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沟内因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景区四周峰簇峥嵘,雪峰高耸,118个翡翠般的湖泊分布在青山环抱的“Y”字形山沟内,另有17个瀑布群、11段激流、5处钙化滩流相串相联,形成了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
水,是九寨沟风景的灵魂。这里的水清纯洁净、晶莹剔透、色彩丰富,堪称世界水景之王;但是,观测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寨沟景区湖泊的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水位下降更为明显。
九寨沟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和四川省气象局的专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为人们揭开了九寨沟湖泊水位变“矮”之谜。
降水减少是主因
湖底出现裂缝,水渗漏了?人为扩大湖泊出水口,流出的水量比原来增多了?湖泊内的水蒸发加快,从而使水位降低?天上降水减少使得水位下降?这些都被认为是可能导致九寨沟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
九寨沟的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来自四周高山上的积雪,积雪融化后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成溪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之中;地下水是地层渗出的水,在九寨沟的众多湖泊中,人们已发现了许多泉眼,这些泉眼日夜不停地往外渗水,成为湖泊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九寨沟的水系和水源特征,人们对景区湖泊水位的下降做出了4种猜想:
其一,地下水的渗漏。有人认为,很有可能是湖底的岩石结构出现了异常变化,比如出现了裂缝,水顺着裂缝渗走了。
其二,湖泊流出的水量增大。比如人为扩大了湖泊出水口,使得流出的水量比原来增多,导致了水位的下降。
其三,蒸发量加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由于温度升高,使得湖泊内的水加快蒸发,从而导致水位降低。
其四,天上降水减少。由于雨雪补充不足,使得整个九寨沟的水资源日益匮乏,从而使湖泊内的水量随之减少,水位下降。
这4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哪一种说法更科学、合理呢?
对水位下降的4种设想,科学家们首先否定了第二种说法,因为九寨沟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一草一木都是重点保护对象,人为扩大湖泊出水口的情况不可能发生,湖泊流出的水量因此不会增大。
至于地下水渗漏之说,科学家们经过实地勘察和研究,认为湖底的岩石结构非常稳固,不可能出现裂缝,地下水渗漏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会不会是蒸发的原因呢?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对这个说法也予以了否定。因为,九寨沟地区的气温虽然在20年间升高了0.11℃;但这一变化微不足道,对水位构不成真正的威胁。
看来,引起九寨沟水量减少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天上降水的减少。
这种说法有何科学依据呢?
依据就是,九寨沟地区大气降水减少的同时,湖泊水位也出现了下降,两者呈正比例关系。
天上的降水,一部分在九寨沟四周的高山上形成积雪,融化的雪水形成九寨沟地面径流的源泉;另一部分降水则直接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补充地面径流,或是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因此,可以说大气降水是九寨沟水资源的根本保障。
近几十年来,九寨沟的大气降水正呈逐年减少趋势。
科学家们通过对九寨沟地区1959~200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40多年来,该地区的大气降水呈减少趋势,而与之对应的是,九寨沟景区湖泊的水位也出现了下降,两者呈现正比例关系;尤其是在降水减少最多的7月,景区湖泊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低水位现象。
据此,科学家们认定,天上降水的减少正是九寨沟景区水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大气降水为什么少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九寨沟上空的大气降水减少呢?专家认为有3个原因:
原因一:夏季风异常变化,使得南来水汽向北输送减弱,从而造成了景区水汽不足。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和四川省气象局的专家们通过对九寨沟、黄龙地区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导致该地区大气降水减少的罪魁祸首是夏季风。
夏季风,来自广阔无垠的洋面,它就像一台巨大的水泵,把水汽源源不断地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九寨沟、黄龙地区身处内陆,低层的气流难以直接到达,因此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夏季风的巨大动力:冬春季节,该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秋季节,则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专家指出,近几十年来,夏季风发生了异常变化,它吹向内陆的北界时出现了偏差,使得南来水汽向北输送减弱,从而造成了九寨沟、黄龙地区水汽不足,大气降水因此减少。
但降水减少仅仅是这一原因造成的吗?
原因二:大气环流在景区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气被迫绕道而行。
我们知道,大气降水的产生离不开冷暖空气的交汇,暖湿空气如果没有冷空气的刺激,一般不会产生降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犹如降水产生的“发动机”,它的频频南下是九寨沟、黄龙地区降水的重要因素。
过去,北方冷空气长驱直入,年年如约而来,在九寨沟、黄龙地区与暖湿空气融合,降下大量雨雪;但是近几十年来,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到贝加尔湖以南一线的高空环流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九寨沟、黄龙地区急需降水的7月,大气环流在此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气往往被迫绕道而行,从而使得到达当地的冷空气势力十分薄弱,无力与暖湿空气抗衡,因而难以成云致雨。
除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对这里降水的减少有没有直接关系呢?
