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裁兵思想浅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z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废督裁兵”的思潮在社会上兴起。蒋百里的裁兵思想除与这一社会思潮有关外,同时还主要来源于战后国际上“和平运动”与“和平主义”潮流的高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弥兵”思想。他的“裁兵”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复员后的士兵生活安置与人事变迁,裁兵经费来源问题,武器设备保管问题及裁兵组织机关规划问题。虽然蒋百里的裁兵思想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计划书,但是并没有在当时社会成功运用,原因主要为裁兵主体含糊不清,没有处理好裁兵的善后问题,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以及经济实力无法支撑裁兵等。蒋百里的裁兵思想虽然没有成功付诸实践,但对同时代的很多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来我国的军队复员措施提供了参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蒋百里;裁兵思想;自觉者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60-04
  蒋百里的裁兵计划书是其关于裁兵思想的一套完整的理论实践体系,本文分析了裁兵思想形成的背景,并以裁兵计划书为主体,研究了蒋百里裁兵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在当时社会无法施行的原因。
  一、蒋百里裁兵思想的形成背景
  蒋百里的裁兵思想体系之所以形成的原因除了蒋百里的个人因素外,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一)废督裁兵思想的盛行
  五四运动前后(本文所论述的“废督裁兵”思潮的起止时间为1918-1925年,因此本文将五四运动的时限也大体界定在1918年“南北议和”前期到1925年“五卅运动”揭开国民大革命序幕这一时间段 ①),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废督裁兵的思潮。从字面上理解,废督裁兵的主要内容就是废除督军制,裁减无用之兵,但其具体目标却涉及诸多方面。政治上,要求废除督军制,因为这一制度正是军阀政治得以存在的温床,从而在政治上妨碍民治、破坏民权,而且其存在有损中央政府之威严,所以从政治层面来讲该制度必须废除。经济上,要求裁兵节饷、整理财政,这方面的基本目标主要是由资产阶级提出来的。军事上,他们认为裁兵必须要进行,但是在裁兵的同时也要改革军制,把军队的统辖权收归中央,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兵为将有”现象的出现。社会方面,寓兵于工农,发展生产,他们认为善后问题是裁兵之后最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兵可以裁,但是裁撤之后的军队必须要合理安置。
  蒋百里的思想大致形成于1922年左右,而这一思潮前后绵延达七年之久。可以合理推测,他在写裁兵计划书之时正是废督裁兵思潮甚嚣尘上之日,所以说,蒋百里的裁兵计划书的完成势必受到废督裁兵思潮的影响。二者之间必有一定的渊源。
  (二)太平洋会议美国裁军之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上“和平运动”与“和平主义”潮流高涨,战后新建的国际组织国联也大力提倡裁军。1921年11月,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和《九国公约》,对与会各国裁军和军备问题做出了规定,同时通过了劝告中国裁兵的决议案。1922年2月1日,华盛顿会议限制军备会议第五次大会通过《关于裁减中国军队决议案》,大会议决:“切望中国政府应举行迅速暨切实之办法,以期裁减上升之军队与支出” ②。并裁定当时除保留20万陆军之外,其余尽数裁去。在他的裁兵计划书中,对于此次会议也有所提及,对该会议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论述了裁兵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并与当时中国的现状进行了对比,提出裁兵应当效仿美国。
  (三)弭兵思想之渊源
  蒋百里在海外接受、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蒋百里不仅能熟背四书五经,而且在16岁,便考中了秀才。可见,其传统文学功底比较深厚。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弭兵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充分史例。例如帝尧的“协和万邦”,周武王的“偃武修文”,孔子的“去兵”,向戎的“弭兵”,墨子的“非攻”,孟子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等。这些思想都是古代先贤、哲人弭兵思想的真实写照。除此以外,民初学者王式通编纂《弭兵古义》一书,也广收中国古代经、史、子、集中有关反对战争、力主和平的章节 ④。这些古代先哲以及近代学者的思想,对于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蒋百里来说,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而且在他的裁兵计划书中弭兵思想也有诸多体现。由此观之,古代传统弭兵思想也是蒋百里裁兵思想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蒋百里个人因素
