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化立德树人成效,是国家为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方向性决策和制度安排。从现代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所有课程都内蕴着价值观念,每一门课程都在给学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即没有无教育的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既是符合“教育性教学原则”等教育规律和课程基本原则的教育行动,又是符合我国国情教情需求的制度举措。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价值意蕴;实现路径
引言
尽管全国各高校在近两年已经纷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由于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同时介绍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所进行的“课程思政”改革尝试。按照“三全育人”的各项要求,深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努力发挥该课程育人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数理统计学科性质和特点,把握课程挖掘拓展重点,围绕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细无声地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的价值意蕴
深度教学是相对于浅层教学而言的,后者采用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背诵考试会写即可,掌握的多是零散、孤立的知识点。“深度教学主张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只是起辅助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体验知识产生过程,掌握知识背后蕴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构建,最终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深度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习得知识背后蕴藏的深层次价值思想、情感要素和德性涵养,深化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政课深度教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现状
2.1少数任课教师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在各专业课程中的推廣实施是否顺利,除了高校教师具有相应的意识以外,还需要他们具备“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但一些任课教师只具有自己所在专业的专业知识,而缺乏发掘所授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这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几乎只传授专业知识。尽管目前一部分学科领导及任课教师已经意识到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希望在课堂上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但是由于部分任课教师自身思政育人能力不足,导致“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欠佳。还有一部分任课教师因为没有充分理解“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核心内容,不能很好地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而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和影响。目前有的任课教师甚至在课堂刚开始阶段直接显性地介绍思政内容,将思政元素突兀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这样的方法不仅会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会使学生对于“课程思政”产生反感,最终使得“课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
2.2育德意识不强
“课程思政”教育,育德意识是前提。转型发展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不强。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领导层、教师、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不了解,对其德育功能不清楚。专业教师对于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在复合型技能人才中的作用也认识不到位。二是对“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不够。很多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施都没有深入的、科学的认识,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思政教师的教育模式,或者是单独开设一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要求,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怕麻烦,怕占用授课时间,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的实现路径
3.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日常生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场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景立场”,大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价值倾向的矫正和人格情操的陶冶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磨炼、检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深度教学,要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这是由日常生活本身的琐碎和矛盾性决定的。与社会中高度组织的现代化生产体系不同,日常生活常常是庸俗、零散和矛盾的,充斥着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教师无法将理论概念抽象概括成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万能方法,只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深入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判断,发展自己的理性。
3.2强化系统理论学习,具有强烈的育德意识
转型发展高校的专业教师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育德意识不强。首先,学校各领导层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立德树人”的理念,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并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在全校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其育德意识。其次,专业教师要深入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增强“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学习国家相关文件,也可以通过培训、网络、教学视频等途径,了解到“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每一门课程都应做到将知识传授与品德塑造相统一。此外,专业教师还要有实施“课程思政”的使命感。高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责任,都要积极参与、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3.3推进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中坚力量与直接实践者,教师思政能力的高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是否取得良好效果。“其他各门课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厘清了课程思政的关键实施路径,即思政课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协作,为此,必须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老师、心理辅导教师、学生辅导员等拥有多学科背景的优质教学团队。要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行感染学生,同时注重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通过教学技能比赛、随堂听课、日常政治学习与培训研修等手段增强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提升对专业课“思政”功能的认识和思政理论水平,鼓励他们与思政课教师密切合作,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结束语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还很难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或指数数值加以呈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典型的示范课程、优秀教师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以呈现。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更应专注于课程、课堂的内涵建设,注重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助推实现新时代一流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从而达成学生学习获得感和课程思政建设效能感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臻,王照侠.“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N].青海日报,2021-06-21(007).
[2]任欢欢.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21(03):88-91.
[3]曾盼.高校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辩证关系及实现路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02):63-68.
[4]陆地.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使命实现路径探讨[J].知识经济,2018(19):166-167.
[5]程嘉妮.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5):103-106.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价值意蕴;实现路径
引言
尽管全国各高校在近两年已经纷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由于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同时介绍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所进行的“课程思政”改革尝试。按照“三全育人”的各项要求,深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努力发挥该课程育人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数理统计学科性质和特点,把握课程挖掘拓展重点,围绕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细无声地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的价值意蕴
深度教学是相对于浅层教学而言的,后者采用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背诵考试会写即可,掌握的多是零散、孤立的知识点。“深度教学主张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只是起辅助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体验知识产生过程,掌握知识背后蕴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构建,最终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深度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习得知识背后蕴藏的深层次价值思想、情感要素和德性涵养,深化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政课深度教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现状
2.1少数任课教师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在各专业课程中的推廣实施是否顺利,除了高校教师具有相应的意识以外,还需要他们具备“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但一些任课教师只具有自己所在专业的专业知识,而缺乏发掘所授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这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几乎只传授专业知识。尽管目前一部分学科领导及任课教师已经意识到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希望在课堂上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但是由于部分任课教师自身思政育人能力不足,导致“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欠佳。还有一部分任课教师因为没有充分理解“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核心内容,不能很好地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而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和影响。目前有的任课教师甚至在课堂刚开始阶段直接显性地介绍思政内容,将思政元素突兀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这样的方法不仅会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会使学生对于“课程思政”产生反感,最终使得“课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
2.2育德意识不强
“课程思政”教育,育德意识是前提。转型发展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不强。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领导层、教师、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不了解,对其德育功能不清楚。专业教师对于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在复合型技能人才中的作用也认识不到位。二是对“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不够。很多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施都没有深入的、科学的认识,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思政教师的教育模式,或者是单独开设一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要求,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怕麻烦,怕占用授课时间,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的实现路径
3.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日常生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场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景立场”,大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价值倾向的矫正和人格情操的陶冶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磨炼、检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深度教学,要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这是由日常生活本身的琐碎和矛盾性决定的。与社会中高度组织的现代化生产体系不同,日常生活常常是庸俗、零散和矛盾的,充斥着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教师无法将理论概念抽象概括成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万能方法,只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深入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判断,发展自己的理性。
3.2强化系统理论学习,具有强烈的育德意识
转型发展高校的专业教师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育德意识不强。首先,学校各领导层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立德树人”的理念,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并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在全校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其育德意识。其次,专业教师要深入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增强“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学习国家相关文件,也可以通过培训、网络、教学视频等途径,了解到“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每一门课程都应做到将知识传授与品德塑造相统一。此外,专业教师还要有实施“课程思政”的使命感。高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责任,都要积极参与、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3.3推进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中坚力量与直接实践者,教师思政能力的高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是否取得良好效果。“其他各门课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厘清了课程思政的关键实施路径,即思政课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协作,为此,必须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老师、心理辅导教师、学生辅导员等拥有多学科背景的优质教学团队。要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行感染学生,同时注重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通过教学技能比赛、随堂听课、日常政治学习与培训研修等手段增强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提升对专业课“思政”功能的认识和思政理论水平,鼓励他们与思政课教师密切合作,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结束语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还很难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或指数数值加以呈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典型的示范课程、优秀教师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以呈现。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更应专注于课程、课堂的内涵建设,注重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助推实现新时代一流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从而达成学生学习获得感和课程思政建设效能感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臻,王照侠.“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N].青海日报,2021-06-21(007).
[2]任欢欢.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21(03):88-91.
[3]曾盼.高校思政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辩证关系及实现路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02):63-68.
[4]陆地.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使命实现路径探讨[J].知识经济,2018(19):166-167.
[5]程嘉妮.高校思政课深度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5):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