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卫视《扶贫第一线》栏目编导蔡婷毓:真实记录扶贫成果 全景展现村民幸福新生活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esh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入《扶贫第一线》栏目组,对蔡婷毓而言是个全新的起点。这档全景式反映脱贫攻坚中心工作的栏目于2018年策划筹备,是甘肃卫视重点节目之一。节目以“采访第一线”“拍摄第一线”“节目录制第一线”为核心创作理念,忠实记录、展现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帮助和变化。作为栏目编导,蔡婷毓在《扶贫第一线》中主要担任内容策划与文稿撰写工作,正是通过这档栏目,她开始深入接触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收获了一份份来自扶贫一线的感动。
  用真心换真心
  蔡婷毓发现,扶贫类节目的创作和其他新闻类或综艺类节目存在较大不同。相对匮乏的新鲜感和趣味性,让扶贫类节目的内容略显枯燥。对于主创人员而言,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困境所带来的冲击感也会随之减弱,当这种感受成为一种习惯,会对后续内容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要想做好每一期节目,团队就必须努力从类似的故事中找到不同点。
  扶贫节目的创作往往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譬如甘肃各地区方言不同,十里不同音的语言隔阂让“外来的”栏目组很难融入乡亲们的谈话中。常年封闭的居住环境,也让村民们对栏目组有着一定的排斥感,拒绝采访拍摄几乎是家常便饭。
  对此,蔡婷毓和栏目组成员的解决方法是“用真心换真心”。“当地的乡亲其实特别淳朴,他们只是很少有机会面对摄像机和话筒,‘长枪短炮’的阵仗容易让他们产生距离感。” 在蔡婷毓看来,想要收获感动,就要付出真心。当团队成员真诚 、耐心地跟当地人民交流,像朋友一样和他们话家常,乡亲们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他们,甚至还会拉着摄制组去自己家做客。“现在各地方言已经不再困扰我们了,有时候我们还会用蹩脚的方言跟乡亲们聊天呢。”
  两年间,蔡婷毓和栏目组几乎走遍了甘肃省大大小小的贫困地区,与扶贫干部、贫困居民、相关组织机构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交流,他们的镜头也记录下无数感人的瞬间。
  以生活巨变展现脱贫成效
  《扶贫第一线》栏目组常常需要前往很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村落,住在深山里的老人们甚至一辈子都未走出过村口。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前,部分群众还在吃涝池水(一般指农村小型蓄水工程中收集的雨水),因为村里没有通公路,孩子们上学要走几十里山路。
  听乡亲们讲述过去的生活,蔡婷毓和栏目组成员才真切感受到深度贫困地区居民曾经的生活困境,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教育、医疗保障都难以实现,更不用说发展产业了。蔡婷毓表示,自己也是这时才明白,脱贫攻坚工作为什么要把解決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作为群众是否脱贫的底线。
  蔡婷毓告诉《综艺报》,“天翻地覆”是节目拍摄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无论是采访当地群众,还是栏目组切身感受,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词穷到只有‘天翻地覆’才足以表达这些年贫困地区发生的变化。”
  曾经山大沟深的穷山沟“天堑变通途”,为大山深处的人们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也把大山里的农产品带到了山外,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装进乡亲们的口袋;过去简陋的泥土房全都变成了整洁漂亮的砖瓦房,家门口上学、就医也不再是梦想;常年留守在家的农村妇女,就近走进村里的扶贫车间当起工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栏目组所到之处,处处都看得到变化,每个变化都是乡亲们幸福生活的印证。”
  使命感与自豪感
  提及摄制过程中的困难和心态变化,蔡婷毓感触颇深。刚开始参与扶贫节目的彷徨犹豫,难以融入当地百姓时对自己的质疑,加之每年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贫困村里度过,蔡婷毓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
  由于贫困地区大多位于深山,地理环境复杂,多变的天气和不便的交通已经成了栏目组需要面对的常规障碍。令蔡婷毓感动的是,每次遇到极端天气,当地干部群众都一如继往地配合,和摄制组一起淋着雨、顶着雪,坚持完成节目录制。乡亲们表示,他们要把脱贫后最好的精神状态展现出来。
  渐渐地,蔡婷毓开始喜欢上和各地村民打交道,听他们讲各种有趣的故事,“听着他们的讲述,仿佛我也经历了他们的人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随着录制不断深入,蔡婷毓感受到了扶贫节目创作所带来的使命感、自豪感。《扶贫第一线》中,有一个名为“鸟瞰乡村”的板块,即通过航拍镜头展示拍摄地风貌,讲述山乡变化。在村子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常常会对她提到,几十年来自己脑海里的家乡一直是房前屋后的景象,在节目中,他们从空中视角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才发现家乡原来这么美,生活在这里,自己感到很幸福、很骄傲。
  在张掖市民乐县祁连山区,蔡婷毓认识了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乡村企业家。他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到村里创办“馍馍加工厂”。起初,这位企业家非常排斥采访,他觉得接受采访、拍摄节目对乡亲们并没有什么帮助。节目播出后,他的“乡村馍馍”接到了外地顾客的订单,让他感到非常惊喜,不太擅长交谈的他只是把一个个订单截图发给蔡婷毓,再附上一句“谢谢”。蔡婷毓说:“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其他文献
