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老师:高尔基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列宁称赞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3岁到10岁的生活经历。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主人公那多滋多味的童年生活。
发言:静待花开小组
主题:“悲惨”的童年
苏晓铭:对于我们来说,童年是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诗情画意、充满温馨甜蜜的。在我的印象中,童年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蓝,童年的生活是那么自由、那么快乐。读完《童年》,我震惊了,我感觉阿廖沙的童年就像是生活在地狱中。他的父亲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他只能跟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中,从此开始了暗无天日的童年生活。
高闯:外祖父的家与其说是家,还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因为这个家中充满了“黑暗”和“冷酷”,在这里亲情淡薄。请看书中的描写:“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仇恨的气息,大人之间是这样,孩子们也免不了受到感染。……雅科夫大吼一声,一把揪住了他,两个人立刻在地上扭打起来。……我清楚地看出,外祖父那双锐利的绿眼睛老是盯着我不放,让我感到非常害怕。”这是阿廖沙在外祖父家里吃饭时发生的一幕,而这样的争吵打斗在这个家里经常发生。
刘世皓:我认为外祖父简直就是阿廖沙童年生活中的一个梦魇般的存在。阿廖沙的外祖父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他因家业衰败变得越来越吝啬、残暴、贪婪、专横,经常毒打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孩子们。有一次,他疯狂地打阿廖沙的外祖母,以至于外祖母发卡上的发针深深地扎进了她的头皮里。还有一次,阿廖沙因为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用浸过水的藤条打得失去了知觉,因此生了一场大病。
李智昊:我认为阿廖沙外祖父的家是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地方。你看:外祖父在暗地里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粗野自私,整日为争夺家产和阿廖沙母亲的嫁妆吵闹不止,甚至大打出手,而且他们还疯狂地虐待自己的妻子。阿廖沙的母亲由于难以忍受这样的家庭,便丢下他离开了这个家。阿廖沙失去了父亲,后来又失去了母亲的呵护,他独自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他的境遇可想而知。
孙老师:阿廖沙的童年遭遇确实值得人们同情。作品中写道:“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竟然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压抑可见一斑。在阿廖沙的童年中,除了不幸遭遇,有没有值得让人欣慰的人和事呢?
发言:雄鹰小组
主题:童年中的些许“温暖”
高明丽:就是在那样一种可怕的、令人窒息的环境里,也有些許的温暖与光明。带给阿廖沙温暖的人就是他的外祖母。作品中是这样描写外祖母的:“在外祖母到来之前,我好像一直在睡觉,躲在黑暗中;但是她的到来唤醒了我,把我从黑暗中领出来,带我走向光明。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的心灵,使我面对艰难的人生时充满顽强的毅力。”外祖母就如同阿廖沙黑暗生活中的一盏明灯,让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感受到了丝丝光明和温暖。
陈小希:请看这些描写:“几乎每天早晨,她都能找到新的词语赞美圣母,所以我特别喜欢听那些颂词,每次都全神贯注地听她祈祷。……她认为,不论是狗、鸟、蜂、草木全都服从于她的上帝,上帝对人间的一切都是一样的慈祥、一样的亲切。”这是文章中对善良、宽容、热爱生活的外祖母的描写。善良的外祖母慰藉了阿廖沙迷茫而又敏感的心灵,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江南:带给阿廖沙温暖的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他们的美好品质不但让阿廖沙感受到了温暖,而且还给了阿廖沙力量,使他即使身处暗无天日的环境之中,依然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孙老师:在悲伤中,在欢乐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同学们读完《童年》,感受到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多滋多味,这对你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哪些启示呢?
