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山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地形及起伏多变的地势决定了气候资源复杂性和多样性。全省气温南北差异较大,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属北方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加之各地种植制度、生产条件及人文社会条件的差异,使山西玉米生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分布格局。全省玉米种植划分为春播极早熟区、春播早熟区、春播中晚熟区、夏播中早熟区四大生态种植类型区及八个亚区,是全国少有的多生态省份。干旱少雨,冷热不均,灾害频发,旱地土壤瘠薄是玉米生产的资源劣势;但光照充足,雨热同步,水浇地及肥旱地地力水平较高却是玉米生产的资源优势。
关键词:山西;气候条件;;玉米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155文献标识码: A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气候以冷、暖、干、湿等特征指标来衡量,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一般把农业生产所能利用开发的那一部分气候资源称为农业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光照、温度、降水、空气等气象因子的数量或强度及其组合。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由于自然条件关系,山西省的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是山西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60×104 hm2左右。近年来,山西农业发展较快,玉米种植面积也保持扩大的态势,产量也在不断增长。根据山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3年山西玉米播种面积达到了164.7万hm2,占到了粮食播种面积的50%以上;产量85.46亿,占粮食总产的71.6%。可见,玉米在山西粮食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继续保持玉米生产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挖掘其增产潜力,对实现山西“十二五”粮食生产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玉米产业发展的自然生态条件。
干旱始终是玉米高产和稳产的第一限制因素,我省80%的玉米种植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十年九旱,年降水量偏少,玉米产量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干旱造成的。山西省干旱的特征:一是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损失重;二是降水量偏少,地区间分布不均。南部玉米产区常出现伏旱,影响授粉和结实;北部和西部玉米产区常出现春旱,影响播种和出苗。另外,玉米中后期南部高温和北部冷凉区低温也是影响产量提高的重要限制因子。
玉米是山西省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是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第一大产业,玉米的丰与欠直接影响着山西粮食生产的总水平。 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粮食保持105亿公斤的发展目标中,玉米生产依然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中之重。为了继续保持玉米在山西粮食生产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摸清我省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有效的发展对策,2010年11月~12月,山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组织24位玉米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对具有代表性的35个玉米生产大县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采取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调研对象为县农技、植保、土肥、农机、气象部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大户、玉米加工企业、养殖业、化肥农药生产企业、外贸企业、科研单位及农户等,涉及350个乡镇、700多户农民。
二、影响山西玉米生产的自然因素
1、气候干旱,影响玉米产量
山西属内陆省份,十年九旱,年均降水量仅高于400mm,而且分布不均,尤其是春旱和伏旱严重。全省约70%的玉米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旱地上,春旱常常造成不能按期播种,或播种后出苗不齐,缺苗断垄;伏旱则严重影响授粉和灌浆,致使结实不饱满,千粒质量降低。干旱导致产量年度间波动较大,成为影响玉米生产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素。2013年,先是春播期间降水偏少,旱情较重,后有暴雨、冰雹、玉米粘虫等災害,气候条件对我省玉米生产极为不利。尤其是夏粮,受极端气候影响较大,总产量仅23.17亿公斤,比2012年减产2.94亿公斤,下降11.3%.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农业部门除积极跟进各项科技措施和抗旱措施外,还开展了"以秋补夏"行动,仅在我省南部地区就扩大复播玉米面积50万亩,对弥补夏粮损失极为有力。据统计,2013年全省秋粮面积达3875.45万亩,总产量108.11亿公斤,比上年增产6.81亿公斤,增长6.7%.
