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直接体现。然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语文课堂 朗读能力 培养策略
朗读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作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方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苏轼所谓的“三分诗,七分读”也明确了读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的现状是什么?我们该采取什么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本人任学校语文组组长,在这两年的教学工作中组织同事们听课研讨,发现无论是较稳重的高年级还是活泼的低年级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朗读能力偏下。
本人所处的学校属于比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大多数来自湖南、四川、江西等地。部分孩子受方言影响,普通话说得不够标准,如闽南本地区的学生f、h分不清,四川几个孩子n、l不分,还有不少学生存在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情况。因而学生课堂朗读能力也受了一定影响,如低年级朗读添字,漏字,错字,一字一顿,唱读等现象频繁;中高年级学生大部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拖腔现象严重,并且较少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师朗读水平不高,指导朗读的能力有限。
部分教师受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带着明显的闽南腔调,且普遍都缺乏专业的朗读学知识。对于如何把握好朗读节奏,语气语调,文章情感,对于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大多数老师都只能凭语感去教学,缺乏相关朗读理论的指导。
三、课堂朗读时间短,朗读面不够广。
根据记录大部分的课堂朗读时间在十分钟内。在授课前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而设置的全班齐读,当部分的学生还停留在磕磕巴巴的读书状态时,老师已经喊停开始下一个教学环节了。教学过程中参与朗读的也多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因素或者缺乏兴趣而不敢读不愿读。时间的受限让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朗读,学生课堂上朗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课后也失去了继续朗读的兴趣。
四、朗读形式单一,朗读评价缺乏指导性。
朗读教学环节多为全班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或指名读等,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读,朗读起来有口无心,缺乏主动朗读的积极性。致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仅停留在“正确、流利”的水平,远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更别说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和美的教育。有些课堂上甚至出现以老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了朗读,缺失了语文课应该有的朗朗读书声。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教师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美美地读出来”,或“读出怎样怎样的语气来”,这些没有明确目标性的要求,让学生朗读完也还是一片茫然。
综上原因,让我们原本应该作为课堂教学中一抹亮色的朗读,成为让老师也让学生尴尬不已的“鸡肋”。教还是不教?教,不会教,没效果。遂不愿教。读还是不读?读,读不好,没兴趣。遂不愿读。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现状已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第一、 以理论知识和优秀案例相辅佐,结合教学实践提高朗读能力。通过张颂先生《朗读学》和张华毓主编的《我们的朗读课堂》等书籍的学习,我明确了朗读的七要素:朗读规律、朗读内容、朗读目标、情感态度、朗读对象、朗讀状态、朗读技巧。如在停顿、语气、节奏、重音等技巧。同时,于永正、窦桂梅等优秀名师的朗读教学视频也给了我们许多借鉴。
第二、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以朗读为主线。首先,教师应做好充分范读准备,课前认真练习朗读。只有把自己深刻的体验和独特的情感融入到范读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应准备朗读要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文体的特点,设计了朗读教学要点。只有对文段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音的高低起伏深谙于心,才能在指导学生时做到心中有法,从容不迫。
第三、灵活安排多种朗读方式,经常开展朗诵比赛。除常用的全班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指名读等,还可以选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配乐读,师生互读,比赛读等方式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想读,敢读,乐读,读出水平,读出风格。学校也应定期开展朗读比赛,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
第四、分层次设置朗读目标,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根据学生朗读水平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对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在达成这一阶段目标后,教师应给予恰当的鼓励,再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对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披文入情”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去,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
第五、将朗读列入考核的范围。历来的语文课程的评价都偏重于笔试,将朗读列入考核的范围,不管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更加重视起来,把朗读真正纳入到学习的常态中。在班级的尝试过程中,我拟定了集体朗读,组合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供学生选择,这样一个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喜悦,增强自信心,朗读水平确实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关注课堂语文朗读,发现问题,然后努力去思考探究尝试,才能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升,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朗朗读书声而出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林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观察,2018,7(18):81-82.