原因三:人类过度用水。
20世纪80年代是九寨沟、黄龙景区及邻近地区气候发生显著变化、降水减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人们大量涌入景区的开始。因此,可以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扰了九寨沟、黄龙的局地气候,加剧了区域气候的变化,所以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降水减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对九寨沟和黄龙地区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
与这里直线距离不足200千米的若尔盖、红原是川西北最大的湿地。湿地对维持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放牧、在草地上滥采滥挖、过度用水等人为因素,湿地退化、草地沙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些对九寨沟、黄龙地区的气候变化影响不小。
让生命之水恢复如初
有专家预言,如果再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补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九寨沟、黄龙地区的水资源还将继续减少下去,总有一天,美丽的人间天堂将一去不复返。为此,研究人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九寨沟和黄龙地区的水危机。
措施一:借助催化剂实施人工降水。
气象专家提出,解决水资源减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通过人力行为,借助碘化银、液氮等催化剂,改变空中云的物理结构,使之尽可能多地降水,从而达到增加该地区大气降水的目的。近年来,阿坝州和九寨沟县、松潘县的气象人员一直试图通过人工降水的方式来增加九寨沟和黄龙地区的大气降水。他们借助高炮、车载火箭等增雨设备,每年都在这里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措施二:建立常年人工增雨(雪)作业管理机制和业务体系。
措施三:建立水资源变化监测系统。
人工增雨虽对改善当地降水情况有所帮助,不过人工增雨只能缓解一时的水资源短缺,要想“治本”,还必须在九寨沟、黄龙景区建立水资源变化监测系统,为科学研究保护措施提供观测资料。
专家指出,应在景区建立全方位的监测系统:
一是对空中水资源进行监测,掌握空中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主要采用飞机装载监测设备,对空中水汽情况进行监测,或是采用GPS水汽观测站和红外线观测设备,在地面建立对空中水资源的观测。二是建立地面水资源观测体系,随时掌握和了解地面水资源的变化,主要在景区内建立多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全面收集降水、温度、风向风速等资料,同时建立水位、流量、径流、雪线观测站,对地面水资源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三是建立卫星遥感监测,借助卫星的“千里眼”,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对景区水资源实施空中监控。目前,四川省气象局卫星遥感监测设备比较完善,已可以开展景区旅游水资源定点监测的应用研究。
除了利用科学利剑遏制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之外,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改良草场、退牧还草、控制游客数量等措施,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景区的局地小气候已迫在眉睫。
希望在人们的积极努力下,九寨沟、黄龙潺潺流动的生命之水能够恢复如初,“人间天堂”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责任编辑】赵 菲
水,是九寨沟风景的灵魂。这里的水清纯洁净、晶莹剔透、色彩丰富,堪称世界水景之王;但是,观测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寨沟景区湖泊的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水位下降更为明显。
九寨沟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和四川省气象局的专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为人们揭开了九寨沟湖泊水位变“矮”之谜。
降水减少是主因
湖底出现裂缝,水渗漏了?人为扩大湖泊出水口,流出的水量比原来增多了?湖泊内的水蒸发加快,从而使水位降低?天上降水减少使得水位下降?这些都被认为是可能导致九寨沟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
九寨沟的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来自四周高山上的积雪,积雪融化后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成溪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之中;地下水是地层渗出的水,在九寨沟的众多湖泊中,人们已发现了许多泉眼,这些泉眼日夜不停地往外渗水,成为湖泊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九寨沟的水系和水源特征,人们对景区湖泊水位的下降做出了4种猜想:
其一,地下水的渗漏。有人认为,很有可能是湖底的岩石结构出现了异常变化,比如出现了裂缝,水顺着裂缝渗走了。
其二,湖泊流出的水量增大。比如人为扩大了湖泊出水口,使得流出的水量比原来增多,导致了水位的下降。
其三,蒸发量加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由于温度升高,使得湖泊内的水加快蒸发,从而导致水位降低。
其四,天上降水减少。由于雨雪补充不足,使得整个九寨沟的水资源日益匮乏,从而使湖泊内的水量随之减少,水位下降。
这4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哪一种说法更科学、合理呢?
对水位下降的4种设想,科学家们首先否定了第二种说法,因为九寨沟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一草一木都是重点保护对象,人为扩大湖泊出水口的情况不可能发生,湖泊流出的水量因此不会增大。
至于地下水渗漏之说,科学家们经过实地勘察和研究,认为湖底的岩石结构非常稳固,不可能出现裂缝,地下水渗漏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会不会是蒸发的原因呢?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对这个说法也予以了否定。因为,九寨沟地区的气温虽然在20年间升高了0.11℃;但这一变化微不足道,对水位构不成真正的威胁。
看来,引起九寨沟水量减少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天上降水的减少。
这种说法有何科学依据呢?
