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性学习是相对个别学习提出的,它也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本文就合作学习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试图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合作;化学实验教学;学习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实验的探究功能及其教育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创新设计的课程和教科书中,探究性实验大量地出现。这种做法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操作难度大,难以保证效果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策略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最常用的形式,其操作要点如下:
1.1 小组的组建要注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建立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一般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在小组内学生有一定的差异,而在班级的小组之间基本是相似的。小组的人数一般在3-5人之间,并且这种分组可以随时调整,使每个同学都有和其他人合作的机会,以保证班级同学的发展。小组成立后,教师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把小组学习的任务分解,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必须完成其中一部分,整个学习的任务才能完成;给每个成员安排不同的角色;成绩考核时,以小组的平均分作为每个人的成绩,只有当每个小组成员达到某一标准时,才能给每个人奖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竞赛。
小组建立应注意如下问题:
1.1.1 分工合理。小组在进行工作分工时要注意组内各成员的特点,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分工。有的同学的逻辑思维比较强,可以安排他们进行理论探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设计探索过程,预测探究结果。而有的同学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可以安排他们依据基本原理,遵循设计思路,进行合理化的实验,详细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并及时将实验的结果反馈,从而验证预测结果的正确性。
1.1.2 引导互助。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的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每个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为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成功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功。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通过互助各自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1.2 重视合作态度和技能的培养。合作态度和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态度和技能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合作态度和技能是:
1.2.1 学习积极主动,勤于思考,不依赖于教师和其他同学;乐于助人,优势互补,强弱相助。
1.2.2 虚心学习,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人人机会均等。
1.2.3 敢于发言和质疑,不同的意见一定要讲出来,并说明理由。
1.2.4 服从领导,讨论时要轮流发言,说话的声音轻,不大声喧哗。
1.2.5 建立和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技能。如尊重别人,能调控自己的情感,对别人恰当的赞美等。
为了提高合作的质量,应该加强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小组活动的方式,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的参与状况,活动结果的汇报水平,对其他组意见的修订和补充,组员学习的效果。另外还要评价在小组学习中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合作的技能。
2.合作性学习在探究性实验中应用的教学实践
合作性学习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一般模式:分组——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分工——收集信息,提出假说——设计方案——验证假说——得出结论——进行评判。
下面通过几个教学实例来对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一些探讨。
2.1 关于氯气漂白作用的探究性实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不少富有探究性的实验,它们是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好素材。教学时可以不改变教材中原有的实验内容,仅仅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就能增强实验的探究性。例如在高一教材中,在学习氯气的有关性质时,可以将课本的实验重新进行设计。向学生提出问题:“将氯气通入盛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来验证你的结论?”
2.1.1 首先小组内进行讨论。对照任务,进行人员分工。首先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可以依次发言,各抒己见。在小组中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提出假说:①氯气溶于水时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二者均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消耗了氢氧根离子,从而使溶液变成无色;②氯气溶于水后生成了次氯酸,而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使得酚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
2.1.2 对照任务,进行人员分工。这时,小组内再进行分工,一部分设计实验来检验假说①,另外一部分同学去检验假说②。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如何检验假说①,可以向已经褪色的溶液中加入酸,看是否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若可以,则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如果检验假说②,可以向已经褪色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看是否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若可以,则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当然,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其他的方法,只要科学并且可行,有明显现象即可。学生应用教师所提供的药品进行分组实验,小组内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得出结论。
2.2 关于溴水与乙烯反应的探究性实验。挖掘教材中验证性实验,探求其中可转化为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的使用内容,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形成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如在乙烯的教学过程中,在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过程:向学生提出质疑:在制取乙烯的同时,还生成什么物质,如何检验使溴水褪色的是乙烯,而不是其他物质?