  蒋百里自甲午战争之后,刺激甚深,其一生国防思想及弃文学武的动机就是从此萌发。在此之后,他开始留心国家大事,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以及有关中国崛起、自强的问题上。此外,有强烈爱国心的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的生活,在这个阶段中,他学习了外国的许多的军事知识理论,这些都为他后來的军事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且就当时社会而言,蒋百里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这一阶层,他们的社会阅历较为丰富,思想较为开放,拥有很深的家国情怀。因此对社会上涌现的一些新思潮往往比较敏感。
  综上所述,这些因素为蒋百里裁兵计划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除却个人因素之外,还有相当之特定历史环境因素之影响。正如陶菊隐所说:“人类的天才有丰有啬,而幼年生活也各自不同,这个重要的时代的背景和家庭的环境,凡个性之养成,思想之孕育及未来事业之发展,与其说受着天才的支配,毋宁说是时代和家庭的影响力更大” ⑤。
  二、蒋百里裁兵思想具体内容
  (一)复员后的士兵生活安置与人事变迁
  在蒋百里的裁兵思想中,他提出了“今天下之最可怜者、最可同情者,未有如今日之军人者也” ⑥的说法。何出此言呢?因为在他看来,兵之不能裁,关键在于“官”。故而在《官长之人事整顿计划》中,他提到了对官长人事的整顿。虽然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补官的情况非常泛滥,但究及根本,问题还是出自过度补官而导致的国家失去信用问题。“往者天下皆论所谓国家军队私人军队矣,其实国家无信而私人有信” ⑦,在这种情况之下,哪怕把所有的私人军队都交给国家,国家也没有办法去管理,因此适当的补官很有必要。   其次,自袁世凯死后,社会便开始陷入军阀乱战的状态,因此国内不少人都著书立说提倡废都裁兵,蒋百里也赞成裁兵的倡议,但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在《兵卒之退伍计划》中深刻地指出了“一地当各有一地之裁兵计画” ⑧的独到见解。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一时裁兵以及表面上的裁兵都比较容易,很多人都是不得已而为兵,如若有其他更好的生活方式,其实很多人是愿意脱离“兵”的身份的,只要人们吃饭的问题解决,兵额自然会下降。而且裁兵之后再去大面积的补兵也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裁撤。
  由此得出两个原则,一为裁兵当取平均为宗旨,不能说是某个师该裁而某个师不该裁,也不能说是某地应该先裁而某地应当后裁,因此他主张“绝对无分别之眼光,而有所轻重于期间”;二为裁兵应该以急策、缓策两种策略进行,他根据十年来的逃兵统计,更推荐用缓策来逐渐裁兵;三为裁兵当分区域以定办法,必须得注意兵卒出生地以及驻在地之大势,如果只言裁兵而并不明此趋势,那么善后问题便无法解决。
  (二)裁兵经费问题
  关于财务问题,这是国民存亡的关键所在,也是裁兵的中心。首先,他认为北洋政府近些年的财政问题确实比较严重。当时几年的关税、盐税基本全用来抵押外债,虽说这几项大部分在维系“北洋政府”的生命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在抵押外债之后基本所剩无几。人民的负担没有减轻多少,为了弥补外债上的空洞又以各种复杂的名义设置了许多新的税款,“其总数已达各项正供之上” ⑨,然而大部分还是用来解决外债问题。
  此外,裁兵所要攻克的第一关即为“欠饷”,所欠之数不清楚为其一,各处各军之程度不等为其二,因此蒋百里提出按现在在营兵卒各个之欠饷、现在在职之官长欠俸、由各官署代垫付的欠账三个种类来偿还的方法。在欠饷清理之后的第一步,便是确定官俸。在确定官俸的时候,“以官论不以职论” ⑩,将军人分为现役、待职、退役三种,给予他们不同的待遇。这种做法虽然所耗资费较大,但所费着实不过预算额之五分之一,且所获得的好处也不仅于此,因此也是可以接受的。
  (三)武器设备保管问题
  在蒋百里看来,裁兵并非完全是裁兵,某种意义上来看,其实是对当时中国旧武器的一种收回。当时的武器,“用以捣乱则有余,用以战斗则不足,散之民间为祸根,藏之国家为废物者也” ?,因此裁兵之后的旧武器该如何处置便成了一个难题。为此,他提议在北京设立兵器检查委员会本部,在汉阳、上海、广东等地设立支部,对收回的兵器进行检查,从而将不同规格的武器进行划分,一部分用作地方操练,一部分废弃,一部分登记在库,保管于库内。其次,为了防止被野心家所利用,提出了对子弹集中保管的原则,各地军队所保管子弹数目不得越定额以上,并将子弹库与机械库的位置分离。第三点,是对于民间枪械的处置。他提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民间每一户都可以自备一把枪,立一定之法,从而使得枪支得到利用,在良善奉法人民得到保障的同时,限制逍遥法外的土匪,可谓是一举两得;另一种是通过大量收购枪支,得到垄断其子弹来源的效果,这种做法在当时有不可小觑的利处。
  在对旧武器进行一系列处理的同时,他也对新武器、新设备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看到了在军用原料制造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将其加以整顿扩充的建议。其次,分析了现有形势,在京汉与粤汉铁路的基础上,联络太原巩县汉阳三处,确定了军事实力补充根据线,从而在发展社会工业的同时,促进了军队的后勤建设以及民间交通事业的发展。
  (四)裁兵组织机关规划问题
  在这一方面,蒋百里提到了已被证明不可能的以兵裁兵说、外力裁兵说、军阀自身裁兵说、以及国民全体裁兵说等等,通过这些不可能施行的裁兵方案进而阐明了裁兵应该是举国上下共同经营的一件事,绝不能将责任摆脱到其中任何一个单独的部分当中,正如其在北京大学就裁兵问题做演讲时所说:“裁兵须诸君自己出来,国民应改变从前的放弃态度,而取一种挺身而出的态度,这才是根本裁兵的方法” ?。因此,调查现有的军队状况,比如兵数及驻扎地并本地情形、饷额及其来源并现在状况等,使大众互相了解,这是裁兵计划的基础所在。
