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高校农耕文化教育与教学的新阵地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x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面对高校课堂传承农耕文化的困境,分析了农耕文化博物馆传承农耕文化的优势,即展示手段多样多样、展示方式直观、叙事方式故事化和价值阐释形象。总结了高校农耕文化博物馆需要把握的原则:一是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并突出高校所立足的区域的地域特色;二是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应该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财力与研究实力;三是高校农耕文化博物馆只有与特色课程相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关键词 农耕文化;博物馆教育;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 S-01;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0-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0.07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Museum: A New Position for Farming Cultur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aking the Inheritance of Longyou Farming Culture Museum as an Example
  SU Hai ya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Gansu741001)
  Abstract Facing the dilemma of inheriting farming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farming culture museum in inheriting farming culture, namely, the diversified display means, the intuitive display methods, the storytelling of narrative style and the visualization of value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inciples thatagricultural culture museu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needed to grasp:Firstly,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farm culture museu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ust be based on soli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ighligh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in which the university located;Second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rm culture museum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financial strength and research strength of the university itself. Thirdly, the farming culture museu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an only play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to the maximum extent when it is matched with the featured curriculum.
  Key words Farming culture;Museum education;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由蒙昧走向文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2]。目前高校教学中对农耕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度不高,在校大学生对农耕文化没有兴趣,也缺乏相应了解。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有人提出在开展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的同时,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习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地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的目的[3]。限于时间和课程容量,以课程方式传播农耕文化的模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博物馆教育不仅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且因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以陇右农耕文化博物馆传承为例,阐述了博物馆在农耕文化教育与教学方面的独特优势,旨在为提高农耕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度提供参考。
  1 陇右农耕文化的独特价值
  陇右是指今陇山(今六盘山)以西、乌鞘岭和青海湖以东广大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错区和青藏高寒区、中亚干旱区与东亚季风区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区位和自然环境使这里的农耕文化在中华农耕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大地湾一期文化是目前西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农业文化,是我国黍作农业的重要源头。马家窑农业文化处于东亚、西亚两大农业体系和中国南北稻作与旱作农业文化汇流中心,最早从事农业多样化生产[4]。齐家文化位于东亚农耕文化与欧亚草原游牧文化交流的中继站,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中心[5]。周祖农耕文化具有亲民性和农神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的特点,是周人礼乐文明的渊薮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肇始,在世界农耕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早期秦文化农、牧并重,为东亚精耕细作农业经济与欧亚草原游牧经济的集大成者[6]。戰国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黄金干道沿线的甘肃位于多民族农牧文化和中外农业文化交流荟萃的枢纽,兼容并包,异彩纷呈。宋元至明清时期穿越甘肃的“茶马古道”促进了东亚季风区与中亚干旱区农业文化交流与民族的交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马铃薯与甘肃干旱环境和质朴的历史文化传统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马铃薯”文化[7]。从中华文明起源与演变的高度认识农业文化的价值、展示农耕文化的魅力,对华夏文明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 为提高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的学习效率,拓展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探索了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实验项目,增设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选修实验项目,以实现环境微生物与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实验的整合,促进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增加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大型精密仪器的教学开放服务。这一探究对于推进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关键
期刊
摘要 《食品化学》是目前高校食品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学习食品各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食品人才,针对目前《食品化学》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尝试从树立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优化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
期刊
摘要 对广西北流市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创新进行了研究,目前北流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现状有“入市交易方式多样,以拍卖为主;入市途径多样,以调整入市途径为主”的特点,取得“建立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市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完善了集体土地入市的规章制度,健全乡村制度体系;开拓了增加农民收益的新渠道,促进农民生活走向富裕”的成效,存在“异地调整入市的利益分配不均,阻碍城乡一
期刊
摘要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移动智能终端例如网站、手机APP等都为信息的集中化提供了承载的空间。这些平台以多媒体呈现、多资源聚合和多技术应用等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而当下对于农民大学生的远程教育在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平台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通过设计和构想,认为改进现有学习网网站——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内容设置、强化议程设置投入大数据精准投放学习资源、加入积分制激励学习
期刊
摘要 以海南省和河北省共7个村庄的村民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对一”深入访谈的方式,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探讨农民社会行为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南北方農户社会空间行为存在一定差异,而同一地区不同性别与从业类型的人社会行为也存在差异。第二,从业类型是导致农户迁移的重要因素。第三,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区迁移。南方样本村庄中21%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大多数迁移距离不超过30 km;北方样本村庄
期刊
摘要 AP2基因作为一种调控植物花发育的功能基因,参与花分生特性建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阿拉伯岩芥AP2蛋白的理化性质、高级结构和系统进化关系等进行了详细的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成员AA40G00375、AA54G00162为稳定蛋白,其余AP2蛋白均为不稳定蛋白,且大多数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只有成员AA8G00350属于分泌蛋白,其余均为非分泌蛋白,且均不属于跨膜蛋白。磷酸化位点分析表明AP
期刊
摘要基于植物分类学极强的实践性特点,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达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打破系统性,跟着物候节律”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下,以小组形式开展观察、解剖、讲解、查阅文献和撰写报告等环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考核。评价考核主要以小组成员间的互评为主。实践证明,84%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为“好”。该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主动解剖观察
期刊
摘要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现存民国时期广东农业文献的整理,摸清这类文献的数量及种类,并从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现实价值等几个方面阐述这类文献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国时期;农业文献;类别;价值  中图分类号S-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20-023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0.0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期刊
摘要游仙区太平镇土地托管中心自2014年运行以来,极大地推动了闲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对临镇闲置土地的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广实施,乡村闲置资源流转开发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已经来临。基层政府应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作用,尽快建立起集“信息发布、资源交易、经融服务、法制监督”于一体的乡村闲置资源流转服务平台。  关键词乡村振兴;闲置资源;流转服务平台  中圖分类号F301.2文献标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粤北山区不同养殖模式下麻鸡肉质的理化评价标准。[方法]以清远麻鸡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养殖模式下清远麻鸡的物理指标(肉色、嫩度、持水性)和化学成分指标(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胶原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分级,得出了粤北山区麻鸡肉质的理化指标评级范围。[结论]该研究制定了粤北山区不同养殖模式下麻鸡肉质的理化评价标准。  关键词 清远麻鸡;肉质;理化评价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