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光伏产业是我国加快发展与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但我国光伏产业存在着核心技术能力不足、对国外机器设备与原材料依赖性强、国内市场发展滞后、产业链中间强两端弱、恶性价格竞争等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光伏产业困境的成因及对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启示。
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困境;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24-03
一、引言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应对这一挑战的最好办法是减少对非再生石化能源的需求,转而应用可再生的非石化能源。由于具有清洁、安全和可靠的特点,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正在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作为能源战略重点。在政策支持、投资推动、需求拉动的综合作用下,世界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二、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并在2004年后经历了飞速发展的过程,2004-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00%。中国光伏在过去近十年的飞速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挑战,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着力推行太阳能发电,积极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光伏产品需求市场,这是催生国内光伏产业迅猛发展的外部因素。
其次,近年来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使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光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国内应用市场的推广,光伏产业得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再次,为了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地方政府纷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光伏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且具有很强的就业带动效应,因此,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最后,光伏产业链条的电池生产和组件装配等下游环节的进入壁垒很低,在政策利好、政府扶持以及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有利背景下,大批企业进入光伏产业。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光伏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从2007年至今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连续五年成为世界第一。
进入2011年,光伏产业呈现出“自由落体”的态势,产品价格一路下跌,雪上加霜的是美欧印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围剿”。2011年10月18日,美国solar world公司联合另外6家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终裁结果: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欧盟也于2012年9月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70%的欧洲市场也可能陷落。2012年10月,在美欧先后向中国光伏产品举起“双反”大棒后,作为光伏产业新兴市场的印度,也加入了这一阵营。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产能过剩,企业负债率提高,全行业亏损,在主要市场出口受阻。
三、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困境
全球经济震荡、欧债危机恶化下的市场萎缩和产能过剩是光伏产业进入寒冬期的重要原因,但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有更深层的原因。
(一)政府角色缺失
政府是光伏产业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守护者,其主要责任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营造适合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1、产业政策缺乏长远的战略设计。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产业发展几乎全部依靠国外市场的高速增长;二是行业内的大企业几乎全部是民营企业。因为这两个特殊性,一段时期里政府对光伏应用市场的规划引导力度相当不够。在光伏制造业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地方政府仅仅是支持光伏产能的规模扩张,鲜有行之有效的市场培育政策。
2、缺乏权威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产业扶持政策。
相较于成功实施产业扶持政策从而成为全球光伏产业佼佼者的德国,我国在光伏产业扶持政策方面尚需完善。
首先,德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主要扶持政策大都是以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形式出台,从而保证了政策的权威性,消除了光伏企业的后顾之忧。我国也已公布了几十个扶持性的法律文件,林林总总的规定虽多,但基本没有立法层面上的政策,缺乏权威性的政策可执行力会大打折扣,降低政策效率。
其次,除了通过立法保证产业政策的权威性,德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包括强制光伏上网电价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我国针对光伏产业的税收优惠尚未出台国家性的文件,制定税收优惠的权利被下放到了地方政府手中,各地一哄而上发展光伏产业,造成了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在光伏上网方面也进展缓慢,光伏上网电价补贴力度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而且,我国目前的光伏产业政策补贴大多有利于企业和比较大型的光伏项目,政策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普通民众和小企业的生产应用支持。
最后,扶持政策缺乏灵活性。相对于德国由鼓励到稳中求进到逐步紧缩的光伏产业扶持政策,我国的扶持政策缺乏灵活的调整机制和政策退出时间表。政策扶持短时间可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但是时间过长容易导致企业对政策的依赖,反而不利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提高效率。
3、行业标准缺失,缺乏正确引导。
中国光伏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以及与中国产业和市场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尽管中国已经正式出台了数十项光伏产业国家标准,但相距整个产业的标准规范还相去甚远,缺失率高达80%。
4、地方政府的“唯GDP主义”是造成光伏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估指标主要围绕着GDP增速、投资规模和财政税收等偏重反映经济数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这种单一的考核体系造成了地方对增长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忽视。在政策利好、国外对光伏产品需求膨胀、政绩考核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盲目跟风,纷纷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在本地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由于缺乏长远的产业战略规划、忽视发展的质量,最终不同地区的企业都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的缺点,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光伏产能过剩。
(二)企业缺乏理性
在光伏产业过去十年爆炸式的扩张中,我国光伏企业表现得缺乏理性,最终自食苦果。
1、过分依赖政府扶持和劳动力低廉的成本优势,盲目扩张规模,缺乏创新能力。
