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童话类体裁的课文以其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来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并运用简洁活泼的语言文字来虚构曲折动人的故事,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在童话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关键词】童话类课文 阅读教学 自主构建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幻想,幻想贯穿着他们整个童年生活。正因如此,童话类体裁的课文以其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来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并运用简洁活泼的语言文字来虚构曲折动人的故事,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那么,在《新课标》对学生是课堂主体,构建自主学习,主体参与的课堂模式的倡导下,童话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呢?
1.关注童话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1.1 突出童话故事“幻想和想象”的特点
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童话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例如《巨人的花园》中出现的“小男孩”、《幸福是什么》中的“智慧的女儿”以及《小木偶的故事》当中的“小女巫”,他们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并且具有超人的魔力,正是这些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带进童话的幻想世界里去,启发学生想象。例如在《巨人的花园》一课可以让学生想象当巨人说话时他的内心在想写什么,巨人此时是什么样子的。在《去年的树》一课中让学生想象当小鸟面对着灯火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象力是小学生思维世界里最鲜活的能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也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没有了想象力,小学生也就失去了作为孩子的特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小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童话”,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童话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力突破口和有效手段。让学生针对童话故事的情节去展开想象,有效地感知故事,理解童话内容也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构建知识的有效策略。
1.2 注重童话故事结构完整的特点
童话故事在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而且大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情节又离奇曲折,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进行培养,要对学生弄清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有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善于抓住童话故事的完整结构、发展顺序、离奇情节,达成对故事的整体认知。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来叙述童话故事。在《幸福是什么》以及《巨人的花园》中可以根据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来叙述故事。在《小木偶的故事》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故事中除了小木偶还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每个人物都是怎样的,小木偶收到挫折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来叙述故事情节。通过复述故事的训练,既达到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启迪思考和想象,又加深了学生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1.3 抓住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
童话的语言文字简洁活泼,但这些看似简洁活泼的语言文字上却承载着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是人物命运。而在有些童话故事中,在类似的情节中往往运用反复或者调换少数词语的方法进行描述,在看似简单地微妙变化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在鸟儿寻找树的过程中,几处的情节结构基本上相似,只是在一些词语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词语的细微变化来传达出鸟儿在寻找树的过程中的情感变化。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从词语反复重现的细微中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再如这一课的第一段“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天天”两个字的反复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天天”来理解鸟儿与树之间的感情深厚。总之,在童话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语文文字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注重语文学科特点,在读中发展学生自主构建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不是“教课文”而是“教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对于童话类的课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富有变化,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有效手段。
2.1 角色朗读
童话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其中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如在学习《去年的树》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所扮鸟儿、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并在读之前适当提示: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急切、失望以及寻找到“大树”时和即将离开时悲伤的语气;“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要读出难过和同情的语气。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感受到鸟儿对朋友最真挚的感情。在《小木偶的故事》一课中,要引导学生分别读出小木偶、老木匠、小红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等角色的恰当语气,要读出各自扮演角色的性格与当时的心情。只有这种语气恰当变换的朗读方式,才会使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明朗,给予学生真切感受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2 对比朗读
有些童话在故事情节的展开时会运用对比的表达方法,《巨人的花园》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感受“美丽的村庄与冷清的花园、巨人砌墙后的花园和拆掉围墙后的花园”后,自主发现课文中采用的对比方法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特色,达成自主认知。再者,有些童话故事中存在十分鲜明的是非、爱憎等对立的情感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情感对比朗读,只有把握好情感语气,才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例如在《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对于巨人的话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巨人的冷酷无情,要用重读慢语速表现。在《小木偶的故事》中,要表现出小红狐的狡猾与口齿伶俐,就要用高音快语速;要表现小木偶的伤心、申辩要用低音快语速。
2.3 表演朗读
边表演边朗读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读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小学生在表演中朗读,在朗读中表演,在演读中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迁移和运用,培养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小木偶的故事》就最适合用演读的方式,这篇童话故事中包含许多描写表情的词语。学生通过表情的演绎和朗读,帮助理解词意的同时也感受到小木偶被小红狐欺负,被黑熊警察误会,被小白兔取笑,老奶奶指责的种种无奈和有苦不能诉的痛苦,进而体会到课文的主旨:“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总之,对于童话类课文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深入挖掘文本特点,根据童话故事的语言、结构、表达特点来组织教学,以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中燃起学生对于童话的热爱之情,在读中促进学生对于童话故事的深刻领悟。
【关键词】童话类课文 阅读教学 自主构建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幻想,幻想贯穿着他们整个童年生活。正因如此,童话类体裁的课文以其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来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并运用简洁活泼的语言文字来虚构曲折动人的故事,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那么,在《新课标》对学生是课堂主体,构建自主学习,主体参与的课堂模式的倡导下,童话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呢?
