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群从苏联西伯利亚集中营逃出的“罪犯”,凭借对自由的信念,徒步穿越西伯利亚、贝尔加湖、蒙古、西藏,到达印度,他们除了要面对这个星球上最恶劣的地理环境,还要面对这个星球上最丑恶的人际关系(无处不在的监控和人群之间的仇恨与举报)。此外,严寒酷暑、饥渴难耐和凶禽猛兽这些危及生理底线的困难也遍布一路。但幸存者战胜了这一切,他们实现了逃亡的目的,重新获得了自由的生活。恭喜他们。
这部名曰《回来的路》(2011)的电影源自Slawomir Rawicz的自传体回忆录《漫长的归途》,1956年一俟出版即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并畅销至今。比之索尔仁尼琴1973年在西方出版的《古拉格群岛》,《漫长的归途》是最早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的书,关键还在于,此书的叙事动力学及探险家气质使之更“好看”。众所周知,虽然卷轶浩繁的《古拉格群岛》使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已然成为不可质疑的世界名著,但真正有耐心读完此书的人并不多。与其说《古拉格群岛》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人间地狱的真实文献。作者亲自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生活过,并且是书中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出狱后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古拉格群岛亦非真实地名,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个比喻,在苏联这片黑暗冰冷的汪洋中,遍布着无数劳动和集中营,它们构成了“群岛”规模。而在整个人类史中,此等人间地狱也如群岛一般孤独而又叹为观止地耸峙在时空之中。基于此,“古拉格群岛”也是一个关于黑暗政治与黑暗人性的伟大寓言。
《漫长的归途》也涉及了不少极端残忍的刑讯、荒谬绝伦的司法、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以及毫无人道的株连性流放、集体流放、超强度的死亡劳改……这被人类学冠名为“古拉格现象”。所以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相关的局部真相。残酷的劳动惩罚、毫无理由的杀戮、莫名其妙的罪名(其中一名罪犯仅仅由于在一部涉及沙俄时代的电影中因扮演贵族过于相像而被流放至此)、人与人之间的警惕和出卖。
此外,这部电影的丰富性还体现于绝望和希望的交织,人性之美对冷漠敌意的溶解。逃亡者并不知道当时的蒙古已沦为斯大林的附属。当他们发现界碑上蒙古领导人和斯大林齐头并进的肖像时,草原在臆想之中的宽广和自由属性立即荡然无存,反而成为一堵来自古拉格集中营的冰冷高墙,只剩下不寒而栗。他们只能绕道而行,因为对自由的信念确保了希望的存在。贝尔加湖边苏联农民教会的驱蚊办法,蒙古牧民赠与的那一羊皮袋水,恰恰也证明了另外一点:人类之所以能够怀抱希望,那就是人性之中的善不会因为一切政治的恶劣气候而彻底沦丧。即便人间大恶,善已稀薄,但只要后者还存在,人类就有值得历险流亡的价值和希望。
关于对极权政治的警惕、逃离束缚、争取自由,其实一直是美国这个清教徒国家“主旋律电影”的母题。在基因上,它或许来源于《出埃及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反抗埃及法老的残暴统治穿越大海逃回自由的故乡。科幻电影《逃离克隆岛》也可以说相同主题的寓言。在“天堂岛”上,生活着一群不见天日,没有姓名只有代号,生活被高科技全面监控、掌握和安排的人。在这个乌托邦般的“美好”世界里,其实是由一个谎言构成的(地球已经被核污染,唯有此处可以生存)。而真相是,他们仅仅是现实世界中母体的复制品,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被挖掘器官以供母体延年益寿青春不老。如果克隆人最终被复制,那自然是一场空前的伦理和人道灾难,但我们必须记住,每一个人,无论他是母体还是克隆的,哪怕是动物,一切生命都理应获得尊重。
这部名曰《回来的路》(2011)的电影源自Slawomir Rawicz的自传体回忆录《漫长的归途》,1956年一俟出版即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并畅销至今。比之索尔仁尼琴1973年在西方出版的《古拉格群岛》,《漫长的归途》是最早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的书,关键还在于,此书的叙事动力学及探险家气质使之更“好看”。众所周知,虽然卷轶浩繁的《古拉格群岛》使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已然成为不可质疑的世界名著,但真正有耐心读完此书的人并不多。与其说《古拉格群岛》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人间地狱的真实文献。作者亲自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生活过,并且是书中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出狱后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古拉格群岛亦非真实地名,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个比喻,在苏联这片黑暗冰冷的汪洋中,遍布着无数劳动和集中营,它们构成了“群岛”规模。而在整个人类史中,此等人间地狱也如群岛一般孤独而又叹为观止地耸峙在时空之中。基于此,“古拉格群岛”也是一个关于黑暗政治与黑暗人性的伟大寓言。
《漫长的归途》也涉及了不少极端残忍的刑讯、荒谬绝伦的司法、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以及毫无人道的株连性流放、集体流放、超强度的死亡劳改……这被人类学冠名为“古拉格现象”。所以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相关的局部真相。残酷的劳动惩罚、毫无理由的杀戮、莫名其妙的罪名(其中一名罪犯仅仅由于在一部涉及沙俄时代的电影中因扮演贵族过于相像而被流放至此)、人与人之间的警惕和出卖。
此外,这部电影的丰富性还体现于绝望和希望的交织,人性之美对冷漠敌意的溶解。逃亡者并不知道当时的蒙古已沦为斯大林的附属。当他们发现界碑上蒙古领导人和斯大林齐头并进的肖像时,草原在臆想之中的宽广和自由属性立即荡然无存,反而成为一堵来自古拉格集中营的冰冷高墙,只剩下不寒而栗。他们只能绕道而行,因为对自由的信念确保了希望的存在。贝尔加湖边苏联农民教会的驱蚊办法,蒙古牧民赠与的那一羊皮袋水,恰恰也证明了另外一点:人类之所以能够怀抱希望,那就是人性之中的善不会因为一切政治的恶劣气候而彻底沦丧。即便人间大恶,善已稀薄,但只要后者还存在,人类就有值得历险流亡的价值和希望。
关于对极权政治的警惕、逃离束缚、争取自由,其实一直是美国这个清教徒国家“主旋律电影”的母题。在基因上,它或许来源于《出埃及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反抗埃及法老的残暴统治穿越大海逃回自由的故乡。科幻电影《逃离克隆岛》也可以说相同主题的寓言。在“天堂岛”上,生活着一群不见天日,没有姓名只有代号,生活被高科技全面监控、掌握和安排的人。在这个乌托邦般的“美好”世界里,其实是由一个谎言构成的(地球已经被核污染,唯有此处可以生存)。而真相是,他们仅仅是现实世界中母体的复制品,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被挖掘器官以供母体延年益寿青春不老。如果克隆人最终被复制,那自然是一场空前的伦理和人道灾难,但我们必须记住,每一个人,无论他是母体还是克隆的,哪怕是动物,一切生命都理应获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