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學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笔者就简单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及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六七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能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涵盖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即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即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笔者让学生分组测量,于是学生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究: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另外,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学生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笔者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得到教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一步步迈向成功。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以上便是笔者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算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笔者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六七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能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涵盖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即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即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笔者让学生分组测量,于是学生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究: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另外,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学生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笔者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得到教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一步步迈向成功。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以上便是笔者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算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笔者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