司伟华: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阿廖沙非但没有被压垮,也没有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的身边有温暖与光明。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等人给了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启示我们,面对不幸,哪怕只有一点点美好存在,也不能灰心丧气、失去对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期望。
吕晨曦: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充满欢乐和甜蜜的,我们所谓的烦恼和痛苦与阿廖沙的经历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生活在蜜罐里的我们,每天衣食无忧,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可以自由自在地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曾经我认为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应当,读过《童年》之后,我懂得了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一切美好。
高超凡:我想对大家说,即使处在艰苦的环境中,只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光明就一定会到来。
孙老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分享。《童年》是这样一本书:读来令人感到悲伤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一本好书,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充实你的精神世界,让你获得冲破困难和阻碍的力量,希望同学们能从《童年》中获得这样的力量。
发言:静待花开小组
主题:“悲惨”的童年
苏晓铭:对于我们来说,童年是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诗情画意、充满温馨甜蜜的。在我的印象中,童年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蓝,童年的生活是那么自由、那么快乐。读完《童年》,我震惊了,我感觉阿廖沙的童年就像是生活在地狱中。他的父亲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他只能跟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中,从此开始了暗无天日的童年生活。
高闯:外祖父的家与其说是家,还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因为这个家中充满了“黑暗”和“冷酷”,在这里亲情淡薄。请看书中的描写:“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仇恨的气息,大人之间是这样,孩子们也免不了受到感染。……雅科夫大吼一声,一把揪住了他,两个人立刻在地上扭打起来。……我清楚地看出,外祖父那双锐利的绿眼睛老是盯着我不放,让我感到非常害怕。”这是阿廖沙在外祖父家里吃饭时发生的一幕,而这样的争吵打斗在这个家里经常发生。
刘世皓:我认为外祖父简直就是阿廖沙童年生活中的一个梦魇般的存在。阿廖沙的外祖父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他因家业衰败变得越来越吝啬、残暴、贪婪、专横,经常毒打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孩子们。有一次,他疯狂地打阿廖沙的外祖母,以至于外祖母发卡上的发针深深地扎进了她的头皮里。还有一次,阿廖沙因为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用浸过水的藤条打得失去了知觉,因此生了一场大病。
李智昊:我认为阿廖沙外祖父的家是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地方。你看:外祖父在暗地里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粗野自私,整日为争夺家产和阿廖沙母亲的嫁妆吵闹不止,甚至大打出手,而且他们还疯狂地虐待自己的妻子。阿廖沙的母亲由于难以忍受这样的家庭,便丢下他离开了这个家。阿廖沙失去了父亲,后来又失去了母亲的呵护,他独自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他的境遇可想而知。
孙老师:阿廖沙的童年遭遇确实值得人们同情。作品中写道:“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竟然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压抑可见一斑。在阿廖沙的童年中,除了不幸遭遇,有没有值得让人欣慰的人和事呢?
发言:雄鹰小组
主题:童年中的些许“温暖”
高明丽:就是在那样一种可怕的、令人窒息的环境里,也有些許的温暖与光明。带给阿廖沙温暖的人就是他的外祖母。作品中是这样描写外祖母的:“在外祖母到来之前,我好像一直在睡觉,躲在黑暗中;但是她的到来唤醒了我,把我从黑暗中领出来,带我走向光明。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的心灵,使我面对艰难的人生时充满顽强的毅力。”外祖母就如同阿廖沙黑暗生活中的一盏明灯,让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感受到了丝丝光明和温暖。
陈小希:请看这些描写:“几乎每天早晨,她都能找到新的词语赞美圣母,所以我特别喜欢听那些颂词,每次都全神贯注地听她祈祷。……她认为,不论是狗、鸟、蜂、草木全都服从于她的上帝,上帝对人间的一切都是一样的慈祥、一样的亲切。”这是文章中对善良、宽容、热爱生活的外祖母的描写。善良的外祖母慰藉了阿廖沙迷茫而又敏感的心灵,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江南:带给阿廖沙温暖的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他们的美好品质不但让阿廖沙感受到了温暖,而且还给了阿廖沙力量,使他即使身处暗无天日的环境之中,依然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孙老师:在悲伤中,在欢乐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同学们读完《童年》,感受到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多滋多味,这对你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哪些启示呢?
司伟华: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阿廖沙非但没有被压垮,也没有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的身边有温暖与光明。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等人给了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启示我们,面对不幸,哪怕只有一点点美好存在,也不能灰心丧气、失去对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期望。
吕晨曦: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充满欢乐和甜蜜的,我们所谓的烦恼和痛苦与阿廖沙的经历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生活在蜜罐里的我们,每天衣食无忧,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可以自由自在地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曾经我认为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应当,读过《童年》之后,我懂得了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一切美好。
高超凡:我想对大家说,即使处在艰苦的环境中,只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光明就一定会到来。
孙老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分享。《童年》是这样一本书:读来令人感到悲伤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一本好书,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充实你的精神世界,让你获得冲破困难和阻碍的力量,希望同学们能从《童年》中获得这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