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合作日益紧密,企业引进的进口设备越来越多,进口设备的管理逐渐成为企业设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进口设备选型、安装调试、点检、维护保养、档案建立、备件国产化等方面对如何管理好进口设备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进口设备 选型、安装点检、档案建立 国产化
0、引言
随着国际合作日益频繁,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设备出现在我国的各行各业生产中。这些进口设备往往代表着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效能,具有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度和高效能等特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笔者以前工作的单位就有英格索兰(Ingersoll Rand)的离心式压缩机、阿特拉斯(Atlas.Copco)的离心式压缩机、山特维克(SMCT)的破碎机、阿特拉斯(Atlas)的凿岩台车等多种进口设备,这些进口设备代表先进性的同时,也存在相关技术资料不完整、使用单位在这些进口设备的管理、维护方面技术力量薄弱;备件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等难题,这些因素制约了进口设备的性能的完全发挥。因此,“选好、管好、用好”进口设备,确保进口设备的安全长周期、高效能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1、重视进口设备前期管理
进口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设备调研、选型、安装、调试、相关人员的培训等工作。前期管理是保证后期设备长周期高效运行的关键。
1.1 设备选型
设备的正确选型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前提。所以,要结合单位自身特点,通过相关资料收集和到同类设备使用现场调研学习相结合等方式,了解有关设备的特点、使用优缺点、设备的使用工况、供货周期;以及进口设备的厂家情况、后期备件供货周期及价格、市场情况及同行业相关设备的使用后的反馈信息等,把好引进进口设备的第一关。
1.2 设备培训及安装、调试
设备的安装、调试质量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结果直接决定着这些设备能否可能靠运行、发挥其最大效能。由于进口设备相对来说具有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度和高效率等特点,对设备操作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就需要从设备选型开始,各方参加调试人员提早收集、熟悉有关技术资料,并提前做好翻译工作,并学习安装、调试方案,做好调试的前期准备工作。让有关的技术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从设备安装、调试开始跟随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进入现场学习,逐步了解设备性能,并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做好记录,对每天的工作内容、质量、设备安装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向外商技术专家提问,沟通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调试工作顺利,并逐步掌握正确操作和维修保养设备的方法。
2、 建立科学的设备点检体系
点检是设备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TPM全员设备管理体系,以资金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及以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符合自身企业文化、企业背景以及员工素质的完善的、可操作性的维检体系。并将其植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及每一位在职员工的工作意识里面。辅以对应的维检制度和合理的奖惩制度,使岗位生产人员、设备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将设备点检的定点、定法、定标、定期、定人落到实处。逐步固化设备点检的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一套标准化、程序化的设备点检体系,从而达到保证设备高效稳定运行的目的。
3、做好进口设备的维护保养
进口设备寿命的长短、运转率和利用率的高低,不光取决于设备本身的质量和性能的好坏,更取决于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检修人员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因此有必要对进口设备实行“特护”管理,以减少进口设备的“人为劣化”,降低因为保养不到位而造成故障停机。更需要借助先进的全方位动态检测设施对运行设备的物理参数、机械性能参数、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对设备的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将各种缺陷、故障尽早解决。
4、 建立电子的设备管理原始档案
进口设备的原始资料相比国内设备更为重要。完整的数字化设备原始资料对于进口设备的管理、维修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及有关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学习、备件消耗规律的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完善的设备技术档案是指导设备管理、备件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电子设备管理原始档案卡是设备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关键举措。
每台进口设备的随机资料都要及时移交到厂部资料室,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无配套中文资料的所有资料进行翻译,基于专业性的需要,对于翻译后的资料,最好组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出国验收人员一起进行校对,以便将不规范、不专业的地方及时修改过来,并进行归档,再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并提交资料室存档。在电子设备普及的今天还可以在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过程中,采用图像和视频方式建立数字化技术档案,提高设备管理过程控制的可追溯性。为以后的管理与维护提供真实的信息。对每台进口设备建立包含设备日常检修、主要备件更换、故障处理、处理方法等内容的设备电子管理档案,为今后的设备管理、备件消耗预警等提供可靠的信息。