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有助于光伏产品在国际上树立价格优势。中国企业起初投资光伏产业,主要是依靠从国外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然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各种政策扶持来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扩张,尽管短期内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从长期看,抗击外来风险的能力太弱,不具有可持续性。
2、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出口依赖倾向严重。
近年来,尽管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国内市场同国际光伏市场相比还很不发达。中国光伏发电市场规模较小,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日本和美国。由于国内市场迟迟未打开,中国光伏行业对国际市场依存度高,造成了产业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双低”局面。
3、企业盲目跟风。
在我国光伏产业爆炸式增长的过程中,“造富神话”比比皆是。2004年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民营新能源企业,其创始人施正荣以23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中国的新首富。2007年6月,江西赛维LDK成功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成为中国企业历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最大的一次IPO,其创始人彭小峰位列200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第六名。正是在这样神话的刺激下,大批企业家进入光伏行业。
4、光伏企业存在“大而不倒”的问题。
地方政府出于解决就业、促进当地GDP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极力推动光伏产业的扩张,而企业家在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财富神话的刺激下也大举进入光伏产业,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形成了庞大的债务。当光伏企业的规模大到会对当地的就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时,企业的存亡就不仅是单个企业的事情。若企业遭遇危机,地方政府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对企业进行救助,作为企业债权人的银行也出于收回贷款的目的对其增加贷款,这就扭曲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无法通过市场重组消除过剩产能。
5、企业间大打“价格战”。
大批企业涌入光伏产业,光伏产能的过剩和产品的同质化使得我国光伏企业大打价格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国外的光伏应用市场因价格降低而收益,国内光伏企业利润急剧缩减,有些甚至陷入亏损,黯然退出。恶性价格战导致的产品价格低廉成为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的理由之一,光伏企业可谓自掘坟墓。
(三)光伏产业链不完整不成熟,产业畸形发展
从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看,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中间强、两端弱的梭型结构。在产业链中间环节的电池和组件生产迅猛发展的同时,市场和原材料却仍然依赖海外市场。另外,国内企业生产线的关键设备绝大部分来自国外供应商,生产核心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两头在外”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光伏企业沦为世界的打工者。
(四)金融推手推波助澜
光伏产能过剩的信号从2008年左右已经释放出来了,但是企业家和金融推手都没有及时灭火,反而火上浇油,包括开发行、证监会。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银行界逆势而上,给这些企业注入了巨额的资金,在这段时间,大概有十几家光伏企业在中国上市,导致原已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困难越发加剧,接踵而至的是普遍的低价销售,低价倾销带来了全行业的亏损。
(五)媒体角色缺失与错位
媒体应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营造公正客观的舆论及市场氛围。在爆炸式增长的同时,光伏产业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某些媒体片面追求热点,缺乏深度思考,跟风炒作光伏产业的“造富神话”,成为“光伏泡沫”的推手之一。
四、光伏产业困境对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启示
(一)发展新兴产业要制定长远的战略设计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系统和有序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实现新兴产业的稳步发展。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考虑逐步建立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打造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其次,产业发展战略最终需要落实在具体的产业政策上,要通过系统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促进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制定行业标准,正确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行业标准一方面可以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竞争门槛,有效地规避恶性竞争,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三)约束地方政府,防止无序发展
地方政府主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考虑,这很容易导致新兴产业的无序发展。因此,国务院应该考虑出台对各地区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文件,在国家层次上布局各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打造产业竞争力的有利保障
掌握核心技术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应增加研发投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通过上述措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拥有尖端技术的新兴产业。
(五)注重国内市场的培育,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会降低企业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唯有合理的需求结构才可实现自主可控,避免受制于人,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六)营造共存共赢的良好市场环境
我国传统产业屡屡出现一哄而上、产能低端过剩,继而因恶性价格战导致行业性亏损的“周期律”。这警示我们新兴产业要想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防止恶性竞争,营造共存共赢的良好市场环境。
(七)媒体必须保持客观公正
媒体是产业信息的传播者,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甄别信息真伪甚至分析真信息背后的含义,为产业发展营造理性的气氛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帅.光伏产业:政策重要还是基础研究重要?——基于国内外光伏产业研究的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3,(03).
[2] 邓洲.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问题、障碍和发展前景[J].中国能源,2013,(01).
[3] 苏庆义、蒋昇.中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原因、对策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3,(01).
[4] 朱晋伟、孙江涛.中国光伏行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2,(03)
[5] 王伟.中国光伏产业摆脱当前困境的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2,(08).
[6] 刘卓、何金凤、周攀.德国光伏产业扶持政策借鉴及启示[J].知识经济,2012,(09).