  三、蔣百里裁兵计划书在当时社会无法施行的原因
  虽然蒋百里提出了一个体系完备的裁兵计划书,但是该计划书却带有一定程度的空想性质,在当时的社会上是行不通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裁兵主体含糊不清
  蒋百里在文中提到军队、国民政府、国民三种裁兵主体,但是他并未明确指出裁兵的主体究竟是谁,他只是提出了一个模糊的“我”的概念。而“我”具体指什么,他并未指出,只是把我当成一个包含人民、军人、政府在内的综合体。
  在当时社会,其一,政府虽然在名义上是最高领导机构,“空言既无补于事,实力又无自而成,事实上之不能一也” ?,所以说,裁兵之事,一定不能委托于中央。其二,军阀势力是当时社会的军事主体,从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个简捷明了的办法,但此时军阀为了增强自己实力无所不用至极,只能寄希望于军阀增兵而不是裁兵。其三,国民全体似乎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裁兵主体,但当时经济基础薄弱、政治系统紊乱、国民素质低下的情况,对国民全体这一概念展示出强大的离心力。
  国内主要的三大裁兵主体均不能担负起裁兵的任务,文中作者另辟新径提出裁兵的主体为“我”,而“我”的意思为“国民之自觉者” ?,但是国民之自觉者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概括,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他们大部分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以及青年学生。然而看当时社会,广大的劳动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体。遗憾的是这个主体部分的思想在当时仍然处于被束缚的状态,只关心与他们自己利益发生关系的事情,这些知识分子所提倡的裁兵口号似乎离他们太过遥远,他们根本不关心裁兵的结果如何,也不会意识到裁兵这一举动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广大国民这一潜力巨大的裁兵主体无法被有效地动员起来,而现有的裁兵主体并不能担负起裁兵的责任。这就导致了裁兵的主体不明,裁兵运动在当时社会得不到有效的实施。   (二)没有处理好裁兵的善后问题
  如果要进行裁兵,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裁兵之后所裁兵卒应往哪里去,毕竟,“裁兵,就其本来意义说,是个善后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蒋百里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措施,即“复归运动”:复归云者,使兵复归于民也,复归其本业也,复归其故乡也 ?。蒋百里认为兵卒在进入军队之前,则必有所以自谋其生者,则必有相当之家族者,复其故业,则为事不劳,安于其家,则生活固定。通过中国古代传统的宗族影响,让退役士兵安居乐业。然而此举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因为对于当时的人的来说,当兵是在生活无法得到维持之时的一种无奈之举,让兵卒归家复其故业,第一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复业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的,而显然退伍士兵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此外,当时的社会军阀割据、相互混战、民不聊生,原有的社会宗族关系遭到极大的摧毁,根本无法对退役兵卒提供有力的帮助。因此,整体而言,蒋百里的归农运动方案是行不通的。
  还有人曾提出,不用复归于农业而可以复归于工业。例如陆世宜针就提出:“兵工之声,盈天下也。吾人提倡兵工之原因有二:一,改兵为工,于工事最为经济;二,兵化为工,于兵自身最为适宜而有利” ?。然而这一观点在当时同样是行不通的。正如蒋先生所言:“新技术有必需之经验,习于商者不能为工,习于工者不能为农,今以日日轮使枪炮之人,一旦使其即就工作,此理想也。” ?士兵从军队中裁出之后,并不能立刻进入工厂进行工作,还必须进行一定的技术训练。与其招收一批需要额外培训的新手工人,不如招收社会上技术娴熟的工人。如果政府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他们是无法转化成为合格工人的,然而对于财政问题早已捉襟见肘的政府而言,势必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因此,当时国民政府是不可能去开展培训的,而资本家也不会去招收这样一批工人来增加自己的负担,这就导致被裁军人只能复归于农业或游荡于社会。而这两种方式最终要么转化为匪,要么重新回归军营,根本于事无补。
  以上两种裁兵善后方式,要么让所裁兵卒复归于农业,要么让所裁兵卒复归于工业,但是这两种善后方式在当时社会都不可能实行。裁兵的善后问题在当时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故而他的裁兵思想也是无法得到施行的。
  (三)没有统一的政府
  蒋百里的裁兵计划书大约在19世纪20年代提出,此时的社会仍是一幅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即使等到1929年东北易帜之后国民政府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中央政府,而进行一个规模宏大的裁兵计划,势必要求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政府作为支撑,毕竟,“军队有秩序,故军阀强;国家无秩序,故军阀捣乱” ?。蒋先生在裁兵计划书中提到了众多裁兵的内容和主张,然而均是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政府作为行动前提。