5、 积极推进进口设备备件国产化
进口设备备件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甚至技术垄断是常见现象。因此,进口设备运行3~5年后设备维修成本显著增加,因备件短缺造成停机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积极探索进口设备备件国产化,对于降低成本,缩短进货周期,保证进口设备正常运转意义重大。
5.1 确定关键、重要备件的进货渠道
根据备件在生产中对设备运行的重要性、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损坏频率及对备件成本影响的大小,确定关键、重要的备件。对这些备件要通过向同行业咨询、上网查询、利用设备检修时进行测绘等方式尽可能的收集相关资料。在国内能找到替代件或者加工的,做好替代,对无法替代的要及时和原厂家或者代理商联系,充分考虑国外供货周期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尽早采购。
5.2 从多角度出发,寻求备件国产化途径
进口设备备件国产化技术难度大,这就需要成立技术攻关创新小组进行研制。由现场操作人员、维修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制造者、设备管理者共同努力,从制造,使用,技术等多个角度出发紧密协作,对研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缺陷锲而不舍的持续改进。由于在国产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確定性,这就需要主管领导的特别支持。最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国产备件完全达到进口件的使用性能。解决备件的供应问题,降低成本,缩短订货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甚至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掌握新的核心技术。当然也可以和相关的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相关的替代研究。笔者单位就曾和某科研院校合作,研制出了山特维克破碎机的定锥衬板的替代件,大大降低了企业备件成本。
结语
引进先进的国外设备,是提高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进口设备的引进只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加强对进口设备的科学管理,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创新。在注重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考虑长远创新发展,通过对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学习,以及所有设备技术、操作和维护人员对进口设备的维修、保养这些实际的工作以及自身的工作经验及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新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一批高素质的设备人才队伍,提升企业自身整体水平,探索一条本企业进口设备管理的新路子,才能使进口设备有效发挥其效能,达到引进国外设备的目的,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进口设备 选型、安装点检、档案建立 国产化
0、引言
随着国际合作日益频繁,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设备出现在我国的各行各业生产中。这些进口设备往往代表着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效能,具有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度和高效能等特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笔者以前工作的单位就有英格索兰(Ingersoll Rand)的离心式压缩机、阿特拉斯(Atlas.Copco)的离心式压缩机、山特维克(SMCT)的破碎机、阿特拉斯(Atlas)的凿岩台车等多种进口设备,这些进口设备代表先进性的同时,也存在相关技术资料不完整、使用单位在这些进口设备的管理、维护方面技术力量薄弱;备件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等难题,这些因素制约了进口设备的性能的完全发挥。因此,“选好、管好、用好”进口设备,确保进口设备的安全长周期、高效能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1、重视进口设备前期管理
进口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设备调研、选型、安装、调试、相关人员的培训等工作。前期管理是保证后期设备长周期高效运行的关键。
1.1 设备选型
设备的正确选型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前提。所以,要结合单位自身特点,通过相关资料收集和到同类设备使用现场调研学习相结合等方式,了解有关设备的特点、使用优缺点、设备的使用工况、供货周期;以及进口设备的厂家情况、后期备件供货周期及价格、市场情况及同行业相关设备的使用后的反馈信息等,把好引进进口设备的第一关。
1.2 设备培训及安装、调试
设备的安装、调试质量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结果直接决定着这些设备能否可能靠运行、发挥其最大效能。由于进口设备相对来说具有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度和高效率等特点,对设备操作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就需要从设备选型开始,各方参加调试人员提早收集、熟悉有关技术资料,并提前做好翻译工作,并学习安装、调试方案,做好调试的前期准备工作。让有关的技术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从设备安装、调试开始跟随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进入现场学习,逐步了解设备性能,并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做好记录,对每天的工作内容、质量、设备安装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向外商技术专家提问,沟通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调试工作顺利,并逐步掌握正确操作和维修保养设备的方法。
