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翻译症问题,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并且影响他们顺利通过四、六级。众所周知,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翻译在四、六级考试中都占有一定比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难度低于课文的英语文章,译文要求通顺达意。然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看到的学生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和不符合翻译标准的地方,翻译症现象严重。
产生原因:
第一,对原文的理解不深不透
对原文中一些表层结构现象后有隐晦语义的把握,关键是要透过原文的表层结构来分析其深层结构,或找出结构简单、语义清楚的核心句或近似核心句,充分领会其深层意义。如果我们能把复杂的表层语法结构转换到它们的核心句,那就可以更加顺利地传译,并能把翻译中的曲译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二,表达有误
英汉民族在文化、习惯及思维模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表达相同的客观事物时,英汉语言在结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上各具不同。英语思维方式是结论在前,分析在后;而汉语思维方式是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在前。结论在后。受这种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英语复合句一般主句(重心)在前,偏句在后。汉语的复合句则偏句在前,主句(重心)在后。
(1) At school, the boys stand in a cluster and lift their hats when their names are called.
Version 1: 在学校,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的时候,就举举帽子。
Version 2: 在学校,学生们站在一起,叫到名字就举举帽子。
例句1, “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的时候” 显得很累赘,在中文中很少见,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翻译得更简洁明了。
第三,照搬词典的释义
面对可有多重理解的原文词或句,词和句的涵义都与上下文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脱离上下文,不把握全文的整体思想和情感,孤立地理解,并照搬词典的释义来翻译每一个单词和句子,译文将显得支离破碎,毫无条理,就会产生“翻译症”。
(2) …. and then merciful ushers collected my piece of foolscap with all the others and carried it up to the Headmaster’s table. (W. Churchill: “Harrow”)
Version 1: 后來,仁慈的助教把我的那张大裁纸和别人的一起收走了,送到了校长的办公桌上。
Version 2: 最后,仁慈的助教把我的那张考卷连同别人的一起收走了,送到了校长的办公桌上。
(孙敬礼,2003:96-97)
在以上例句中, “大裁纸”让很多读者没法理解,就是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词典的解释而直译的,我们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此处应改译成“考卷”。
根治方法:针对这些,我们应该采取些什么对策,才能尽量避免这些错误,提高译文质量呢?
第一,吃透原文。
产生翻译症的另一原因是没有理解吃透原文,没有透过表层抓住本质。往往有这种情况,译者不能正确地分析原文的语言现象和逻辑关系,特别对一些特有的事物、历史背景、典故或专门术语等不理解,或理解的不透彻,所以就译不出来,或勉强译了别人也不明白。
第二,译者要努力提高知识水平。
翻译要求译者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若译者对译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也易导致翻译症。而译者如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对所译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在表达中也能更加灵活、使译文更好地为读者接受。
第三,译者要具备端正的翻译态度。
有些翻译症正是由于不求甚解,逐词翻译造成的。这固然涉及方法与基本功问题,但与译者态度也不无关系。译者在翻译中应细致、反复斟酌、修改,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
在此,笔者通过选择题目“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症问题的探析”,旨在能够通过翻译症的研究,探讨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方法, 提出些许拙见, 旨在引起广大师生们对此问题的密切关注,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措施力求减少甚至避免不符合译语基本结构规律、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从而破坏译语语法规范的翻译症。同时也希望该研究能为学习和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学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实现对翻译症的一些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更好地理解。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产生原因:
第一,对原文的理解不深不透
对原文中一些表层结构现象后有隐晦语义的把握,关键是要透过原文的表层结构来分析其深层结构,或找出结构简单、语义清楚的核心句或近似核心句,充分领会其深层意义。如果我们能把复杂的表层语法结构转换到它们的核心句,那就可以更加顺利地传译,并能把翻译中的曲译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二,表达有误
英汉民族在文化、习惯及思维模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表达相同的客观事物时,英汉语言在结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上各具不同。英语思维方式是结论在前,分析在后;而汉语思维方式是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在前。结论在后。受这种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英语复合句一般主句(重心)在前,偏句在后。汉语的复合句则偏句在前,主句(重心)在后。
(1) At school, the boys stand in a cluster and lift their hats when their names are called.
Version 1: 在学校,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的时候,就举举帽子。
Version 2: 在学校,学生们站在一起,叫到名字就举举帽子。
例句1, “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的时候” 显得很累赘,在中文中很少见,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翻译得更简洁明了。
第三,照搬词典的释义
面对可有多重理解的原文词或句,词和句的涵义都与上下文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脱离上下文,不把握全文的整体思想和情感,孤立地理解,并照搬词典的释义来翻译每一个单词和句子,译文将显得支离破碎,毫无条理,就会产生“翻译症”。
(2) …. and then merciful ushers collected my piece of foolscap with all the others and carried it up to the Headmaster’s table. (W. Churchill: “Harrow”)
Version 1: 后來,仁慈的助教把我的那张大裁纸和别人的一起收走了,送到了校长的办公桌上。
Version 2: 最后,仁慈的助教把我的那张考卷连同别人的一起收走了,送到了校长的办公桌上。
(孙敬礼,2003:96-97)
在以上例句中, “大裁纸”让很多读者没法理解,就是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词典的解释而直译的,我们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此处应改译成“考卷”。
根治方法:针对这些,我们应该采取些什么对策,才能尽量避免这些错误,提高译文质量呢?
第一,吃透原文。
产生翻译症的另一原因是没有理解吃透原文,没有透过表层抓住本质。往往有这种情况,译者不能正确地分析原文的语言现象和逻辑关系,特别对一些特有的事物、历史背景、典故或专门术语等不理解,或理解的不透彻,所以就译不出来,或勉强译了别人也不明白。
第二,译者要努力提高知识水平。
翻译要求译者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若译者对译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也易导致翻译症。而译者如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对所译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在表达中也能更加灵活、使译文更好地为读者接受。
第三,译者要具备端正的翻译态度。
有些翻译症正是由于不求甚解,逐词翻译造成的。这固然涉及方法与基本功问题,但与译者态度也不无关系。译者在翻译中应细致、反复斟酌、修改,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
在此,笔者通过选择题目“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症问题的探析”,旨在能够通过翻译症的研究,探讨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方法, 提出些许拙见, 旨在引起广大师生们对此问题的密切关注,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措施力求减少甚至避免不符合译语基本结构规律、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从而破坏译语语法规范的翻译症。同时也希望该研究能为学习和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学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实现对翻译症的一些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更好地理解。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