1.关注童话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1.1 突出童话故事“幻想和想象”的特点
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童话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例如《巨人的花园》中出现的“小男孩”、《幸福是什么》中的“智慧的女儿”以及《小木偶的故事》当中的“小女巫”,他们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并且具有超人的魔力,正是这些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带进童话的幻想世界里去,启发学生想象。例如在《巨人的花园》一课可以让学生想象当巨人说话时他的内心在想写什么,巨人此时是什么样子的。在《去年的树》一课中让学生想象当小鸟面对着灯火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象力是小学生思维世界里最鲜活的能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也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没有了想象力,小学生也就失去了作为孩子的特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小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童话”,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童话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力突破口和有效手段。让学生针对童话故事的情节去展开想象,有效地感知故事,理解童话内容也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构建知识的有效策略。
1.2 注重童话故事结构完整的特点
童话故事在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而且大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情节又离奇曲折,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进行培养,要对学生弄清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有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善于抓住童话故事的完整结构、发展顺序、离奇情节,达成对故事的整体认知。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来叙述童话故事。在《幸福是什么》以及《巨人的花园》中可以根据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来叙述故事。在《小木偶的故事》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故事中除了小木偶还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每个人物都是怎样的,小木偶收到挫折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来叙述故事情节。通过复述故事的训练,既达到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启迪思考和想象,又加深了学生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1.3 抓住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
童话的语言文字简洁活泼,但这些看似简洁活泼的语言文字上却承载着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是人物命运。而在有些童话故事中,在类似的情节中往往运用反复或者调换少数词语的方法进行描述,在看似简单地微妙变化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在鸟儿寻找树的过程中,几处的情节结构基本上相似,只是在一些词语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词语的细微变化来传达出鸟儿在寻找树的过程中的情感变化。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从词语反复重现的细微中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再如这一课的第一段“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天天”两个字的反复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天天”来理解鸟儿与树之间的感情深厚。总之,在童话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语文文字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注重语文学科特点,在读中发展学生自主构建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不是“教课文”而是“教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对于童话类的课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富有变化,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有效手段。
2.1 角色朗读
童话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其中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如在学习《去年的树》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所扮鸟儿、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并在读之前适当提示: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急切、失望以及寻找到“大树”时和即将离开时悲伤的语气;“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要读出难过和同情的语气。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感受到鸟儿对朋友最真挚的感情。在《小木偶的故事》一课中,要引导学生分别读出小木偶、老木匠、小红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等角色的恰当语气,要读出各自扮演角色的性格与当时的心情。只有这种语气恰当变换的朗读方式,才会使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明朗,给予学生真切感受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2 对比朗读
有些童话在故事情节的展开时会运用对比的表达方法,《巨人的花园》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感受“美丽的村庄与冷清的花园、巨人砌墙后的花园和拆掉围墙后的花园”后,自主发现课文中采用的对比方法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特色,达成自主认知。再者,有些童话故事中存在十分鲜明的是非、爱憎等对立的情感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情感对比朗读,只有把握好情感语气,才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例如在《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对于巨人的话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巨人的冷酷无情,要用重读慢语速表现。在《小木偶的故事》中,要表现出小红狐的狡猾与口齿伶俐,就要用高音快语速;要表现小木偶的伤心、申辩要用低音快语速。
2.3 表演朗读
边表演边朗读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读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小学生在表演中朗读,在朗读中表演,在演读中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迁移和运用,培养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小木偶的故事》就最适合用演读的方式,这篇童话故事中包含许多描写表情的词语。学生通过表情的演绎和朗读,帮助理解词意的同时也感受到小木偶被小红狐欺负,被黑熊警察误会,被小白兔取笑,老奶奶指责的种种无奈和有苦不能诉的痛苦,进而体会到课文的主旨:“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总之,对于童话类课文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深入挖掘文本特点,根据童话故事的语言、结构、表达特点来组织教学,以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中燃起学生对于童话的热爱之情,在读中促进学生对于童话故事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