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机经营体制产生了根本的改变,农业机械走进了千家万户。顺应时代需求,农机服务体系也得到长足发展,面对突飞猛进、火爆登场的农机事业,乡镇农机服务站这一至关重要的组织却显得尤为滞后,极不协调,突出表现在人员培训不力、农机配置落后、投入少,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难,人难留、事难办、服务难开展。因此加强乡镇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服务站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农机站;发展
乡镇农机服务站肩负着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宣传、机械动力调配、农机经营户的协调管理等工作,对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1.存在的问题
1.1农机装备落后,季节性矛盾难调和
乡镇农机服务站普遍装备落后,仅有的拖拉机站也因多种原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变卖或转为它用,荡然无存,90%的乡镇服务站属“三无”单位,“吃饭无锅、睡觉无窝、办公无桌”,上无片瓦,下无立足地,忙碌一天,到晚上连个歇脚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个中辛酸可想而知。加之近几年农用机械虽有所增长,但与农民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春种秋收、夏收夏种等农忙时节,农用机械更显不足,家家“等米下锅”,抢机械、拉机手四处可见,动力调配有难度,农民难理解、情绪意见多。
1.2政府投入不足,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难度大
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是乡镇农机服务站的一个重要职责,但站人员每年除仅有的几千元人均“以钱养事”资金外,各级政府均无相应的推广配套经费,致使各服务站捉襟见肘,连制块宣传牌也成奢望,更谈不上大力推广。
1.3培训滞后,跟踪服务难开展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农机服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机站大部分人员对新型、适用农机知之甚少,对新产品性能、构造、维修保养了解不多,仅有一腔热血,无法完成新任务,更新知识克不容缓,尽管农机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部分技术培训,但范围窄、力度小,缺乏政策保证和系统性的培训及知识更新,导致新技術、新机具推广难,跟踪服务不到位。
2.发展思路
2.1建立基层服务站机构派出制,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
2.1.1实行委托服务制弊端较多
基层农机服务站实行委托服务制优点是能够及时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抓好阶段性工作,但最大的弊端是农机技术人员从事非本职业务工作过多,造成了基层农机服务站本职工作少的“假象”。
2.1.2少数“以钱养事”资金被挤占,阻碍了服务站的发展
受当地财政收入的限制,“以钱养事”代补资金被挤占的现象也有发生,资金的紧缺严重阻碍了基层服务站的发展。
2.1.3实行机构派出制,时机已经成熟
实行派出制管理,主管部门可宏观掌控“以钱养事”资金,在确保农机技术人员基本工资的同时,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基层农机服务站配备农业机械。
2.2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机服务网络,提高乡镇服务站服务水平
2.2.1合理整合人力资源,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
逐步建立既让农机技术人员留得住,又能安心搞服务的机制,在一定的社会保障前提下,鼓励农机技术人员资金入股、技术入股、人力资源入股,享有股权利益,切实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
2.2.2突出重点,重新设置基层农机服务站
根据全县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的特点,将基层农机服务站进行合理设置,在重点乡镇和区域设立农业机械服务站,撤消一些因地理条件限制不适宜机械作业的乡镇农机服务站,彻底打破一乡一服务站的模式,突出基层农机站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职能,确保新型、适用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2.2.3建立农机技术人员培训机制
逐步建立农机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培训的制度,切实解决服务人员服务技能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的现象,采取选派技术人员赴农机生产企业学习,农机技术人员全年参加1—2次专业知识培训的方式,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
2.2.4建立农机安全生产奖励机制
对整个农机服务站辖区内全年没有发生任何农机事故的,给予一定的农机安全生产奖励,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开展。
2.3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匹配的投入机制,促进基层农机服务站发展
2.3.1政府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农民迫切需要农机事业纳入议事日程,摆上桌面,舍得投入,纳入预算,每年拿出财政收入0.5%作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和人员培训经费,有计划、分步骤为农机服务站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
2.3.2实行企业化管理
基层农机服务站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购买的农业机械属于国有资产,农业机械的经营模式完全按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各基层服务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管部门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经营所取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基层农机服务站的发展。增强了基层农机人员发展农机化的信心。
3.结束语