[7] 李俊峰.中国光伏产业的危机原因及前景[J].绿叶,2012,(12).
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困境;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24-03
一、引言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应对这一挑战的最好办法是减少对非再生石化能源的需求,转而应用可再生的非石化能源。由于具有清洁、安全和可靠的特点,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正在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作为能源战略重点。在政策支持、投资推动、需求拉动的综合作用下,世界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二、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光伏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并在2004年后经历了飞速发展的过程,2004-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00%。中国光伏在过去近十年的飞速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挑战,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着力推行太阳能发电,积极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光伏产品需求市场,这是催生国内光伏产业迅猛发展的外部因素。
其次,近年来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使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光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国内应用市场的推广,光伏产业得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再次,为了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地方政府纷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光伏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且具有很强的就业带动效应,因此,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最后,光伏产业链条的电池生产和组件装配等下游环节的进入壁垒很低,在政策利好、政府扶持以及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有利背景下,大批企业进入光伏产业。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光伏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从2007年至今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连续五年成为世界第一。
进入2011年,光伏产业呈现出“自由落体”的态势,产品价格一路下跌,雪上加霜的是美欧印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围剿”。2011年10月18日,美国solar world公司联合另外6家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终裁结果: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欧盟也于2012年9月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70%的欧洲市场也可能陷落。2012年10月,在美欧先后向中国光伏产品举起“双反”大棒后,作为光伏产业新兴市场的印度,也加入了这一阵营。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产能过剩,企业负债率提高,全行业亏损,在主要市场出口受阻。
三、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困境
全球经济震荡、欧债危机恶化下的市场萎缩和产能过剩是光伏产业进入寒冬期的重要原因,但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有更深层的原因。
(一)政府角色缺失
政府是光伏产业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守护者,其主要责任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营造适合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1、产业政策缺乏长远的战略设计。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产业发展几乎全部依靠国外市场的高速增长;二是行业内的大企业几乎全部是民营企业。因为这两个特殊性,一段时期里政府对光伏应用市场的规划引导力度相当不够。在光伏制造业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地方政府仅仅是支持光伏产能的规模扩张,鲜有行之有效的市场培育政策。
2、缺乏权威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产业扶持政策。
相较于成功实施产业扶持政策从而成为全球光伏产业佼佼者的德国,我国在光伏产业扶持政策方面尚需完善。
首先,德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主要扶持政策大都是以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形式出台,从而保证了政策的权威性,消除了光伏企业的后顾之忧。我国也已公布了几十个扶持性的法律文件,林林总总的规定虽多,但基本没有立法层面上的政策,缺乏权威性的政策可执行力会大打折扣,降低政策效率。
其次,除了通过立法保证产业政策的权威性,德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包括强制光伏上网电价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我国针对光伏产业的税收优惠尚未出台国家性的文件,制定税收优惠的权利被下放到了地方政府手中,各地一哄而上发展光伏产业,造成了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在光伏上网方面也进展缓慢,光伏上网电价补贴力度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而且,我国目前的光伏产业政策补贴大多有利于企业和比较大型的光伏项目,政策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普通民众和小企业的生产应用支持。
最后,扶持政策缺乏灵活性。相对于德国由鼓励到稳中求进到逐步紧缩的光伏产业扶持政策,我国的扶持政策缺乏灵活的调整机制和政策退出时间表。政策扶持短时间可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但是时间过长容易导致企业对政策的依赖,反而不利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提高效率。
3、行业标准缺失,缺乏正确引导。
中国光伏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以及与中国产业和市场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尽管中国已经正式出台了数十项光伏产业国家标准,但相距整个产业的标准规范还相去甚远,缺失率高达80%。
4、地方政府的“唯GDP主义”是造成光伏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估指标主要围绕着GDP增速、投资规模和财政税收等偏重反映经济数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这种单一的考核体系造成了地方对增长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忽视。在政策利好、国外对光伏产品需求膨胀、政绩考核的刺激下,地方政府盲目跟风,纷纷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在本地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由于缺乏长远的产业战略规划、忽视发展的质量,最终不同地区的企业都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的缺点,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光伏产能过剩。
(二)企业缺乏理性
在光伏产业过去十年爆炸式的扩张中,我国光伏企业表现得缺乏理性,最终自食苦果。
1、过分依赖政府扶持和劳动力低廉的成本优势,盲目扩张规模,缺乏创新能力。
