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送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ou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小离家,几十年里,父母与我便有无数次的相送。但是,那两次父亲送我的场景,却让我长久地怀想镌刻于心。
  第一次是在上海火车站,家人送我去黑龙江上山下乡。我记得是1969年11月28日,站台上吹着很冷的风。穿着棉袄,戴着棉帽的父亲表情木讷地站在我身边,深度眼镜后是沮丧的目光,等我看他时,他便把目光移开了。他没有动手帮我拿东西,几天没刮胡须的脸上,布满胡碴。一个“右派”身份的父亲,此刻,除了沉默,他无以言说。
  我上了火车,趴在窗前向家人招手告别。这时,火车启动了,车厢里响起哭声。可能父亲看见我掉泪了,在火车加速的瞬间,父亲突然跟着火车跑了起来,声嘶力竭地喊:不要哭,不要哭!火车开得越快,父亲跑得也越快,一直对着车窗喊:坚强一点!像压抑过久的情感迸发,他的声音亮而撕裂,引来很多送别者的目光。终于,我座位的车窗穿过了站台。我回头,看见父亲在站台边停住了,喘着气,手中拿着帽子,头发被风吹得乱起。40多年后,当我想起站台上那一幕时,很多图像已经模糊,但父亲奔跑时皱着眉、急切而又无助的表情却占据了整个脑际。
  那年,父亲48岁,我18岁。可是,我觉得父亲已经是那么的苍老了。
  父亲是一个钢犟的人,年轻时,为了挽救一个亲人的生命,遵着“割股煎汤”可治肺痨的古方,在自己左臂上用剪刀决然割下一大块皮肉,血如注喷射,送医院抢救,留下紫青色的疤如碗口大。对我,却成了最纤柔、最耐心的守护者。从小到大,我身上任何部位的叮咬、碰破,他都会摘下圆框眼镜,两眼贴近皮肤,看个仔细,即使我厌烦,他也笑眯眯地哄我。现在,他把儿子送去北大荒,经受风雪冰霜的吹打,他一定会在梦中看到儿子身上的伤疤。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问父亲,他送别我们回家后的情形,也想问他当时的感受。但是,总觉得时间还长,等合适的机会再问。直到他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我才突然悔悟,这个问话,已经永远不会有应答了。
  多年前我患重病,没敢告诉父母。那时,父亲的症状还不深。但每次回家探望,见到的父亲,已经都是漠然的表情,有时也有莫名的微笑,他无从认识自己从小倾心溺爱的儿子了。
  可是,有一次,我坐在他身边,他突然支吾着说话,正在我疑惑之时,他又说:有困难找我。听得千真万确!而且,瞬间的表情十分肯定,似乎只有他能帮我解决问题。说完便又沉寂了。
  我难以相信,一个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会有这样的瞬间清醒。三姐说,可能她们在客厅议论我病情时,父亲听了进去。而突发的精神刺激,会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有清醒的短暂时刻。
  我向父亲告别时,父亲从藤椅上慢慢地起身,执意要送我到楼下。但是,他哪里走得了步,是一寸一寸地移着往前挪。我让他在房门口留步,他大概也挪不动了,让人撩起房门的布帘子,颤栗着抬起手与我告别,嘴唇抖动着,却发不出声。我见他的眼睛里满是忧愁、爱怜、不舍、无奈。我不敢再看父亲一眼,转过身,急急地离去。
  以后,再见父亲时,他又没有了任何表情。站在他面前,仍然认不出我。直至他躺倒在医院的病床上,昏睡。
  我知道,这是父亲对我最后的送别。他的儿子,已经在他的记忆中飘散得太远太远,再也看不见了。
  从站台上的狂奔到混沌中的移步,父亲,您的两次送子之痛,也在你的心魂中飘离了吗?我不再心存询问,但它却沉沉地落在了我的心底,深藏在了那个最柔软的地方……
  (黄玉摘自《解放日报》2012年11月5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