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必须着眼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结构、新动力和新发展,形成人才培养工作新理念,在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新常态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受其地域性特征影响在与其他重点高校在培养人才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为了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育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则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我市高等教育人才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简要分析
要研究人才对经济发展贡献度首先需要确定衡量指标体系。为便于分析比较,特选取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数量指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衡量高级人才培养数量指标,通过计算每万人GDP产值与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的比值作为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通过查阅省市两级统计局2009年至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关于GDP、人口、在校大学生三项数据,先计算出每十万人GDP产值、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见表1—表2)。
将贡献度数据制成图表(图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2009年至2014年高等教育人才的经济贡献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贡献度增长趋势也越来越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可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方向、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加高等教育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成为我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方向
(一)人才培养观念要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必将进行深刻变革,这对人才培养工作来说,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类型,培养适应“新结构”需要的人才。在确保人才培养提质增量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产业类型特色和结构调整需要,及时拓展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领域,大力培养符合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优质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进入适应“新常态”的轨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高级紧缺人才培育上,要制定相应计划。开展多层次、持续性、宽领域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培养本地急需人才。主动向企业问需,主动与国内外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优秀科研院所、专业培训机构等进行广泛合作,与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市场搭建沟通渠道,积极做好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
(二)人才培养应有的放矢
人才培养要有针对性,要懂得统筹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的特色产业来构建与我市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结构。
根据2014年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市第一、二、三产业的GDP占比由2009年的15:49:36调整为2014年的13:55:32,第一产业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4个百分点。结合数据分析,我市应加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和教育资源投入,为第二产业的稳定增长提供支持,同时还需要开拓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为我市产业调整、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保定市而言,新能源产业、机械汽车制造业、医药产业等都是其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保定地域的高校便可以组织调研这些特色产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以预测人才需求趋势,在调研的基础上改革专业结构,强化优势专业,开设紧缺专业,调整老化专业,真正做到依靠市场需求导向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建设相关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能够切实的形成优势学科,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鉴于我国经济大环境已经步入“新常态”的战略机遇期,地方高校势必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当地区域经济为目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那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呢?有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目标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①。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管理评估等方面的组成的一个系统。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学科平台发展,建构特色优势专业
保定市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而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就要明确本校的特色优势学科,本着“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来建立自身的学科专业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现有学科为基础,突出服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确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双向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务性视野。要想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则需要能深层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确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良性互动,形成科研促教学、服务促发展的产学研结合局面。地方高校要与特色企业多方位合作,精心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参与案例教学领域理论研究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指导毕业论文。
(三)改革教育过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能力
1、首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从学校整体而言,学院以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为大平台,按照学科特点设计专业实践,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相应课程予以支撑,形成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除了进行必备的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以外,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性,建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专业完全可以采用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模式,即一年级进行认识实习、二年级进行教学实习、三年级进行生产实习、四年级进行毕业实习。这种四年不间断实习模式促进了学生树立开放式的科学与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使得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与升华所学的理论知识。
2、以毕业论文为切点,切实凸显实践教学特点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可以从论文流程(动员-选题-开题-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总结)出发,各个击破。首先严把选题关。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如何让学生选到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且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题目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合理选题。可以由教师自行组织学生来开展研究,也可以由各系来组织各种研究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同时积累数据、案例等相关素材,以备将来的研究使用;其次,建立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这主要包括题目审查、指导过程审查、毕业论文审查、成绩评定审查等。尤其重要的是中期检查,检查重点是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是否正常。再次,确立毕业论文盲审制度。学校按照本单位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人数进行抽查,要求各系每个专业都要有毕业生参加盲审。最后,实现毕业论文的双导师制度,选聘企业高工等实务性人才兼任毕业论文第二导师,开展探究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四)变革管理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了大众化阶段,所以不应再用单一的质量标准来评价人才,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②可見,新型人才评价机制既要体现多样性又要体现应用性。改变仅依靠学分考核的单纯模式,注重教学过程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想结合。此外,还应加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从而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注:
①隋志纯,谷岩沈.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5)