2、 建立科学的设备点检体系
点检是设备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TPM全员设备管理体系,以资金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及以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符合自身企业文化、企业背景以及员工素质的完善的、可操作性的维检体系。并将其植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及每一位在职员工的工作意识里面。辅以对应的维检制度和合理的奖惩制度,使岗位生产人员、设备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将设备点检的定点、定法、定标、定期、定人落到实处。逐步固化设备点检的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一套标准化、程序化的设备点检体系,从而达到保证设备高效稳定运行的目的。
3、做好进口设备的维护保养
进口设备寿命的长短、运转率和利用率的高低,不光取决于设备本身的质量和性能的好坏,更取决于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检修人员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因此有必要对进口设备实行“特护”管理,以减少进口设备的“人为劣化”,降低因为保养不到位而造成故障停机。更需要借助先进的全方位动态检测设施对运行设备的物理参数、机械性能参数、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对设备的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将各种缺陷、故障尽早解决。
4、 建立电子的设备管理原始档案
进口设备的原始资料相比国内设备更为重要。完整的数字化设备原始资料对于进口设备的管理、维修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及有关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学习、备件消耗规律的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完善的设备技术档案是指导设备管理、备件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电子设备管理原始档案卡是设备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关键举措。
每台进口设备的随机资料都要及时移交到厂部资料室,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无配套中文资料的所有资料进行翻译,基于专业性的需要,对于翻译后的资料,最好组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出国验收人员一起进行校对,以便将不规范、不专业的地方及时修改过来,并进行归档,再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并提交资料室存档。在电子设备普及的今天还可以在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过程中,采用图像和视频方式建立数字化技术档案,提高设备管理过程控制的可追溯性。为以后的管理与维护提供真实的信息。对每台进口设备建立包含设备日常检修、主要备件更换、故障处理、处理方法等内容的设备电子管理档案,为今后的设备管理、备件消耗预警等提供可靠的信息。
5、 积极推进进口设备备件国产化
进口设备备件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甚至技术垄断是常见现象。因此,进口设备运行3~5年后设备维修成本显著增加,因备件短缺造成停机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积极探索进口设备备件国产化,对于降低成本,缩短进货周期,保证进口设备正常运转意义重大。
5.1 确定关键、重要备件的进货渠道
根据备件在生产中对设备运行的重要性、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损坏频率及对备件成本影响的大小,确定关键、重要的备件。对这些备件要通过向同行业咨询、上网查询、利用设备检修时进行测绘等方式尽可能的收集相关资料。在国内能找到替代件或者加工的,做好替代,对无法替代的要及时和原厂家或者代理商联系,充分考虑国外供货周期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尽早采购。
5.2 从多角度出发,寻求备件国产化途径
进口设备备件国产化技术难度大,这就需要成立技术攻关创新小组进行研制。由现场操作人员、维修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制造者、设备管理者共同努力,从制造,使用,技术等多个角度出发紧密协作,对研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缺陷锲而不舍的持续改进。由于在国产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確定性,这就需要主管领导的特别支持。最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国产备件完全达到进口件的使用性能。解决备件的供应问题,降低成本,缩短订货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甚至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掌握新的核心技术。当然也可以和相关的科研院所合作进行相关的替代研究。笔者单位就曾和某科研院校合作,研制出了山特维克破碎机的定锥衬板的替代件,大大降低了企业备件成本。
结语
引进先进的国外设备,是提高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进口设备的引进只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加强对进口设备的科学管理,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创新。在注重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考虑长远创新发展,通过对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学习,以及所有设备技术、操作和维护人员对进口设备的维修、保养这些实际的工作以及自身的工作经验及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新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一批高素质的设备人才队伍,提升企业自身整体水平,探索一条本企业进口设备管理的新路子,才能使进口设备有效发挥其效能,达到引进国外设备的目的,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