  蒋百里也曾建议在中央设立中央裁兵委员会,下设三大委员会,第一委员会掌调查事务;第二委员会掌计画事务;第三委员会掌监督事务。地方设地方裁兵委员会,规模略小于中央,但组织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对于当时社会而言,此举不适合国情。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地方政府和人民根本无从担当这一重任。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之下,没有强有力的政府作为后盾,实施裁兵计划注定是一个空想。
  (四)经济实力无法支撑裁兵
  经济基础是支撑政府进行裁兵的首要前提,毕竟,“事有似于军事无关,而实与军事根本上有莫大之影响者,经济事业是也” ?。在当时的社会,不仅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带动、推进经济的发展,相反,经常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因此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各地军阀虽然拥有大量的军队,但他们把主要的花费都用于买进新式武器装备,很少关注士兵的军饷问题,不仅使得大量士兵的军饷被严重托欠,而且军官的饷费也时常被克扣,所欠之饷经过积年累加,数目根本无法估算。
  其次,当时军阀林立,不仅拥有大量军队,而且军官人数也非常多,对此蒋先生曾做过一个统计,全国尉级军官及其以上共计五万九千三百余人,如此庞大的军官数量可见补官之滥。面对如此庞大的军官数量,无甚实权的北洋政府完全无法提供俸禄补给。此外,政府还要偿还此前政府所欠列强的借款,这更导致本就入不敷出的退伍经费雪上加霜。而且,裁兵计划之后势必要进行新的国防体系建设,这又需要一笔巨大的经费开支。军阀林立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注定政府没有充足的经济实力进行裁兵。
  四、结语
  蒋百里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面对国内军阀林立的局面,他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从一个军事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裁兵计划。他的这一主张不仅符合了当时的国际潮流,而且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弥兵思想。他从复员之后的士兵生活安置、裁兵经费来源、武器设备保管以及裁兵组织机关规划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关于裁兵问题的一些见解。
  虽然蒋百里的裁兵思想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计划书,但是并没有在当时社会成功运用。原因主要为:裁兵主体含糊不清;裁兵的善后问题没有找到合理的方法解决;没有统一的政府以及经济实力无法支撑裁兵等。蒋百里的裁兵思想虽然没有成功付诸实践,但是,这一系列裁兵概念的提出,对同时代的很多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后来我国军队的复员措施提供了参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之后,蒋百里先生又陆续提出了义务兵役制等一系列改革兵制的军事理论体系,也为我国现代军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注释:
  ①雒丽:《五四运动时期“废督裁兵”思潮研究》,湘潭大学学位论文。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華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0页。
  ③杨伯峻主编:《孟子》,《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凡十四章》,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75页。
  ④房中立:《兵书观止》第4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
  ⑤沈云龙编:《蒋百里先生文选》,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272页。
  ⑥⑦⑧⑨⑩?谭其锋:《蒋百里全集》卷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83页,第231页,第238页,第246页,第248页,第256页。
  ?蒋百里:《裁兵——蒋百里在北大演讲》,《晨报》1922年5月17-18日。
  ?谭其锋:《蒋百里全集》卷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19页。
  ?谭其锋:《蒋百里全集》卷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2页。
  ?汪朝光:《论民初裁兵问题及其与资产阶级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86年版。
  ?谭其锋:《蒋百里全集》卷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4页。
  ?陆世宜:《蒋百里裁兵计划书批评》,上海《东方杂志》第19号1922年10月10日。
  ???谭其锋:《蒋百里全集》卷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94页,第194页,第227页。
  参考文献:
  [1]蒋百里.裁兵——蒋百里在北大演讲[J].东方杂志,1922,(5).