②董琴,李如意,王洪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4)
关键词:新常态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受其地域性特征影响在与其他重点高校在培养人才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为了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育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则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我市高等教育人才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简要分析
要研究人才对经济发展贡献度首先需要确定衡量指标体系。为便于分析比较,特选取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数量指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衡量高级人才培养数量指标,通过计算每万人GDP产值与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的比值作为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通过查阅省市两级统计局2009年至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关于GDP、人口、在校大学生三项数据,先计算出每十万人GDP产值、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见表1—表2)。
将贡献度数据制成图表(图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2009年至2014年高等教育人才的经济贡献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贡献度增长趋势也越来越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可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方向、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加高等教育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成为我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方向
(一)人才培养观念要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必将进行深刻变革,这对人才培养工作来说,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类型,培养适应“新结构”需要的人才。在确保人才培养提质增量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产业类型特色和结构调整需要,及时拓展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领域,大力培养符合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优质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进入适应“新常态”的轨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高级紧缺人才培育上,要制定相应计划。开展多层次、持续性、宽领域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培养本地急需人才。主动向企业问需,主动与国内外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优秀科研院所、专业培训机构等进行广泛合作,与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市场搭建沟通渠道,积极做好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
(二)人才培养应有的放矢
人才培养要有针对性,要懂得统筹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的特色产业来构建与我市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结构。
根据2014年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市第一、二、三产业的GDP占比由2009年的15:49:36调整为2014年的13:55:32,第一产业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4个百分点。结合数据分析,我市应加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和教育资源投入,为第二产业的稳定增长提供支持,同时还需要开拓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为我市产业调整、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保定市而言,新能源产业、机械汽车制造业、医药产业等都是其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保定地域的高校便可以组织调研这些特色产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以预测人才需求趋势,在调研的基础上改革专业结构,强化优势专业,开设紧缺专业,调整老化专业,真正做到依靠市场需求导向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建设相关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能够切实的形成优势学科,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鉴于我国经济大环境已经步入“新常态”的战略机遇期,地方高校势必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当地区域经济为目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那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呢?有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目标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①。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管理评估等方面的组成的一个系统。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学科平台发展,建构特色优势专业
保定市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而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就要明确本校的特色优势学科,本着“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来建立自身的学科专业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现有学科为基础,突出服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确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双向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务性视野。要想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则需要能深层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确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良性互动,形成科研促教学、服务促发展的产学研结合局面。地方高校要与特色企业多方位合作,精心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参与案例教学领域理论研究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指导毕业论文。
(三)改革教育过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能力
1、首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从学校整体而言,学院以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为大平台,按照学科特点设计专业实践,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相应课程予以支撑,形成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除了进行必备的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以外,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性,建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专业完全可以采用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模式,即一年级进行认识实习、二年级进行教学实习、三年级进行生产实习、四年级进行毕业实习。这种四年不间断实习模式促进了学生树立开放式的科学与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使得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与升华所学的理论知识。
2、以毕业论文为切点,切实凸显实践教学特点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可以从论文流程(动员-选题-开题-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总结)出发,各个击破。首先严把选题关。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如何让学生选到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且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题目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合理选题。可以由教师自行组织学生来开展研究,也可以由各系来组织各种研究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同时积累数据、案例等相关素材,以备将来的研究使用;其次,建立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这主要包括题目审查、指导过程审查、毕业论文审查、成绩评定审查等。尤其重要的是中期检查,检查重点是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是否正常。再次,确立毕业论文盲审制度。学校按照本单位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人数进行抽查,要求各系每个专业都要有毕业生参加盲审。最后,实现毕业论文的双导师制度,选聘企业高工等实务性人才兼任毕业论文第二导师,开展探究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四)变革管理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了大众化阶段,所以不应再用单一的质量标准来评价人才,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②可見,新型人才评价机制既要体现多样性又要体现应用性。改变仅依靠学分考核的单纯模式,注重教学过程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想结合。此外,还应加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从而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注:
①隋志纯,谷岩沈.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5)
②董琴,李如意,王洪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