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学生为本”的今天,课堂随着时代的步伐悄然改变,体现出更多自由、快乐的因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作为育人之本的语文教学,在独特的文化意蕴中营造一方缤纷而奇趣的学习乐园,布局一场场清新的精神洗礼,展现出其最独特的魅力,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生动、活泼,释放知识的阳光
一门教学,首先必须是知识的给予。它能给人带来什么?通过学习即见分晓。语文,它有生动的文字效应,有独特的语言韵味,有珍贵的思想火花。怎样去体现师生之间知识桥梁的走向?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应谢绝呆板、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去体现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在更为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去撒播语言文字的种子。
知识就像阳光,开启了学生的一扇心门、一扇天窗,阳光便会注满心房。惠东县平山一小的刘老师在授课时,就很注重运用这种生动的方式。所以,听她的一节课,可以让人在不经意间学到很多知识。那是一节语文教学竞技课,课题是《翠鸟》。刚开始,刘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的是一段翠鸟捕鱼的录像,精彩的画面展示配以刘老师灵动的说词,让同学们深刻而饶有趣味地认识了这个新朋友——翠鸟。而且,通过精彩的画面展示,同学们不仅看到了各种颜色鲜艳的翠鸟,还了解了翠鸟的种类,了解了翠鸟灵巧的捕食方式。在授课时,刘老师或类比,或旁比,或让学生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或适当地点评。学生在阳光般的知识氛围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自然成长!
二、自由、平等,创建交流的平台
如果教学硬要体现师道尊严,师生之间非要来条“楚河汉界”,这样的“教”必不益于“学”。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丰富的知识能带给学生各异的感受。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把天平,一把锁,而教师是无法替代学生去衡量、去开启的。师生的交流,是对知识共同的探讨,是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一个彻底的转变;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思维相互的碰撞,是学生对知识淘金去沙的过程。
曾听过一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找朋友》。师生围坐一团,少了拘谨,少了规矩,却多了几分随意,几分自由,几分心心相印的愉悦。四十分钟,没有教师矫情的煽动,更不用教师严厉的呵斥,课堂进行得热烈而井然有序。教师的引语犹如金针,串连起学生思维的锦缎。在自由与平等的背后,学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聆听。这,不也是语文教学所孜孜追求的吗?
三、有声、有色,体现语言的奇美
语言文字是神奇的,亦是唯美的。语文教学可通过让学生品词品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神韵、文段的意境。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一边是千里冰封中傲然盛开的红梅,一边是教师动情的范读。从词的意韵,到画面鲜明的色彩对比,学生由此体会了“送”“迎”,附会着万物对春天的渴盼;领悟了“百丈冰”中梅的清傲、“笑”所赋予梅花的灵魂,词的生机。语言,在学生多番试读中展现了其内在的生命力,在教师的情景创设中再现了它的精魂。
四、激情、激趣,品悟情感的芬芳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德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可见,课堂中情感的激励已愈凸现其独特的地位。
教学中的“激”,着重体现在“引”“疑”“悟”上。如何“引”?用事实做引线,用文章表面可感知的内容作引子。其次是“疑”。学生质疑,教师设疑,在疑中拓宽学生的思维,兴起一层情感的迷雾。最后是“悟”。悟是学生一次次的思索与否定,是一次次拨开迷雾的尝试。在体悟中,学生由教师情感的点染,到主动地探求,由始至终处在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之中。
五、真实、自然,聆听生命的流淌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生命的律动。为师,应正确地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去实践,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而学会做人。只言片段,字里行间,无不点现着世间万事万物的真迹,流动着各式的声音。教师应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参照,学会品悟,自然而真实地撷取生活中七彩的阳光,塑造完美的人格,从而茁壮成长。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把人的教育概括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其所言之真,既是指求学态度的真诚,更是指为人的真实,一种凭心灵歌唱的始音。语文教学若迈开了这一步,收到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责任编辑邹韵文
一、生动、活泼,释放知识的阳光
一门教学,首先必须是知识的给予。它能给人带来什么?通过学习即见分晓。语文,它有生动的文字效应,有独特的语言韵味,有珍贵的思想火花。怎样去体现师生之间知识桥梁的走向?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应谢绝呆板、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去体现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在更为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去撒播语言文字的种子。
知识就像阳光,开启了学生的一扇心门、一扇天窗,阳光便会注满心房。惠东县平山一小的刘老师在授课时,就很注重运用这种生动的方式。所以,听她的一节课,可以让人在不经意间学到很多知识。那是一节语文教学竞技课,课题是《翠鸟》。刚开始,刘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的是一段翠鸟捕鱼的录像,精彩的画面展示配以刘老师灵动的说词,让同学们深刻而饶有趣味地认识了这个新朋友——翠鸟。而且,通过精彩的画面展示,同学们不仅看到了各种颜色鲜艳的翠鸟,还了解了翠鸟的种类,了解了翠鸟灵巧的捕食方式。在授课时,刘老师或类比,或旁比,或让学生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或适当地点评。学生在阳光般的知识氛围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自然成长!
二、自由、平等,创建交流的平台
如果教学硬要体现师道尊严,师生之间非要来条“楚河汉界”,这样的“教”必不益于“学”。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丰富的知识能带给学生各异的感受。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把天平,一把锁,而教师是无法替代学生去衡量、去开启的。师生的交流,是对知识共同的探讨,是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一个彻底的转变;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思维相互的碰撞,是学生对知识淘金去沙的过程。
曾听过一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找朋友》。师生围坐一团,少了拘谨,少了规矩,却多了几分随意,几分自由,几分心心相印的愉悦。四十分钟,没有教师矫情的煽动,更不用教师严厉的呵斥,课堂进行得热烈而井然有序。教师的引语犹如金针,串连起学生思维的锦缎。在自由与平等的背后,学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聆听。这,不也是语文教学所孜孜追求的吗?
三、有声、有色,体现语言的奇美
语言文字是神奇的,亦是唯美的。语文教学可通过让学生品词品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神韵、文段的意境。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一边是千里冰封中傲然盛开的红梅,一边是教师动情的范读。从词的意韵,到画面鲜明的色彩对比,学生由此体会了“送”“迎”,附会着万物对春天的渴盼;领悟了“百丈冰”中梅的清傲、“笑”所赋予梅花的灵魂,词的生机。语言,在学生多番试读中展现了其内在的生命力,在教师的情景创设中再现了它的精魂。
四、激情、激趣,品悟情感的芬芳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德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可见,课堂中情感的激励已愈凸现其独特的地位。
教学中的“激”,着重体现在“引”“疑”“悟”上。如何“引”?用事实做引线,用文章表面可感知的内容作引子。其次是“疑”。学生质疑,教师设疑,在疑中拓宽学生的思维,兴起一层情感的迷雾。最后是“悟”。悟是学生一次次的思索与否定,是一次次拨开迷雾的尝试。在体悟中,学生由教师情感的点染,到主动地探求,由始至终处在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之中。
五、真实、自然,聆听生命的流淌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生命的律动。为师,应正确地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去实践,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而学会做人。只言片段,字里行间,无不点现着世间万事万物的真迹,流动着各式的声音。教师应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参照,学会品悟,自然而真实地撷取生活中七彩的阳光,塑造完美的人格,从而茁壮成长。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把人的教育概括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其所言之真,既是指求学态度的真诚,更是指为人的真实,一种凭心灵歌唱的始音。语文教学若迈开了这一步,收到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