2、 南北气候差异大,不利于统一管理
山西南部运城市玉米灌浆期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持续时间全国最长,高温常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加快,难以形成高产健壮的个体。更为严重的是高温会引起授粉不良、结实不饱满。而山西北部高海拔冷凉区由于无霜期短,只能种植极早熟玉米,产量较低。
3、生态类型复杂,对品种要求较高
山西南北狭长,跨6个纬度(北纬34。3440。43 ),境内山地、丘陵、残塬、台地、谷地、盆地交错共存,光、热、雨时空分布差异很大,形成了生态类型与分布格局复杂多样化,有特早熟、早熟、中晚熟和复播4个生态区,而且生态区内又有不同生态类型的亚区。这种多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需要多样化的品种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因而,单个品种的应用面积不大。
三、 当前山西玉米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 加快培育不同类型品种.以满足多生态环境需求
针对山西气候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所形成的多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育种工作者应积极开展多样化品种的选育,以满足不同生态区对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在各生态区现有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应创新种质基础,扩大种质利用范围,积极探索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特早熟区重点选育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耐低温,籽粒灌浆、脱水快,抗丝黑穗病和大斑病的品种;早熟区重点选育生育期适中,籽粒脱水快,耐密植,保绿,适于机械化播种收获,抗丝黑穗病和大斑病的优质品种;中晚熟区重点选育耐密,抗倒,适于机械化播种收获,抗丝黑穗病、大斑病、青枯病和矮花叶病的优质多抗品种;复播区则重点选育株型紧凑、耐密、耐旱、耐高温,适于机械化播种收获,抗玉米矮花叶病、粗缩病、青枯病和小斑病,抗红蜘蛛,熟期适中的优质多抗品种。特用玉米重点选育品质优良、穗型美观、特性突出、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加工和利用的抗病品种。
2 加大抗旱节水技术的应用
山西70%以上的玉米种植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干旱是山西玉米高产和稳产的第一限制因素。生产中除选用耐旱性较强、耐深播的玉米品种以及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外,要结合当地干旱发生时段和种植习惯,采用相应的抗旱节水栽培技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或减轻干旱威胁。可应用的旱作节水技术有:蓄水保墒耕作、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微灌、渗灌)、地膜覆盖栽培、全膜双垄沟播、少耕穴灌、膜下滴灌技术等。 能排开表层干土抗旱播种,再通过渗水膜将小量降水集流到作物根部,具有渗水、保水、增温、通气等功能,天然降水利用率提高60%,实现了渗水地膜覆盖的多行探墒沟播,对冷凉半干旱地区小雨量降水资源的利用非常有效。山西省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推广的“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技术,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降雨径流,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这些技术已被山西省农业厅作为玉米丰产增粮计划主推技术,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山西;气候条件;;玉米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155文献标识码: A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气候以冷、暖、干、湿等特征指标来衡量,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一般把农业生产所能利用开发的那一部分气候资源称为农业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光照、温度、降水、空气等气象因子的数量或强度及其组合。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由于自然条件关系,山西省的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是山西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60×104 hm2左右。近年来,山西农业发展较快,玉米种植面积也保持扩大的态势,产量也在不断增长。根据山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3年山西玉米播种面积达到了164.7万hm2,占到了粮食播种面积的50%以上;产量85.46亿,占粮食总产的71.6%。可见,玉米在山西粮食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继续保持玉米生产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挖掘其增产潜力,对实现山西“十二五”粮食生产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玉米产业发展的自然生态条件。
干旱始终是玉米高产和稳产的第一限制因素,我省80%的玉米种植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十年九旱,年降水量偏少,玉米产量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干旱造成的。山西省干旱的特征:一是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损失重;二是降水量偏少,地区间分布不均。南部玉米产区常出现伏旱,影响授粉和结实;北部和西部玉米产区常出现春旱,影响播种和出苗。另外,玉米中后期南部高温和北部冷凉区低温也是影响产量提高的重要限制因子。
