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从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潜在的优势出发,提出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这将有助于江苏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使得区域经济顺利地向低碳经济转型。
关键词:低碳经济 区域经济 江苏 转型
一、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人口多资源少污染重
江苏作为能源小省,能源资源总量少,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煤炭在江苏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统治地位,比例高达70%,火电占比80%以上。经济增长体现了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高碳经济特征。根据2009年发布的《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显示,江苏人均碳排放2.95顿,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高,经济发展已超越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
江苏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二次产业比重偏大,并且体现工业重型化的特点。江苏电力、建材、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高物耗行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达70%以上,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08年江苏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达17506顿标准煤,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比重的80.9%。江苏单位GDP能耗高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
(三)加工贸易产生转移性碳排放
江苏外向型经济发达,苏南地区存在大量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连续8年全国第一,2008年出口占全国总额的16.7%, 江苏制造因为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产生了大量的隐性碳排放。近年来,江苏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降低了污染。但江苏招商引资数额位居全国前列,加工贸易产生了转移性碳排放。
二、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优势
(一)梯度推进优势互补
江苏整体经济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从苏南、苏中、苏北依次递减。苏北尚处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加工业和制造业潜力巨大;苏中主要分布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苏南在发展低碳无碳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业方面优势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苏南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望通过梯度转移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二)新能源储备较为丰富
调查显示,江苏城市日产生活垃圾折合约5000吨标准煤;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我国三大风场资源之一,滩涂蕴藏着丰富的海上风力资源,潜在风力发电量约2200万千瓦,约占全国陆地风资源储量的10%;江苏太阳能资源丰富,全省年均太阳日照系数为1800—2600小时,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江苏具有新能源发展所必须的产业基础和综合实力,目前光伏产业占全国的70%份额,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在新能源领域呈现专业化、高端化的布局。
三、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路径
(一)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江苏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较多依赖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此外,江苏的建筑业、工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也较为发达,石油、天然气与煤为主要能源,这些产业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的碳排放。控制碳排放,首先要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降低有色、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比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其次,打造新型生态工业,大量使用新能源、新工艺和新材料。能源消耗将以风电、光能、氢能和太阳能等清洁的无碳、低碳能源为主。第三,江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思想主导下,通过资金投入与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控制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捕捉和埋藏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实现低排放下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建设低碳城市,构建宜居环境
建设低碳城市主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一是加快城市产业升级,提高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二是提高运输效率,创建多种方式联运的低碳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三是推广低碳节能建筑。四是加强生态绿化建设,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开展城乡绿化造林,发展生态、有机、高效农业,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增加碳汇总量,建设宜居城市生态体系。
(三)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
江苏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具有富煤,少气,缺油的高碳经济特征。江苏除了节能减排、发展环保产业外,应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工业废水回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推行农业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地降低污染,减少排放。
(四)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产业
风能、太阳能、水电、核能等都属于清洁能源,江苏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量及增长速度均居国内前列。有了新能源产业作为支撑,江苏完全能达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即2020年前非化石能源比重达15%。江苏有着雄厚的风力发电以及制造业的基础,盐城已成江苏主要的风力装备产业基地。此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江苏发展迅猛,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已无差距,江苏的光伏企业集群已成全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江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等化石能源,能源结构将不断优化,有助于降低江苏单位GDP二氧化碳的下降。
(五)倡导低碳消费,遏制奢侈消费