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有助于光伏产品在国际上树立价格优势。中国企业起初投资光伏产业,主要是依靠从国外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然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各种政策扶持来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扩张,尽管短期内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从长期看,抗击外来风险的能力太弱,不具有可持续性。
2、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出口依赖倾向严重。
近年来,尽管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国内市场同国际光伏市场相比还很不发达。中国光伏发电市场规模较小,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日本和美国。由于国内市场迟迟未打开,中国光伏行业对国际市场依存度高,造成了产业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双低”局面。
3、企业盲目跟风。
在我国光伏产业爆炸式增长的过程中,“造富神话”比比皆是。2004年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民营新能源企业,其创始人施正荣以23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中国的新首富。2007年6月,江西赛维LDK成功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成为中国企业历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最大的一次IPO,其创始人彭小峰位列200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第六名。正是在这样神话的刺激下,大批企业家进入光伏行业。
4、光伏企业存在“大而不倒”的问题。
地方政府出于解决就业、促进当地GDP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极力推动光伏产业的扩张,而企业家在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财富神话的刺激下也大举进入光伏产业,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形成了庞大的债务。当光伏企业的规模大到会对当地的就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时,企业的存亡就不仅是单个企业的事情。若企业遭遇危机,地方政府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对企业进行救助,作为企业债权人的银行也出于收回贷款的目的对其增加贷款,这就扭曲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无法通过市场重组消除过剩产能。
5、企业间大打“价格战”。
大批企业涌入光伏产业,光伏产能的过剩和产品的同质化使得我国光伏企业大打价格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国外的光伏应用市场因价格降低而收益,国内光伏企业利润急剧缩减,有些甚至陷入亏损,黯然退出。恶性价格战导致的产品价格低廉成为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的理由之一,光伏企业可谓自掘坟墓。
(三)光伏产业链不完整不成熟,产业畸形发展
从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看,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中间强、两端弱的梭型结构。在产业链中间环节的电池和组件生产迅猛发展的同时,市场和原材料却仍然依赖海外市场。另外,国内企业生产线的关键设备绝大部分来自国外供应商,生产核心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两头在外”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光伏企业沦为世界的打工者。
(四)金融推手推波助澜
光伏产能过剩的信号从2008年左右已经释放出来了,但是企业家和金融推手都没有及时灭火,反而火上浇油,包括开发行、证监会。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银行界逆势而上,给这些企业注入了巨额的资金,在这段时间,大概有十几家光伏企业在中国上市,导致原已产能过剩的光伏产业困难越发加剧,接踵而至的是普遍的低价销售,低价倾销带来了全行业的亏损。
(五)媒体角色缺失与错位
媒体应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营造公正客观的舆论及市场氛围。在爆炸式增长的同时,光伏产业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某些媒体片面追求热点,缺乏深度思考,跟风炒作光伏产业的“造富神话”,成为“光伏泡沫”的推手之一。
四、光伏产业困境对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启示
(一)发展新兴产业要制定长远的战略设计
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系统和有序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实现新兴产业的稳步发展。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考虑逐步建立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打造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其次,产业发展战略最终需要落实在具体的产业政策上,要通过系统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促进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制定行业标准,正确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行业标准一方面可以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竞争门槛,有效地规避恶性竞争,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三)约束地方政府,防止无序发展
地方政府主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考虑,这很容易导致新兴产业的无序发展。因此,国务院应该考虑出台对各地区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文件,在国家层次上布局各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打造产业竞争力的有利保障
掌握核心技术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应增加研发投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通过上述措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拥有尖端技术的新兴产业。
(五)注重国内市场的培育,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会降低企业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唯有合理的需求结构才可实现自主可控,避免受制于人,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六)营造共存共赢的良好市场环境
我国传统产业屡屡出现一哄而上、产能低端过剩,继而因恶性价格战导致行业性亏损的“周期律”。这警示我们新兴产业要想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防止恶性竞争,营造共存共赢的良好市场环境。
(七)媒体必须保持客观公正
媒体是产业信息的传播者,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甄别信息真伪甚至分析真信息背后的含义,为产业发展营造理性的气氛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帅.光伏产业:政策重要还是基础研究重要?——基于国内外光伏产业研究的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3,(03).
[2] 邓洲.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问题、障碍和发展前景[J].中国能源,2013,(01).
[3] 苏庆义、蒋昇.中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原因、对策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3,(01).
[4] 朱晋伟、孙江涛.中国光伏行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2,(03)
[5] 王伟.中国光伏产业摆脱当前困境的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2,(08).
[6] 刘卓、何金凤、周攀.德国光伏产业扶持政策借鉴及启示[J].知识经济,2012,(09).
[7] 李俊峰.中国光伏产业的危机原因及前景[J].绿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