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035-01
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通过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等方式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
3.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學难点: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忆江南》。
2.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渔歌子》是词的题目吗?
3.今天我们要来学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渔歌子》。
过渡:古代的词谱上曲后,可以当歌唱,传唱于大街小巷。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田园景色呢?让我们走进《渔歌子》这首词。
二、预习检测,初读感知
1.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语: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注意:“鹭”的声母是边音,“箬”的声母是翘舌音。
(2)“塞”是多音字,有些同学觉得应该这么读,就这么读。有谁为这个读音想过办法?字典里有没有“西塞山”这个词?(查工具书,查字典,百度等方式,经查证,为sài)
小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判断读音,我们要有寻根究底的学习态度,还要学会根据字义判断读音。
2.朗读:
(1)指名读,学生点评。
(2)读出节奏。指导:词组与词组之间停顿。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 /流水/鳜鱼肥。请一小组的同学读。
(3)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3.你找到了词中哪些景物?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箬笠 蓑衣 斜风 细雨
有几种景物是我们平时没有见过,或者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现在我把它们的图片找来了,请看屏幕。
三、合作学习,研读“不须归”
(一)感受山水之美
请选择词中一两种景物,进行美美的描写,再把这美丽的画面告诉大家。在描写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叠词、修辞、表颜色的词,还可以展开想象。
预设:
生: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一行行的白鹭在翩翩起舞。
师:文章三分在写,七分在读,你能把它读美吗?
生:桃花开了,一朵朵桃花绽开了笑脸。
生:江水中,肥肥的鳜鱼正无忧无虑地游玩。
师:美在自由自在中。
......
师:刚才有不少同学写到桃花,词人为什么写桃花?你积累了哪些描写桃花的成语与诗句?
师介绍:桃花,以美闻名,在我国文化史上有一席之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桃花更隐含“世外桃源”之意,这是美丽脱俗的地方。
师:景这么美,请一位同学来美美的读。(指名读)请女生美美地读?
师:孩子们,用你们的朗读,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幅画中,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齐读。)
小结:青山,白鸟,红花,绿水,色彩多么丰富!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看上去真像一幅活的画呀!
(二)“不须归”的原因
1.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猜猜图中的这位渔翁会是谁呢?(生:张志和)
2.斜风细雨都下起来了,他为何“不须归”呢?”结合这首词与你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汇报时,请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我们组认为:因为( ),所以他不须归。
预设:因为只是斜风细雨,而且鳜鱼很肥美,所以他不须归。
因为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能遮挡风雨,所以他不须归。
因为可以寄情山水,无拘无束,所以他不须归。
因为他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所以他不须归。
......
师追问:不少同学提到张志和喜欢悠闲的生活,你从哪可以看出词人喜欢悠闲的生活呢?
小结: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来,词人写景是为了写情啊!
3.升华情感。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
(课件出示词:乐(lè)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同学们读读这首词,你能读懂哥哥想对弟弟说什么吗?(想劝弟弟回家。)你们从哪读出来的?(且须还。)
我们来学学这两兄弟和诗吧。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做哥哥。我用来劝你们回家,你们用诗歌来回答。
(1)师生和诗。
(2)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说明你志不在鱼,你到底在钓什么哪?(生答,并上台板书。)
张志和到底想钓什么呢?将来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知识,也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拓展阅读,积累迁移
1.景美人醉不须归,同样寄情于田园风光的诗人还有孟浩然。孟浩然把情寄在哪里?
2.小结:看来诗词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五、诵读、吟咏积累(1分钟)(目标:延伸课外)
1.背诵《渔歌子》。
2.课后搜集一些借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词,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描述描述诗歌的画面,品读诗词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通过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等方式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
3.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學难点: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忆江南》。
2.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渔歌子》是词的题目吗?
3.今天我们要来学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渔歌子》。
过渡:古代的词谱上曲后,可以当歌唱,传唱于大街小巷。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田园景色呢?让我们走进《渔歌子》这首词。
二、预习检测,初读感知
1.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语: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注意:“鹭”的声母是边音,“箬”的声母是翘舌音。
(2)“塞”是多音字,有些同学觉得应该这么读,就这么读。有谁为这个读音想过办法?字典里有没有“西塞山”这个词?(查工具书,查字典,百度等方式,经查证,为sài)
小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判断读音,我们要有寻根究底的学习态度,还要学会根据字义判断读音。
2.朗读:
(1)指名读,学生点评。
(2)读出节奏。指导:词组与词组之间停顿。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 /流水/鳜鱼肥。请一小组的同学读。
(3)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3.你找到了词中哪些景物?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箬笠 蓑衣 斜风 细雨
有几种景物是我们平时没有见过,或者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现在我把它们的图片找来了,请看屏幕。
三、合作学习,研读“不须归”
(一)感受山水之美
请选择词中一两种景物,进行美美的描写,再把这美丽的画面告诉大家。在描写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叠词、修辞、表颜色的词,还可以展开想象。
预设:
生: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一行行的白鹭在翩翩起舞。
师:文章三分在写,七分在读,你能把它读美吗?
生:桃花开了,一朵朵桃花绽开了笑脸。
生:江水中,肥肥的鳜鱼正无忧无虑地游玩。
师:美在自由自在中。
......
师:刚才有不少同学写到桃花,词人为什么写桃花?你积累了哪些描写桃花的成语与诗句?
师介绍:桃花,以美闻名,在我国文化史上有一席之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桃花更隐含“世外桃源”之意,这是美丽脱俗的地方。
师:景这么美,请一位同学来美美的读。(指名读)请女生美美地读?
师:孩子们,用你们的朗读,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幅画中,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齐读。)
小结:青山,白鸟,红花,绿水,色彩多么丰富!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看上去真像一幅活的画呀!
(二)“不须归”的原因
1.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猜猜图中的这位渔翁会是谁呢?(生:张志和)
2.斜风细雨都下起来了,他为何“不须归”呢?”结合这首词与你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汇报时,请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我们组认为:因为( ),所以他不须归。
预设:因为只是斜风细雨,而且鳜鱼很肥美,所以他不须归。
因为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能遮挡风雨,所以他不须归。
因为可以寄情山水,无拘无束,所以他不须归。
因为他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所以他不须归。
......
师追问:不少同学提到张志和喜欢悠闲的生活,你从哪可以看出词人喜欢悠闲的生活呢?
小结: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来,词人写景是为了写情啊!
3.升华情感。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
(课件出示词:乐(lè)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同学们读读这首词,你能读懂哥哥想对弟弟说什么吗?(想劝弟弟回家。)你们从哪读出来的?(且须还。)
我们来学学这两兄弟和诗吧。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做哥哥。我用来劝你们回家,你们用诗歌来回答。
(1)师生和诗。
(2)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说明你志不在鱼,你到底在钓什么哪?(生答,并上台板书。)
张志和到底想钓什么呢?将来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知识,也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拓展阅读,积累迁移
1.景美人醉不须归,同样寄情于田园风光的诗人还有孟浩然。孟浩然把情寄在哪里?
2.小结:看来诗词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五、诵读、吟咏积累(1分钟)(目标:延伸课外)
1.背诵《渔歌子》。
2.课后搜集一些借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词,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描述描述诗歌的画面,品读诗词背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