江苏社会经济发达,2010年人均GDP已达7700美元,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全省已进入以汽车、住房为标志的消费升级阶段。这需要倡导适度的消费方式,引导、规范和制约居民的消费行为。例如倡导人们公交和地铁出行、住房使用节能灯、调高空调温度等,减轻环境的负荷。通过低碳消费,可使得江苏由工业文明向低碳的生态文明过度,减缓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开征碳税,建立碳排放交易
江苏应依据产品的碳排放效率以及产业调整规划开征碳税,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进行交易。通过碳排放交易,节能企业可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卖给他人,高耗能企业可从市场购买碳排放指标。碳排放交易,未来将催生“碳货币”。通过碳交易,将进一步促使江苏区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四、江苏无锡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无锡的能源品种以煤电为主,富煤、少气、缺油,高碳能源比重偏大,低碳能源选择范围有限。无锡经济外向度较高,“无锡制造”的出口产品隐含了大量国际转移的碳排放。为创建国家低碳建设示范城市,无锡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进行了以下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利用。无锡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优化工业内部结构,至2008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能耗降为0.21吨标准煤/万元。同时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无锡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已具备相当的综合实力。无锡近年重点发展物联网在内的新兴产业,成为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全市在建筑节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城市照明、清洁生产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通过以上举措,无锡成为2011年唯一通过环保部评审的江苏省低碳试点城市。
其次是创建低碳宜居城市,鼓励低碳消费。201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无锡签署协议,共建150平方公里的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其中,无锡与瑞典合作的2.5平方公里的中瑞低碳生态城项目将于2012年基本建成。低碳消费方面,重要措施之一是鼓励低碳出行。无锡已入选交通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坚持公交优先战略,100%行政村开通公交,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限塑、节水等低碳消费、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
第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无锡市“计划到2015年,重点农业、工业、服务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园区,太湖沿岸纵深5公里范围内全面建成循环经济带。”无锡十一五期间在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以及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上已取得实际的进展。
第四是建设碳排放交易试点。在2011年召开的江苏省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推进会议,无锡市提出计划在2013年筹建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节能企业买卖碳排放权获得收益。
2010年无锡市以GDP 5896.25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的第八位。无锡对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对江苏其他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①江苏省统计局. 金融危机背景下建构江苏发展新引擎探析[J/OL]. (2009—06—11).http://www.stats.gov.cn
②崔奕,郝寿义,张立新.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J].生态经济,2010,(4):33
(阮洪,1967年生,浙江台州人,南京大学硕士、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区域经济 江苏 转型
一、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人口多资源少污染重
江苏作为能源小省,能源资源总量少,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煤炭在江苏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统治地位,比例高达70%,火电占比80%以上。经济增长体现了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高碳经济特征。根据2009年发布的《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显示,江苏人均碳排放2.95顿,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高,经济发展已超越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
江苏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二次产业比重偏大,并且体现工业重型化的特点。江苏电力、建材、冶金、石化等高能耗、高物耗行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达70%以上,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08年江苏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达17506顿标准煤,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比重的80.9%。江苏单位GDP能耗高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
(三)加工贸易产生转移性碳排放
江苏外向型经济发达,苏南地区存在大量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连续8年全国第一,2008年出口占全国总额的16.7%, 江苏制造因为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产生了大量的隐性碳排放。近年来,江苏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降低了污染。但江苏招商引资数额位居全国前列,加工贸易产生了转移性碳排放。
二、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优势
(一)梯度推进优势互补
江苏整体经济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从苏南、苏中、苏北依次递减。苏北尚处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加工业和制造业潜力巨大;苏中主要分布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苏南在发展低碳无碳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业方面优势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苏南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望通过梯度转移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二)新能源储备较为丰富
调查显示,江苏城市日产生活垃圾折合约5000吨标准煤;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我国三大风场资源之一,滩涂蕴藏着丰富的海上风力资源,潜在风力发电量约2200万千瓦,约占全国陆地风资源储量的10%;江苏太阳能资源丰富,全省年均太阳日照系数为1800—2600小时,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江苏具有新能源发展所必须的产业基础和综合实力,目前光伏产业占全国的70%份额,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在新能源领域呈现专业化、高端化的布局。
三、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路径