柏林电影节总监玛丽艾特·瑞森比克(Mariette Rissenbeek)和卡洛·查特林(Carlo Chatrian)日前宣布,从2021年开始,表彰演员类的奖项“银熊奖”,将不再区分性别。电影节官方发表声明称,“奖项将不再设置最佳男/女主角与最佳男/女配角,而是改为‘最佳主角银熊奖’与‘最佳配角银熊奖’。我们相信,不再按照性别区分演员类奖项,会为在电影产业中推进两性平等做出贡献。”柏林电影节因
期刊
英国志奋领学者,Stirling大学传媒管理硕士,长期致力于电视传媒的发展研究和咨询顾问工作。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事情是广电独具优势的呢?城市数字会客厅可能是个好方向  中国正在进入快速城市化的时代,不仅是城市人口增多,更多的是城镇得到了极大发展。数量庞大的新型城市已经形成,正在不断迸发活力。这些城市不同于西方的老城市,它们年轻有朝气,甚至跨越了城市发展的很多过程,直接进入新经济和数字化
期刊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决定》取消29项行政许可事项,下放4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层级,并明确了相应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在国务院决定下放审批层级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的四项事项中,涉及广电总局的有两项。  原由广电总局负责审批的“县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变更台名、节目设置范围或节目套数审批”下放给了省级广电部门,在该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中,要求省级广电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将审
期刊
继撷取新中国七十年七个历史瞬间的《我和我的祖国》之后,再次以集体创作形式完成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继续锁定国庆档,讲述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域的五个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影片在紧张的制作周期内,迅速集合起当下中国電影的一线创作力量,整个拍摄与后期都在疫情期间完成,行业也正期待着这样一部重量级的电影能够激活市场。  影片导演组集结了以往春节档及国庆档的“常客”,再加上五个单元故事均为喜剧,《我
期刊
9月初,社交巨头Facebook計划阻止澳大利亚的用户和出版商分享新闻,此举旨在反制澳大利亚拟议的一项法案,该法案将迫使Facebook向媒体公司支付内容使用费。Facebook方面认为这项法案是不公平的,等于默许出版商任意收费。如果这项法案成为法律,那么公司将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阻止澳大利亚人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分享新闻。  Facebook全球新闻伙伴关系副总裁坎贝尔·布朗
期刊
在2019年第2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重点报道部主任刘安戈带领团队创作的电视新闻专题《新闻特稿:十八洞村这五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多年从事脱贫攻坚报道工作,刘安戈感触颇深,他表示只有在采访工作中真正按照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扎根基层,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才能把脱贫故事讲得有理有据,讲出真情实感,讲出典型意义。  直面矛盾 深入一线摸实情  自1997年
期刊
近日,以“高质量服务与高品质生活”为主题的中国2020年“服务认证体验周”系列活动在京启动。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承办了“数字版权管理服务认证体验周活动”。  数字版权管理服务认证是我国自主视音频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国内外产业化推广过程中的核心支撑和基础保障,在广电总局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得到了国际媒体产业链各方認可,是我国在国外推进自主视音频内容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与标准产业化的基础
期刊
今年是四川广播电视台电视专题部节目部制片人李祎参与制作脱贫攻坚相关纪录片、专题片、行业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汇报片等作品的第8年。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李祎担任过《脱贫攻坚在路上》节目编导,参与制作过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来川调研视察的汇报片,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专题片,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会议专题汇报片等。  在李祎的镜头下,记录了太多令人感动的扶贫事迹:有带着患病母亲去
期刊
上海东方卫视扶贫类节目《我们在行动》于2018年开播,今年已经走到第五季。节目组累计前往100多个贫困村庄,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理念,通过明星带货的精准扶贫形式,发掘当地特色产业,建立完善的变现渠道,切实解决当地贫困问题。节目播出以来,受到社會广泛关注。  《我们在行动》制片人兼主持人陈蓉,自节目筹备起就一直随队坚守在创作一线,于她而言,这档扶贫节目意义非凡,“我做了20多年节目,没
期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成为各地主流媒体报道重点。从7月开始,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连续推出一系列聚焦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主题报道。作为浙江卫视融媒体新闻中心采编部副主任、资深首席记者,杨川源带领8人“大山西藏小分队”,从东部沿海到青藏高原,蹲点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深入学校、牧民家庭、高原市场、援藏项目;她还带队挺进大山深处的贵州千里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