玉米是山西省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是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第一大产业,玉米的丰与欠直接影响着山西粮食生产的总水平。 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粮食保持105亿公斤的发展目标中,玉米生产依然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中之重。为了继续保持玉米在山西粮食生产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摸清我省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有效的发展对策,2010年11月~12月,山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组织24位玉米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对具有代表性的35个玉米生产大县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采取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调研对象为县农技、植保、土肥、农机、气象部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大户、玉米加工企业、养殖业、化肥农药生产企业、外贸企业、科研单位及农户等,涉及350个乡镇、700多户农民。
二、影响山西玉米生产的自然因素
1、气候干旱,影响玉米产量
山西属内陆省份,十年九旱,年均降水量仅高于400mm,而且分布不均,尤其是春旱和伏旱严重。全省约70%的玉米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旱地上,春旱常常造成不能按期播种,或播种后出苗不齐,缺苗断垄;伏旱则严重影响授粉和灌浆,致使结实不饱满,千粒质量降低。干旱导致产量年度间波动较大,成为影响玉米生产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素。2013年,先是春播期间降水偏少,旱情较重,后有暴雨、冰雹、玉米粘虫等災害,气候条件对我省玉米生产极为不利。尤其是夏粮,受极端气候影响较大,总产量仅23.17亿公斤,比2012年减产2.94亿公斤,下降11.3%.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农业部门除积极跟进各项科技措施和抗旱措施外,还开展了"以秋补夏"行动,仅在我省南部地区就扩大复播玉米面积50万亩,对弥补夏粮损失极为有力。据统计,2013年全省秋粮面积达3875.45万亩,总产量108.11亿公斤,比上年增产6.81亿公斤,增长6.7%.
2、 南北气候差异大,不利于统一管理
山西南部运城市玉米灌浆期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持续时间全国最长,高温常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加快,难以形成高产健壮的个体。更为严重的是高温会引起授粉不良、结实不饱满。而山西北部高海拔冷凉区由于无霜期短,只能种植极早熟玉米,产量较低。
3、生态类型复杂,对品种要求较高
山西南北狭长,跨6个纬度(北纬34。3440。43 ),境内山地、丘陵、残塬、台地、谷地、盆地交错共存,光、热、雨时空分布差异很大,形成了生态类型与分布格局复杂多样化,有特早熟、早熟、中晚熟和复播4个生态区,而且生态区内又有不同生态类型的亚区。这种多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需要多样化的品种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因而,单个品种的应用面积不大。
三、 当前山西玉米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 加快培育不同类型品种.以满足多生态环境需求
针对山西气候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所形成的多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育种工作者应积极开展多样化品种的选育,以满足不同生态区对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在各生态区现有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应创新种质基础,扩大种质利用范围,积极探索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特早熟区重点选育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耐低温,籽粒灌浆、脱水快,抗丝黑穗病和大斑病的品种;早熟区重点选育生育期适中,籽粒脱水快,耐密植,保绿,适于机械化播种收获,抗丝黑穗病和大斑病的优质品种;中晚熟区重点选育耐密,抗倒,适于机械化播种收获,抗丝黑穗病、大斑病、青枯病和矮花叶病的优质多抗品种;复播区则重点选育株型紧凑、耐密、耐旱、耐高温,适于机械化播种收获,抗玉米矮花叶病、粗缩病、青枯病和小斑病,抗红蜘蛛,熟期适中的优质多抗品种。特用玉米重点选育品质优良、穗型美观、特性突出、有利于专业化生产、加工和利用的抗病品种。
2 加大抗旱节水技术的应用
山西70%以上的玉米种植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干旱是山西玉米高产和稳产的第一限制因素。生产中除选用耐旱性较强、耐深播的玉米品种以及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外,要结合当地干旱发生时段和种植习惯,采用相应的抗旱节水栽培技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或减轻干旱威胁。可应用的旱作节水技术有:蓄水保墒耕作、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微灌、渗灌)、地膜覆盖栽培、全膜双垄沟播、少耕穴灌、膜下滴灌技术等。 能排开表层干土抗旱播种,再通过渗水膜将小量降水集流到作物根部,具有渗水、保水、增温、通气等功能,天然降水利用率提高60%,实现了渗水地膜覆盖的多行探墒沟播,对冷凉半干旱地区小雨量降水资源的利用非常有效。山西省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推广的“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技术,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降雨径流,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这些技术已被山西省农业厅作为玉米丰产增粮计划主推技术,在全省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