(一)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江苏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较多依赖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此外,江苏的建筑业、工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也较为发达,石油、天然气与煤为主要能源,这些产业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的碳排放。控制碳排放,首先要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降低有色、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比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其次,打造新型生态工业,大量使用新能源、新工艺和新材料。能源消耗将以风电、光能、氢能和太阳能等清洁的无碳、低碳能源为主。第三,江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思想主导下,通过资金投入与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控制生产环节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捕捉和埋藏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实现低排放下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建设低碳城市,构建宜居环境
建设低碳城市主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一是加快城市产业升级,提高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二是提高运输效率,创建多种方式联运的低碳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三是推广低碳节能建筑。四是加强生态绿化建设,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开展城乡绿化造林,发展生态、有机、高效农业,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增加碳汇总量,建设宜居城市生态体系。
(三)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
江苏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具有富煤,少气,缺油的高碳经济特征。江苏除了节能减排、发展环保产业外,应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工业废水回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推行农业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地降低污染,减少排放。
(四)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产业
风能、太阳能、水电、核能等都属于清洁能源,江苏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量及增长速度均居国内前列。有了新能源产业作为支撑,江苏完全能达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即2020年前非化石能源比重达15%。江苏有着雄厚的风力发电以及制造业的基础,盐城已成江苏主要的风力装备产业基地。此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江苏发展迅猛,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已无差距,江苏的光伏企业集群已成全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江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等化石能源,能源结构将不断优化,有助于降低江苏单位GDP二氧化碳的下降。
(五)倡导低碳消费,遏制奢侈消费
江苏社会经济发达,2010年人均GDP已达7700美元,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全省已进入以汽车、住房为标志的消费升级阶段。这需要倡导适度的消费方式,引导、规范和制约居民的消费行为。例如倡导人们公交和地铁出行、住房使用节能灯、调高空调温度等,减轻环境的负荷。通过低碳消费,可使得江苏由工业文明向低碳的生态文明过度,减缓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开征碳税,建立碳排放交易
江苏应依据产品的碳排放效率以及产业调整规划开征碳税,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进行交易。通过碳排放交易,节能企业可将多余的碳排放指标卖给他人,高耗能企业可从市场购买碳排放指标。碳排放交易,未来将催生“碳货币”。通过碳交易,将进一步促使江苏区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四、江苏无锡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无锡的能源品种以煤电为主,富煤、少气、缺油,高碳能源比重偏大,低碳能源选择范围有限。无锡经济外向度较高,“无锡制造”的出口产品隐含了大量国际转移的碳排放。为创建国家低碳建设示范城市,无锡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进行了以下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利用。无锡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优化工业内部结构,至2008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能耗降为0.21吨标准煤/万元。同时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无锡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已具备相当的综合实力。无锡近年重点发展物联网在内的新兴产业,成为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全市在建筑节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城市照明、清洁生产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通过以上举措,无锡成为2011年唯一通过环保部评审的江苏省低碳试点城市。
其次是创建低碳宜居城市,鼓励低碳消费。201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无锡签署协议,共建150平方公里的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其中,无锡与瑞典合作的2.5平方公里的中瑞低碳生态城项目将于2012年基本建成。低碳消费方面,重要措施之一是鼓励低碳出行。无锡已入选交通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坚持公交优先战略,100%行政村开通公交,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限塑、节水等低碳消费、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
第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无锡市“计划到2015年,重点农业、工业、服务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园区,太湖沿岸纵深5公里范围内全面建成循环经济带。”无锡十一五期间在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以及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上已取得实际的进展。
第四是建设碳排放交易试点。在2011年召开的江苏省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推进会议,无锡市提出计划在2013年筹建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节能企业买卖碳排放权获得收益。
2010年无锡市以GDP 5896.25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的第八位。无锡对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对江苏其他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①江苏省统计局. 金融危机背景下建构江苏发展新引擎探析[J/OL]. (2009—06—11).http://www.stats.gov.cn
②崔奕,郝寿义,张立新.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J].生态经济,2010,(4):33
(阮洪,1967年生,浙江台州人,南京大学硕士、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