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亏损年报,看国内手机厂商的生存状态,波导、夏新也难寻利润支柱。
国产手机亏损不再是什么新闻,昔日龙头波导手机也如TCL、海尔、夏新、东方通信、熊猫等品牌那样,逃避不了年报巨亏的命运。
2005年4月,波导股份(600130.SH)报出4.7亿元的巨额亏损,相当于吞噬掉2004年全部的利润还多。
来看看波导公司如何解释此次巨亏吧。在其年报的讨论与分析中,波导管理层共给出六条原因,有四条直指手机市场环境的恶劣,包括“手机生产核准制的实施”导致的国内新兴品牌不断涌现和产能过剩,以及黑手机的屡禁不止。从产业竞争方面的原因来看,有“跨国巨头的全系列策略”和其渠道建设导致公司传统优势减弱,此外,还有市场需求相对疲软。
在这些颇带产业分析色彩的原因当中,波导管理层也坦承自己的经营决策失误,“在2005年初制定产品规划时未能抓住市场流行热点”,并导致“旧机型销售价格下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甚至亏本销售。”此外,波导公司管理层对市场容量的乐观估计,也造成了“采购量过大”和“库存压力”。
无独有偶,2005年净亏损6.58亿的另一家国产手机厂商夏新电子(600057.SH)也在其年度报告里对亏损原因娓娓道来。夏新的解释除了如波导所述的环境因素外,也谈到了公司决策失误。而有趣的是,夏新提供的原因同波导的差别很大。
“公司在3G手机策略上过于乐观地预计了国内市场的启动时间,过低地估计了3G手机打入海外市场的难度。由于3G手机业务处于投入期,产生了较大的亏损。”
由此,人们可以看到,波导认为自己的新产品上市不够快,导致旧货跌价,而夏新则是在技术路线上迈得太远,摔倒在奔往3G的路上。
对于两家公司提供的亏损解读,业内一位专家表示,其实,这恰好代表了国内手机厂商的两种生存状态——要么是没有核心技术支撑,靠低端产品在价格上火拼;要么是努力打技术牌,却在投资战略上不符合市场演进的节奏。
看来,国产手机的生存之道,往往需要理智、谨慎而又不失前瞻的平衡。
回想2003年前后,正是国内手机产品风声水起之时,波导在渠道上的优势,成了国内手机企业攻城略地的一个典型法宝。而紧随其后的一年,一波波的降价仿佛在重复当年国产彩电厂商血拼的历史。此时,国内品牌也在纷纷寻求新道路。作为领头羊的波导,一度想借助国际合作来弥补自己在技术上的不足,为自己的竞争实力添加砝码。
2004年5月4日,波导股份与德国西门子信息与移动通讯集团签署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谅解备忘录》。照公告所示的协议框架,双方的合作建立在技术和渠道互补的基础上,一度被市场看好。
不幸的是,一年之后,随着明基收购了西门子的手机业务,使波导同西门子的战略合作面临难以继续的尴尬局面。
主业单一的波导彼时已考虑如何减低自己在手机市场的风险。而它的选择是让人惊诧的。
2005年6月,波导向国家主管部门递交轿车项目立项报告的消息再次被媒体爆出。回顾3年来不断传出的波导造车新闻,一位分析师认为,这是波导在寻求进入汽车产业上的又一次挣扎。
但是,靠造手机发家的波导,即使通过借壳的方式兑现了汽车之梦,会不会又一次很快面临无技术即无市场主动权的难堪?一面是迟迟找不到新的利润支柱,一面在手机主业上被洋巨头大面积挤压市场份额,波导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国产手机亏损不再是什么新闻,昔日龙头波导手机也如TCL、海尔、夏新、东方通信、熊猫等品牌那样,逃避不了年报巨亏的命运。
2005年4月,波导股份(600130.SH)报出4.7亿元的巨额亏损,相当于吞噬掉2004年全部的利润还多。
来看看波导公司如何解释此次巨亏吧。在其年报的讨论与分析中,波导管理层共给出六条原因,有四条直指手机市场环境的恶劣,包括“手机生产核准制的实施”导致的国内新兴品牌不断涌现和产能过剩,以及黑手机的屡禁不止。从产业竞争方面的原因来看,有“跨国巨头的全系列策略”和其渠道建设导致公司传统优势减弱,此外,还有市场需求相对疲软。
在这些颇带产业分析色彩的原因当中,波导管理层也坦承自己的经营决策失误,“在2005年初制定产品规划时未能抓住市场流行热点”,并导致“旧机型销售价格下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甚至亏本销售。”此外,波导公司管理层对市场容量的乐观估计,也造成了“采购量过大”和“库存压力”。
无独有偶,2005年净亏损6.58亿的另一家国产手机厂商夏新电子(600057.SH)也在其年度报告里对亏损原因娓娓道来。夏新的解释除了如波导所述的环境因素外,也谈到了公司决策失误。而有趣的是,夏新提供的原因同波导的差别很大。
“公司在3G手机策略上过于乐观地预计了国内市场的启动时间,过低地估计了3G手机打入海外市场的难度。由于3G手机业务处于投入期,产生了较大的亏损。”
由此,人们可以看到,波导认为自己的新产品上市不够快,导致旧货跌价,而夏新则是在技术路线上迈得太远,摔倒在奔往3G的路上。
对于两家公司提供的亏损解读,业内一位专家表示,其实,这恰好代表了国内手机厂商的两种生存状态——要么是没有核心技术支撑,靠低端产品在价格上火拼;要么是努力打技术牌,却在投资战略上不符合市场演进的节奏。
看来,国产手机的生存之道,往往需要理智、谨慎而又不失前瞻的平衡。
回想2003年前后,正是国内手机产品风声水起之时,波导在渠道上的优势,成了国内手机企业攻城略地的一个典型法宝。而紧随其后的一年,一波波的降价仿佛在重复当年国产彩电厂商血拼的历史。此时,国内品牌也在纷纷寻求新道路。作为领头羊的波导,一度想借助国际合作来弥补自己在技术上的不足,为自己的竞争实力添加砝码。
2004年5月4日,波导股份与德国西门子信息与移动通讯集团签署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谅解备忘录》。照公告所示的协议框架,双方的合作建立在技术和渠道互补的基础上,一度被市场看好。
不幸的是,一年之后,随着明基收购了西门子的手机业务,使波导同西门子的战略合作面临难以继续的尴尬局面。
主业单一的波导彼时已考虑如何减低自己在手机市场的风险。而它的选择是让人惊诧的。
2005年6月,波导向国家主管部门递交轿车项目立项报告的消息再次被媒体爆出。回顾3年来不断传出的波导造车新闻,一位分析师认为,这是波导在寻求进入汽车产业上的又一次挣扎。
但是,靠造手机发家的波导,即使通过借壳的方式兑现了汽车之梦,会不会又一次很快面临无技术即无市场主动权的难堪?一面是迟迟找不到新的利润支柱,一面在手机主业上被洋巨头大面积挤压市场份额,波导的未来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