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计划”下的高校人才评价变革初探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u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2012年启动实施的 “2011计划”,旨在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要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其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将发生变革。本文围绕高校创新能力提升,描述了该形势下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新特点,然后讨论新特点下高校人才评价机制如何进行相应调整。
  【关键词】2011计划;高等学校;人事管理;人才评价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为了落实锦涛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根据《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的文件精神,“2011计划”是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体制在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國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文化氛围营造等八个方向的改革。
  一、“2011计划”下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新特点
  要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核心任务是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其中,人才是该项任务的根本。因此,加大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引导人才创新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高校人事管理为适应“2011计划”所必须处理的。要很好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探索能够促进高校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这也是“2011计划”中推动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如果高校的组织管理体系是面向提升创新能力的,则该体系下的人事管理工作将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人事管理的目标将定位在创新人才管理。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创新的生力军,要使高校创新能力到提升,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也将围绕积聚创新人才、引导人才创新等方面开展。而不是局限于为学校管理人员和为教职工提供人事服务等内容。
  2.人事管理的对象将包括各类创新型人才。根据“2011计划”的精神,“要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这些合作模式,很显然增加了高校人事管理的对象范围,将拓展到除本校教职工外,还要对参与合作的全职或兼职研究人员进行管理。
  3.人事管理的具体措施将是多种手段的结合。由于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本校教职工,也可能包括外单位合作人员,甚至海外专家,传统的管理措施不能满足复杂的人员类别,可以采取分类管理,但要达到有效合作的目的,还需要进一步细致研究具体措施。
  二、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的新举措
  人才评价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离不开人才评价机制的变革。要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引导人才创新是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人才评价机制中增加相应的举措。“2011计划”中也提出,要“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动高校体制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这一点落实到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就是需要建立“以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这样的人才评价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创新成果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要起到激励人才创新的目的,首先应该将创新成果作为评价人才是否优秀的指标。由于学科差异,创新成果的表现或层次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建立这项指标首先需要经过广泛的调研和专家咨询,必要时还应成立创新专家委员会参与评价工作。
  2.对个人评价前应先对所在创新团队进行评价。科技创新离不开团队合作,创新成果也往往是团队集体成果。在2011计划下,协同创新团队是作为高校创新的直接责任者,高校的创新能力也靠其管理的创新团队体现。因此对创新团队先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对其成员进行评价,是保证评价科学性的重要手段。
  3.评价的具体操作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施。由于创新型人才所处的地域分散,评价指标涉及到认证、审查、分级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所以评价操作工作复杂且繁琐。要提高评价的工作效率和科学性,可以引用信息化手段。比如:采用时态数据库保存创新成果,并自动在互联网上检索成果并初步给出鉴定等级,再结合网上远程专家评分或投票。不仅保证了可操作性,还实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使评价过程更公平。
  三、结束语
  创新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发展的源动力,在“2011计划”的推动下,我国高校进入了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时期,而与相适应的高校各项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同步进行。人才评价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引导人才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值得高校管理部门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2012-03.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制定汽车排放标准,从2000年左右,加快了移动源排放标准体系的建设进程,目前范围已经涵盖汽车、摩托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即将发布的国六阶段汽车排放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常州纺院学生工作示范岗所开展的精细化工作为载体,介绍在精细管理工程中融入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理念与实践。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实践  一、什么是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
在多年来完善刑事证据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广大民意的基础上,在不断揭露的重大刑事冤错案件的推动下,法律界期盼已久的有关刑事证据制度的司法文件终于以两院三部两个的
The trace molecular fossils identified in the Pleistocene vermicular red earth by using th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alysis include n-alka
期刊
5月12日晚,一个不眠之夜。当晚21时,省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名单确定完毕,14人,以创伤外科救治专业为主,副院长蔡曦光带队,专家均为副主任以上医师。23时,两辆救护车,急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于2010年5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
利用Cu+-Na+离子交换技术制备了玻璃平面光波导,在632.8 nm波长下,用棱镜耦合技术测量出所制备波导的有效折射率,利用反WKB方法确定了平面光波导的折射率分布,并对折射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