总之各基层农机服务站要根据各自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拟定各自发展计划,可以优先发展动力机械,也可以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机械,还可以发展农业机械维护保养网络,突出各自的特点,选择一批具有先进型、适用型和经济型的农机具逐步装备农机服务站。注重农机装备结构的合理性,力争缩短投资回收周期,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机的统一。■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农机站;发展
乡镇农机服务站肩负着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宣传、机械动力调配、农机经营户的协调管理等工作,对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1.存在的问题
1.1农机装备落后,季节性矛盾难调和
乡镇农机服务站普遍装备落后,仅有的拖拉机站也因多种原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变卖或转为它用,荡然无存,90%的乡镇服务站属“三无”单位,“吃饭无锅、睡觉无窝、办公无桌”,上无片瓦,下无立足地,忙碌一天,到晚上连个歇脚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个中辛酸可想而知。加之近几年农用机械虽有所增长,但与农民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春种秋收、夏收夏种等农忙时节,农用机械更显不足,家家“等米下锅”,抢机械、拉机手四处可见,动力调配有难度,农民难理解、情绪意见多。
1.2政府投入不足,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难度大
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是乡镇农机服务站的一个重要职责,但站人员每年除仅有的几千元人均“以钱养事”资金外,各级政府均无相应的推广配套经费,致使各服务站捉襟见肘,连制块宣传牌也成奢望,更谈不上大力推广。
1.3培训滞后,跟踪服务难开展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农机服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机站大部分人员对新型、适用农机知之甚少,对新产品性能、构造、维修保养了解不多,仅有一腔热血,无法完成新任务,更新知识克不容缓,尽管农机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部分技术培训,但范围窄、力度小,缺乏政策保证和系统性的培训及知识更新,导致新技術、新机具推广难,跟踪服务不到位。
2.发展思路
2.1建立基层服务站机构派出制,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
2.1.1实行委托服务制弊端较多
基层农机服务站实行委托服务制优点是能够及时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抓好阶段性工作,但最大的弊端是农机技术人员从事非本职业务工作过多,造成了基层农机服务站本职工作少的“假象”。
2.1.2少数“以钱养事”资金被挤占,阻碍了服务站的发展
受当地财政收入的限制,“以钱养事”代补资金被挤占的现象也有发生,资金的紧缺严重阻碍了基层服务站的发展。
2.1.3实行机构派出制,时机已经成熟
实行派出制管理,主管部门可宏观掌控“以钱养事”资金,在确保农机技术人员基本工资的同时,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基层农机服务站配备农业机械。
2.2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机服务网络,提高乡镇服务站服务水平
2.2.1合理整合人力资源,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
逐步建立既让农机技术人员留得住,又能安心搞服务的机制,在一定的社会保障前提下,鼓励农机技术人员资金入股、技术入股、人力资源入股,享有股权利益,切实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
2.2.2突出重点,重新设置基层农机服务站
根据全县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的特点,将基层农机服务站进行合理设置,在重点乡镇和区域设立农业机械服务站,撤消一些因地理条件限制不适宜机械作业的乡镇农机服务站,彻底打破一乡一服务站的模式,突出基层农机站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职能,确保新型、适用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2.2.3建立农机技术人员培训机制
逐步建立农机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培训的制度,切实解决服务人员服务技能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的现象,采取选派技术人员赴农机生产企业学习,农机技术人员全年参加1—2次专业知识培训的方式,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
2.2.4建立农机安全生产奖励机制
对整个农机服务站辖区内全年没有发生任何农机事故的,给予一定的农机安全生产奖励,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开展。
2.3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匹配的投入机制,促进基层农机服务站发展
2.3.1政府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农民迫切需要农机事业纳入议事日程,摆上桌面,舍得投入,纳入预算,每年拿出财政收入0.5%作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和人员培训经费,有计划、分步骤为农机服务站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
2.3.2实行企业化管理
基层农机服务站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购买的农业机械属于国有资产,农业机械的经营模式完全按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各基层服务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管部门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经营所取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基层农机服务站的发展。增强了基层农机人员发展农机化的信心。
3.结束语
总之各基层农机服务站要根据各自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拟定各自发展计划,可以优先发展动力机械,也可以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机械,还可以发展农业机械维护保养网络,突出各自的特点,选择一批具有先进型、适用型和经济型的农机具逐步装备农机服务站。注重农机装备结构的合理性,力争缩短投资回收周期,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