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分类编纂唐诗总集的现象由来已久,几乎与唐人文集的创作、刊刻和传播相伴始终.由于唐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加上天灾人祸等主客观原因,致使许多唐代文献典籍先后失传,能够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唐人顾陶所编《唐诗类选》,是真正意义上最早分类编纂的唐诗总集,惜其正文已佚,仅《文苑英华》中存有前序和后序.北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南宋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明代张之象《唐诗类苑》等是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类编唐诗总集.考察历代类编唐诗总集的基本状况,既能探究不同编纂者独特的编纂实践,又能折射出古代文献典籍的传播情况、唐诗
【机 构】
: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编纂唐诗总集的现象由来已久,几乎与唐人文集的创作、刊刻和传播相伴始终.由于唐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加上天灾人祸等主客观原因,致使许多唐代文献典籍先后失传,能够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唐人顾陶所编《唐诗类选》,是真正意义上最早分类编纂的唐诗总集,惜其正文已佚,仅《文苑英华》中存有前序和后序.北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南宋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明代张之象《唐诗类苑》等是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类编唐诗总集.考察历代类编唐诗总集的基本状况,既能探究不同编纂者独特的编纂实践,又能折射出古代文献典籍的传播情况、唐诗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某一时代的审美风尚,兼具文学批评的共性特征和个体实践的典型意义.
其他文献
早期儿童汉语多义情态动词“能、会、要”的习得,存在着内部情态意义越复杂的词出现意义不确定的比例越高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不同情态意义共存类型不均衡的现象,表现为“动力与认识”意义共存类型产出比最高,“道义与认识”意义共存类型产出比最低.上述儿童习得规则产生的原因是:多义情态词内部语义的复杂性和语义演变是情态意义不确定产出的内在原因;与情态成分共属同一子系统的其他锁定成分(如时体成分和语气成分)和动词情状属性的习得是情态意义共存类型产出的不均衡性的外部原因.早期儿童语言中的情态意义不确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人工智能算法促进了共谋的达成和有效实施.从便利共谋实现的角度对算法进行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分类,可分为监控式算法、平行式算法、信号式算法和自我学习式算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信使类共谋、轴辐类共谋、代理类共谋和自主类共谋.对人工智能算法共谋进行反垄断法规制的肇因在于“共谋”,而非“算法”本身.对算法共谋进行反垄断法规制时应以“合理规则”为主、“本身违法原则”为辅,对不同类型的算法共谋进行规制时侧重点有所不同.
方向管理将时间因素引入管理行为之中,指出确定性与时间的反比关系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长期行为的不确定性管理.在方向管理理论看来,长期行为的不确定性不仅来自于系统的外随机性,更源于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内随机性.操作层面短期行为的目标管理,主要使用的是负反馈控制方法,关注的是具体工作目标的达到与否.愿景层面长期行为的方向管理,主要使用的是自组织控制方法,关注的是系统发展方向的偏离与否,长期行为的非线性变化以及由此而决定的长期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
作为以海洋和航行为背景的历险故事,《鲁滨逊漂流续记》也许不如其前篇《鲁滨逊漂流记》享有盛名,然而,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贸易书写有其幽深的政治和经济渊源,值得关注.运用新历史主义,并结合作者笛福的散文随笔、政论小册子、书信、作者传记以及所生活的历史环境重读这部经典,分析小说中的鸦片和茶叶等贸易书写,挖掘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和隐喻系统,揭示其隐含的17至19世纪英国与中国贸易关系.研究发现,文学与历史的深刻内在关联充分体现在《续记》中,作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笛福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倡导私人买卖和自由贸易;《续
汉代时期,个体小农家庭逐渐普遍化,为农民家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当时,为了增强国家认同,统治者特别注重发挥以“忠孝一体”为内涵的“家国同构”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家庭这一社会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奠定了家风家教的基调和底色.在此背景下,汉代农民家庭家风家教以“孝亲忠君”的道德教育为主,以“为人处世”“耕读传家”为辅,共同构成了家风文化的主旋律,并以其自身别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和方式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汉代农民家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核心价值观培育
我国在反腐败国际追逃方面成绩斐然,但实践层面的一些问题应当予以重视:引渡作为最为常见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形式,为何成功追逃案例却屈指可数;遣返非法移民、异地追诉、劝返等替代措施能否广泛应用;如何促进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等.这是由于反腐败国际追逃在法律适用层面存在诸多困境:适用条约引渡困难重重;引渡替代措施程序繁杂;国内防逃机制尚未健全.基于此,反腐败国际追逃应当严守国家主权原则、依法依约开展国际追逃、灵活适用引渡或引渡替代措施,同时应当完善国内防逃机制,以防患于未然.
周代是中国文化从非理性的神本主义到理性的人本主义的改革时代.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礼乐文明,而祭祀正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诗经》收录的周代祭祀诗,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揭开了周代礼乐文明的面纱.我们可以通过周人对天命、鬼神的认识,对祭祀活动的伦理化、政治化过程,以及祭祀仪式中表现出的重农思想,窥探出周人的理性精神.从而发现周人祭祀已不再是盲目的 迷信活动或单纯的礼仪形式,而是其用以凝聚宗族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强化政治统治等的重要手段.这不仅对中国优秀传统诗礼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中华文明
恩古吉作为当代非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始终立足于非洲后殖民时代,不断思考肯尼亚独立后所面临的文化重构问题.在小说《十字架上的魔鬼》中,他将吉库尤民族的民间表演艺术“吉坎迪”植入书面文学文本,不仅借用了民间口头表演艺术的框架结构,完成了西方文学形式与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而且把被遮蔽和扭曲的历史编入集体记忆,赋予他的作品以“新生性”的创新意义,以此实现新历史的塑造和民族文化的重构.对小说文本中特有的框架形式及其标定要素的分析和追踪,有助于探究作家创作背后隐含的反殖民化的政治思想策略,以及传承和弘扬非
随着国际社会对跨国企业人权义务的重视,人权保护在国际投资法领域也逐渐得到认可.然而在国际投资仲裁的条约解释中,投资者人权义务涵摄于国家人权义务范围内,这不仅会使人权概念在法律论证中降低说服力,还会误导投资者怠于承担社会责任.透过复杂性理论来看,仲裁庭受缚于二阶观察的历时性方法,难以应对投资环境中的人权期许.因此需将视角推至三阶观察层面,选取教义学方法将人权理念代入具体国际投资条约条款,完成信息冗余的处理以确保系统内部之多样性.公平公正待遇条款在解释上具有基础性、包容性和模糊性,更易解释人权给投资环境稳定性
我国控辩关系始终处于权利一权力失衡的状态,而刑事司法改革造就了“对抗十合作”的新型控辩关系.这种新型控辩关系促使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理性合作、实质性交往.但控辩交往形式化贯穿于我国刑事诉讼的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不仅使控诉客观性难以兑现,而且使有效辩护难以立足.应当从围绕证据调查的真实性、控辩交往信息的对称性、庭审与裁判的同一性的路径矫正控辩交往形式化,实现控辩交往实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