鼻腔给药治疗非鼻病概况(上)

来源 :中医临床与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鼻腔给药(鼻药疗法)是运用中医药的理论,从鼻部给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疗法。历代医籍每见记载,近来文献亦屡见报道.本文试就鼻药疗法作一探讨.历史沿革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用草刺激鼻腔取嚏“哕”的记载,实开鼻药疗法的先河。汉·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曾用“纳药鼻中”治“头中寒湿”,并首先用于临床危重症的抢救,对“卒死”者,用“薤捣汁,灌鼻中”以开窍回苏.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用“瓜蒂赤豆散”吹皇中以治“黄疸”。唐·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则有
其他文献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共有十六首方剂,采取昼夜分服法。其方法有日再夜一服,日三(四)夜二服,日三夜一服,以及一日一夜服,各有规律可寻。外感重证为防其传变者;内伤重证而用
中医护理是诊断、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所谓“中医责任制护理”,就是把责任制护理法同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对病人进
伤寒是伤于(风)寒邪为病。寒邪最易伤阳,故伤寒以阳气存亡为要,治疗中亦应时时顾护阳气。因此“温法”在伤寒八法中是应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治疗大法。
肝硬化腹水是肝功能失代偿期。属于中医“臌胀”范畴,其病机复杂,预后较差。目前国内外虽缺少特效疗法,但如能准确辨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合理投药,亦可使病势逆转。近年
中医体系并不完美,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来自内部的障碍——人的障碍。中医体系造成的障碍一、认识障碍中医体系自成一体,有别于自然科学和西方医学,在传统的思维框
余某,男,39岁。1988年4月24日初诊.患者发病三年,常发烧,咽痛,头痛口渴。随之双膝及踝关节疼痛,同时发现双小腿胫前有数个散在小疙瘩,色红,有压痛。当皮疹消失后,常余留淡紫
《尚书》云:“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指的是服药后出现的正常反应,临床上多见于使用峻剂之后。对于药后正常反应的护理,我们体会有以下三点。一、给药前详细交待遵医嘱给药
笔者1983年11月~1988年2月,受启于蚌埠市吴绍久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得定晕汤,治疗眩晕症63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9例:年大龄最78岁,最小11岁。确诊为内耳眩晕
近贤张山雷先生以博古通今,见识广邃,经验宏丰而望重医林,并形成别具一格的张氏医派。笔者拜读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张山雷专辑》(以下简称《专辑》)深感张氏运用温运
音乐疗法古即有之,自《内经》发端,代有记载。我国自80年代初逐渐开展现代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从医学模式发生转变这一趋势看,音乐疗法对于促进心身健康与心身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