依据就是,九寨沟地区大气降水减少的同时,湖泊水位也出现了下降,两者呈正比例关系。
天上的降水,一部分在九寨沟四周的高山上形成积雪,融化的雪水形成九寨沟地面径流的源泉;另一部分降水则直接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补充地面径流,或是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因此,可以说大气降水是九寨沟水资源的根本保障。
近几十年来,九寨沟的大气降水正呈逐年减少趋势。
科学家们通过对九寨沟地区1959~200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40多年来,该地区的大气降水呈减少趋势,而与之对应的是,九寨沟景区湖泊的水位也出现了下降,两者呈现正比例关系;尤其是在降水减少最多的7月,景区湖泊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低水位现象。
据此,科学家们认定,天上降水的减少正是九寨沟景区水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大气降水为什么少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九寨沟上空的大气降水减少呢?专家认为有3个原因:
原因一:夏季风异常变化,使得南来水汽向北输送减弱,从而造成了景区水汽不足。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和四川省气象局的专家们通过对九寨沟、黄龙地区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导致该地区大气降水减少的罪魁祸首是夏季风。
夏季风,来自广阔无垠的洋面,它就像一台巨大的水泵,把水汽源源不断地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九寨沟、黄龙地区身处内陆,低层的气流难以直接到达,因此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夏季风的巨大动力:冬春季节,该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秋季节,则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专家指出,近几十年来,夏季风发生了异常变化,它吹向内陆的北界时出现了偏差,使得南来水汽向北输送减弱,从而造成了九寨沟、黄龙地区水汽不足,大气降水因此减少。
但降水减少仅仅是这一原因造成的吗?
原因二:大气环流在景区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气被迫绕道而行。
我们知道,大气降水的产生离不开冷暖空气的交汇,暖湿空气如果没有冷空气的刺激,一般不会产生降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犹如降水产生的“发动机”,它的频频南下是九寨沟、黄龙地区降水的重要因素。
过去,北方冷空气长驱直入,年年如约而来,在九寨沟、黄龙地区与暖湿空气融合,降下大量雨雪;但是近几十年来,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到贝加尔湖以南一线的高空环流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九寨沟、黄龙地区急需降水的7月,大气环流在此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气往往被迫绕道而行,从而使得到达当地的冷空气势力十分薄弱,无力与暖湿空气抗衡,因而难以成云致雨。
除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对这里降水的减少有没有直接关系呢?
原因三:人类过度用水。
20世纪80年代是九寨沟、黄龙景区及邻近地区气候发生显著变化、降水减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人们大量涌入景区的开始。因此,可以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扰了九寨沟、黄龙的局地气候,加剧了区域气候的变化,所以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降水减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对九寨沟和黄龙地区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
与这里直线距离不足200千米的若尔盖、红原是川西北最大的湿地。湿地对维持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放牧、在草地上滥采滥挖、过度用水等人为因素,湿地退化、草地沙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些对九寨沟、黄龙地区的气候变化影响不小。
让生命之水恢复如初
有专家预言,如果再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补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九寨沟、黄龙地区的水资源还将继续减少下去,总有一天,美丽的人间天堂将一去不复返。为此,研究人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九寨沟和黄龙地区的水危机。
措施一:借助催化剂实施人工降水。
气象专家提出,解决水资源减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通过人力行为,借助碘化银、液氮等催化剂,改变空中云的物理结构,使之尽可能多地降水,从而达到增加该地区大气降水的目的。近年来,阿坝州和九寨沟县、松潘县的气象人员一直试图通过人工降水的方式来增加九寨沟和黄龙地区的大气降水。他们借助高炮、车载火箭等增雨设备,每年都在这里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措施二:建立常年人工增雨(雪)作业管理机制和业务体系。
措施三:建立水资源变化监测系统。
人工增雨虽对改善当地降水情况有所帮助,不过人工增雨只能缓解一时的水资源短缺,要想“治本”,还必须在九寨沟、黄龙景区建立水资源变化监测系统,为科学研究保护措施提供观测资料。
专家指出,应在景区建立全方位的监测系统:
一是对空中水资源进行监测,掌握空中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主要采用飞机装载监测设备,对空中水汽情况进行监测,或是采用GPS水汽观测站和红外线观测设备,在地面建立对空中水资源的观测。二是建立地面水资源观测体系,随时掌握和了解地面水资源的变化,主要在景区内建立多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全面收集降水、温度、风向风速等资料,同时建立水位、流量、径流、雪线观测站,对地面水资源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三是建立卫星遥感监测,借助卫星的“千里眼”,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对景区水资源实施空中监控。目前,四川省气象局卫星遥感监测设备比较完善,已可以开展景区旅游水资源定点监测的应用研究。
除了利用科学利剑遏制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之外,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改良草场、退牧还草、控制游客数量等措施,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景区的局地小气候已迫在眉睫。
希望在人们的积极努力下,九寨沟、黄龙潺潺流动的生命之水能够恢复如初,“人间天堂”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