教师将小组分好之后,可指定各组组长,再由组长去组织相应活动。组长可以先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小组内讨论,将所有可能的情况罗列出来,并且分析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再由小组长将人员分工,各人该做什么,如何设计。记录相应的现象,并且作出相应的解释。实验结束后,组长将本组情况汇总,得出结论。
通过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收稿日期:2012-02-26
【关键词】创新合作;化学实验教学;学习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实验的探究功能及其教育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创新设计的课程和教科书中,探究性实验大量地出现。这种做法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操作难度大,难以保证效果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策略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最常用的形式,其操作要点如下:
1.1 小组的组建要注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建立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一般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在小组内学生有一定的差异,而在班级的小组之间基本是相似的。小组的人数一般在3-5人之间,并且这种分组可以随时调整,使每个同学都有和其他人合作的机会,以保证班级同学的发展。小组成立后,教师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把小组学习的任务分解,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必须完成其中一部分,整个学习的任务才能完成;给每个成员安排不同的角色;成绩考核时,以小组的平均分作为每个人的成绩,只有当每个小组成员达到某一标准时,才能给每个人奖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竞赛。
小组建立应注意如下问题:
1.1.1 分工合理。小组在进行工作分工时要注意组内各成员的特点,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分工。有的同学的逻辑思维比较强,可以安排他们进行理论探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设计探索过程,预测探究结果。而有的同学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可以安排他们依据基本原理,遵循设计思路,进行合理化的实验,详细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并及时将实验的结果反馈,从而验证预测结果的正确性。
1.1.2 引导互助。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的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每个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为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成功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功。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通过互助各自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1.2 重视合作态度和技能的培养。合作态度和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态度和技能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合作态度和技能是:
1.2.1 学习积极主动,勤于思考,不依赖于教师和其他同学;乐于助人,优势互补,强弱相助。
1.2.2 虚心学习,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人人机会均等。
1.2.3 敢于发言和质疑,不同的意见一定要讲出来,并说明理由。
1.2.4 服从领导,讨论时要轮流发言,说话的声音轻,不大声喧哗。
1.2.5 建立和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技能。如尊重别人,能调控自己的情感,对别人恰当的赞美等。
为了提高合作的质量,应该加强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小组活动的方式,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的参与状况,活动结果的汇报水平,对其他组意见的修订和补充,组员学习的效果。另外还要评价在小组学习中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合作的技能。
2.合作性学习在探究性实验中应用的教学实践
合作性学习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一般模式:分组——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分工——收集信息,提出假说——设计方案——验证假说——得出结论——进行评判。
下面通过几个教学实例来对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一些探讨。
2.1 关于氯气漂白作用的探究性实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不少富有探究性的实验,它们是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好素材。教学时可以不改变教材中原有的实验内容,仅仅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就能增强实验的探究性。例如在高一教材中,在学习氯气的有关性质时,可以将课本的实验重新进行设计。向学生提出问题:“将氯气通入盛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来验证你的结论?”
2.1.1 首先小组内进行讨论。对照任务,进行人员分工。首先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可以依次发言,各抒己见。在小组中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提出假说:①氯气溶于水时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二者均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消耗了氢氧根离子,从而使溶液变成无色;②氯气溶于水后生成了次氯酸,而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使得酚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
2.1.2 对照任务,进行人员分工。这时,小组内再进行分工,一部分设计实验来检验假说①,另外一部分同学去检验假说②。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如何检验假说①,可以向已经褪色的溶液中加入酸,看是否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若可以,则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如果检验假说②,可以向已经褪色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看是否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若可以,则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当然,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其他的方法,只要科学并且可行,有明显现象即可。学生应用教师所提供的药品进行分组实验,小组内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得出结论。
2.2 关于溴水与乙烯反应的探究性实验。挖掘教材中验证性实验,探求其中可转化为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的使用内容,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形成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如在乙烯的教学过程中,在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过程:向学生提出质疑:在制取乙烯的同时,还生成什么物质,如何检验使溴水褪色的是乙烯,而不是其他物质?
教师将小组分好之后,可指定各组组长,再由组长去组织相应活动。组长可以先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小组内讨论,将所有可能的情况罗列出来,并且分析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再由小组长将人员分工,各人该做什么,如何设计。记录相应的现象,并且作出相应的解释。实验结束后,组长将本组情况汇总,得出结论。
通过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收稿日期:201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