[3] 韦芳,石柳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广西大化县、罗城县4所农村小学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4):19-24.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语文课堂 朗读能力 培养策略
朗读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作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方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苏轼所谓的“三分诗,七分读”也明确了读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的现状是什么?我们该采取什么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本人任学校语文组组长,在这两年的教学工作中组织同事们听课研讨,发现无论是较稳重的高年级还是活泼的低年级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朗读能力偏下。
本人所处的学校属于比较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大多数来自湖南、四川、江西等地。部分孩子受方言影响,普通话说得不够标准,如闽南本地区的学生f、h分不清,四川几个孩子n、l不分,还有不少学生存在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情况。因而学生课堂朗读能力也受了一定影响,如低年级朗读添字,漏字,错字,一字一顿,唱读等现象频繁;中高年级学生大部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拖腔现象严重,并且较少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师朗读水平不高,指导朗读的能力有限。
部分教师受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带着明显的闽南腔调,且普遍都缺乏专业的朗读学知识。对于如何把握好朗读节奏,语气语调,文章情感,对于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大多数老师都只能凭语感去教学,缺乏相关朗读理论的指导。
三、课堂朗读时间短,朗读面不够广。
根据记录大部分的课堂朗读时间在十分钟内。在授课前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而设置的全班齐读,当部分的学生还停留在磕磕巴巴的读书状态时,老师已经喊停开始下一个教学环节了。教学过程中参与朗读的也多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因素或者缺乏兴趣而不敢读不愿读。时间的受限让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朗读,学生课堂上朗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课后也失去了继续朗读的兴趣。
四、朗读形式单一,朗读评价缺乏指导性。
朗读教学环节多为全班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或指名读等,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读,朗读起来有口无心,缺乏主动朗读的积极性。致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仅停留在“正确、流利”的水平,远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更别说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和美的教育。有些课堂上甚至出现以老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了朗读,缺失了语文课应该有的朗朗读书声。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教师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美美地读出来”,或“读出怎样怎样的语气来”,这些没有明确目标性的要求,让学生朗读完也还是一片茫然。
综上原因,让我们原本应该作为课堂教学中一抹亮色的朗读,成为让老师也让学生尴尬不已的“鸡肋”。教还是不教?教,不会教,没效果。遂不愿教。读还是不读?读,读不好,没兴趣。遂不愿读。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现状已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第一、 以理论知识和优秀案例相辅佐,结合教学实践提高朗读能力。通过张颂先生《朗读学》和张华毓主编的《我们的朗读课堂》等书籍的学习,我明确了朗读的七要素:朗读规律、朗读内容、朗读目标、情感态度、朗读对象、朗讀状态、朗读技巧。如在停顿、语气、节奏、重音等技巧。同时,于永正、窦桂梅等优秀名师的朗读教学视频也给了我们许多借鉴。
第二、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以朗读为主线。首先,教师应做好充分范读准备,课前认真练习朗读。只有把自己深刻的体验和独特的情感融入到范读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应准备朗读要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文体的特点,设计了朗读教学要点。只有对文段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音的高低起伏深谙于心,才能在指导学生时做到心中有法,从容不迫。
第三、灵活安排多种朗读方式,经常开展朗诵比赛。除常用的全班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指名读等,还可以选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配乐读,师生互读,比赛读等方式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想读,敢读,乐读,读出水平,读出风格。学校也应定期开展朗读比赛,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
第四、分层次设置朗读目标,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根据学生朗读水平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对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在达成这一阶段目标后,教师应给予恰当的鼓励,再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对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披文入情”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融入朗读中去,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
第五、将朗读列入考核的范围。历来的语文课程的评价都偏重于笔试,将朗读列入考核的范围,不管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更加重视起来,把朗读真正纳入到学习的常态中。在班级的尝试过程中,我拟定了集体朗读,组合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供学生选择,这样一个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喜悦,增强自信心,朗读水平确实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关注课堂语文朗读,发现问题,然后努力去思考探究尝试,才能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升,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朗朗读书声而出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林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观察,2018,7(18):81-82.
[3] 韦芳,石柳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广西大化县、罗城县4所农村小学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4):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