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读诗歌虽然与鉴赏艺术是同形异构的关系,但它自身却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那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传达尽量多的内容,即要达到一字传神。这就要求我们解读诗歌时必须准确把握和分析诗眼。
关键词:诗歌 诗眼
解读诗歌虽然与鉴赏艺术是同形异构的关系,但它自身却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那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传达尽量多的内容,即要达到一字传神。这就要求我们解读诗歌时必须准确把握和分析诗眼。笔者结合自身的长期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
一、什么叫“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具体阐释如次:
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
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比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
这一般指动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又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之“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藝术魅力。
二、寻找诗歌的诗眼的策略
1、词性的角度考虑,动词和形容词往往是诗人锻炼诗眼的重要对象。
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写出了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它的滋养哺育,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写出了烽烟的劲拔、刚直、坚毅,又给人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把孤独寂寞的情绪巧妙的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再如杜甫的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中的“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而“吐”字则化静为动,富有诗情画意。除此之外,数量词和虚词也可以炼成诗眼。如张桔轩的“半篙流水夜来雨,几点早梅何处春”中的“几点”,杜甫的《丞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都是精妙的诗眼。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拟人、通感等手法。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字下得极为准确、生动、传神。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泉流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声音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人在痛苦的幽咽。而“冷”字则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互相交通,深刻而奇妙地表现出幽僻,阴冷的感受,从而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描绘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再如张先的诗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将云和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的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类似的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隔水帘栊渐吐灯”的“吐”字等都是典型的诗眼。
当然,除了炼字和诗眼,还要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并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对诗人描写景物,刻画形象,表达感情以及营造意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比如,含蓄,是指诗人在表达感情和观点时委婉不直白,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己感悟评判。清新,是指诗人选取的意象自然洁净而稚嫩。生动形象则是指诗人在描写景物和刻画形象时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达到的一种效果。因此,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应该综合分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类辨格,即根据诗作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来把握其语言风格。例如,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语言风格就豪爽而气势磅礴;婉约派作品感情柔婉细腻,则语言就清丽含蓄,婉转缠绵;山水诗语言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田园诗平淡朴实,恬淡闲适;边塞诗悲壮慷慨,雄浑壮阔等。当然不同作家风格不同,如杜甫的诗作大都凝重沉郁,而李白的诗则飘逸洒脱,其实就是同一诗人,不同作品也可风格迥异。如众所周知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也写出了哀婉凄美的《江城子·悼亡妻》,陆游写出过令人柔肠寸断的《钗头凤》,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写出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诗句,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甚至同一作品,前后风格也有较大变化。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篇气势恢宏,不可遏抑;中间豪迈雄壮,气吞万里;而篇尾回归现实,则哀婉凄清,伤感无奈。因此,鉴赏和评价诗作风格,要仔细琢磨,反复品味,综合考虑,不可以偏概全。
关键词:诗歌 诗眼
解读诗歌虽然与鉴赏艺术是同形异构的关系,但它自身却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那就是要用最少的文字传达尽量多的内容,即要达到一字传神。这就要求我们解读诗歌时必须准确把握和分析诗眼。笔者结合自身的长期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
一、什么叫“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具体阐释如次:
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
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比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
这一般指动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又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国维赞之“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藝术魅力。
二、寻找诗歌的诗眼的策略
1、词性的角度考虑,动词和形容词往往是诗人锻炼诗眼的重要对象。
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写出了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它的滋养哺育,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写出了烽烟的劲拔、刚直、坚毅,又给人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把孤独寂寞的情绪巧妙的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再如杜甫的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中的“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而“吐”字则化静为动,富有诗情画意。除此之外,数量词和虚词也可以炼成诗眼。如张桔轩的“半篙流水夜来雨,几点早梅何处春”中的“几点”,杜甫的《丞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都是精妙的诗眼。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拟人、通感等手法。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字下得极为准确、生动、传神。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泉流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声音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人在痛苦的幽咽。而“冷”字则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互相交通,深刻而奇妙地表现出幽僻,阴冷的感受,从而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描绘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再如张先的诗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将云和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的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类似的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隔水帘栊渐吐灯”的“吐”字等都是典型的诗眼。
当然,除了炼字和诗眼,还要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并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对诗人描写景物,刻画形象,表达感情以及营造意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比如,含蓄,是指诗人在表达感情和观点时委婉不直白,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自己感悟评判。清新,是指诗人选取的意象自然洁净而稚嫩。生动形象则是指诗人在描写景物和刻画形象时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达到的一种效果。因此,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应该综合分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类辨格,即根据诗作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来把握其语言风格。例如,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语言风格就豪爽而气势磅礴;婉约派作品感情柔婉细腻,则语言就清丽含蓄,婉转缠绵;山水诗语言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田园诗平淡朴实,恬淡闲适;边塞诗悲壮慷慨,雄浑壮阔等。当然不同作家风格不同,如杜甫的诗作大都凝重沉郁,而李白的诗则飘逸洒脱,其实就是同一诗人,不同作品也可风格迥异。如众所周知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也写出了哀婉凄美的《江城子·悼亡妻》,陆游写出过令人柔肠寸断的《钗头凤》,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写出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诗句,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甚至同一作品,前后风格也有较大变化。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篇气势恢宏,不可遏抑;中间豪迈雄壮,气吞万里;而篇尾回归现实,则哀婉凄清,伤感无奈。因此,鉴赏和评价诗作风格,要仔细琢磨,反复品味,综合考虑,不可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