  [2]陆世宜.蒋百里裁兵计划书批评[J].东方杂志,1922,(10).
  [3]沈云龙.蒋百里先生文选[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4]汪朝光.论民初裁兵问题及其与资产阶级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1986,(02).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6]房中立.兵书观止[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7]谭其锋.蒋百里全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8]雒丽.五四运动时期“废督裁兵”思潮研究[D].湘潭大学,2015.
  [9]孟子著,杨伯峻编.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2019.
  作者简介:贾淑婷,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其他文献
【摘要】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联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浩大战争,几乎涉及了当时整个希腊世界。在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可以看到伯里克利或许应该为他的两个错误负责。第一,伯里克利对雅典实力的过度估计,傲慢地拒绝了最后的和平机会。第二,在战争开始后他采取了保守的军事路线,并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地把原来世代居住在乡村的雅典人迁入了城邦,而这直接导致
期刊
【摘要】 新世纪以来,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很多民间音乐被收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背景下,河北民歌文化发展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形成了系统化的传承体系,使很多濒临失传的民歌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性保护。当前,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启动之际,河北民歌也面临新的契机。河北省应该把握新的机遇做好自身文化传承的布局,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做好创新工作,赋予河北民歌
期刊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史逐渐从政治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婚俗研究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史学界对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婚俗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更加细化,具体如下:华北乡村经济落后对民国华北婚俗的影响,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婚俗变迁的特点,妇女解放程度与华北婚俗的关系,并深入研究了华北地区不同省份各自的特点。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
期刊
【摘要】 “自然”概念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自然”概念下了定义。马克思从辩证的角度理解自然,把自然解释为“自在自然”“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化自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的著作在国内介绍、翻译出版,马克思自然观逐渐被我国学者研究并应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  【关键词】 马克思;自然;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导演拍摄而成,《霸王别姬》以中华传统文化京剧作为拍摄背景,展现了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人性的领悟。在影片中,画面色彩中出现的不同的颜色,更是将色彩与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暗示了人物的一生。各种颜色交织辉映,展现了那个年代对京剧表演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 《霸王别姬》;陈凯歌;画面色彩;光影;程蝶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十分善用诗歌和山水画来表达他们的理念和人生态度。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历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在朝代更替及政治气候变迁中积累和碰撞的结果,于是不同朝代的绘画虽然在视觉表现上的气度、气势等方面仍有相似之处,但艺术家们对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的强调使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通过对宋元时期画家郭熙与王蒙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当时的政治氛围以及艺术家与朝政的关系,这可以显示出政治在艺
期刊
【摘要】 在世界各国,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及旅游资源,而如何高效地将独特的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IP,这是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先决条件和关键之处,同时也是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无形资产和主体资源。本文从武汉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所承载的人文故事、历史渊源以及地域特色等作为切入点,旨在优化木兰生态景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新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辽兴宗在位二十五年,实行了八次大赦和数十次其他等级的赦、赎、减、释等赦宥措施。其时出现频繁的赦宥局面并不突兀,是辽代对中原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不断吸收融合的结果。以辽兴宗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级别、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赦、赎、减、释等赦宥措施来放宽刑罚,进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 辽兴宗;儒家思想;赦宥;录囚;大赦  【中图分类号】K23 【
期刊
【摘要】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及推广,增加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与市场竞争力。本文从包装结构、材料、图形和色彩等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装设计方法,结合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消费者需求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包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非遗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获得消费者的喜爱。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1
期刊
【摘要】 现代“中国音乐史”形成和建立的这一百年中,“历史分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应以音乐本体的变化作为分期的依据。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音乐是主流。20世纪接受西方音乐后,音乐本体从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技法、音乐语言、音乐体裁、音乐思潮、音乐传媒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根据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理论。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