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由于疫情原因,教师们在不断地开发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实现资源的使用与共享。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改变着教育的模式,更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原来的不可能,现在都变为了可能。线上教学的产生,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无处不入。
在黑龙江省规划专项重点课题JYB1320024《信息技术助力小学灵动课堂 培养探究能力研究》指导和教育部提出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规范的引领下,我积极开展对信息技术30个能力点的研究,应用精准教研的“听课本”介入,不仅着眼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更着眼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课堂学习和实践张力的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高效的课堂,灵动的课堂。
一、精准教研APP有效分析,促探究问题深入
采用课堂观察的ST行为量表,弗兰德斯课堂互动分析系统和课堂提问技能量表,还有课堂评分工具,里面针对技术知识TK、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学科教学知识PCK、技术支持的教学法知识TPK、技术支持的学科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等多个评价维度,对课进行精准分析,改进课堂提问方式,加强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采用课堂观察教师通过课堂实录来寻找和分析自身存在的教学短板,如教学语言的精准和问题设计的开放,判定师生之间的对话内容属于何种类型,探究型的课堂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多,更多的是体现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对答式教学。以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一课为例,此课出自《孙子算经》,这个问题可以成为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一类问题进行研究,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课前我通过问卷星进行“课前测”,了解到学生对列表法陌生,无经验;多数学生能尝试用画图法解决;少数学生能用算式解答,但追问其解题思路却表述不清,不知算式的内在含义;假设法,学生不会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基于“课前测”发现的问题,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理解上,通过一个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主动研究及汇报交流,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观察数据的呈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结束后,我从s-t量表中发现,师生行为占有率分配不合理,转化率也只有25%,学生发言、思考、讨论等自主探究时间较少,而教师讲授、演示时间较长,对学生牵引痕迹太大。反思本课,讲授以语言为主,没有对画图、列表和列式这三种方法在探究中建立起联系,导致学生没有对假设法理解透彻,面对学生的困惑我一味地就题讲题,缺少方法的总结和迁移运用,导致我说的多,学生思考少。通过信息技术介入分析引发思考:如何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又如何针对学生学习的“盲点”和“瓶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呢?课堂调整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导入环节,先出示“求鸡、兔的总头数与总脚数”的问题相当于“鸡兔同笼”的原型题,利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记录想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此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即“2x鸡的只数+4x兔的只数=总脚数”。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唤醒学生学习经验;表格和画图的出现,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打开了思路,为后续自主探究活动作好了铺垫。进而抛出第二个问题:有23只鸡,12只兔,一共有多少个头?多少只脚?通过将问题的条件和问题互换,改编成“古算题”,由正向思维过渡到逆向思维,拉近了古算题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原来鸡兔同笼问题是这样编成的”。再抛出例题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实践证明,画图法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推理、调换的过程,理解推算过程中每一步的含义。数形结合,是讲解抽象算理的一条捷径。我在提问、评价、总结中都注重从假设的角度去把各种方法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把看似不相同的方法,化归为一般方法,让学生不仅对解题方法清晰明了,更对假设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经过调整从s-t量表中发现,课程类型由原来的练习型转变成了混合型,师生的转化率也达到了38%。学生发言、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时间较多,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探究的主人。
二、翻转课堂有效介入,促探究能力形成
信息技术2.0微能力点与课堂实践的研究深入,B2能力点的微课成为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一种形式。我用Ev录屏软件,将课堂教学情境及探究问题与微课有效融合,在教学“小数除法”单元内容后,利用微课将小数知识串联,分别录制了“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相对1的大小变化时”、“小数的取近似值”几个内容,通过系统地将内容逐一发给学生,在梳理本单元知识时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小数除法的类型,寻求它在计算时的共性特点,得出规律性的计算技巧,挖掘其更深入的应用价值。另外,希沃白板在课堂上能帮助我创建互动探究的课堂研究,提升学生的融入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的互动直观高效。在《时、分、秒》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秒、分、时等时间观念,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我借助希沃白板,展示新年倒数计时的视频,你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如何知道的?同时,课件中展示了钟面,同学生一起观察秒针的特点。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两小格的时间是2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的时间是1分钟,学生在此环节通过微课演示、希沃白板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深入理解1秒和几秒的概念,发现秒与分的关系,明确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最后,借助微课为学生介绍秒表与秒的计时方法等。本课运用希沃白板和微课的强大功能,创建了问题情境,创设了探究的环境,给予了思考时间与空间,构建了互动探究式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灵动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渐在教学中深入应用,它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关注实现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化,贯穿课前自学、课上教学、课后作业等每一个过程,形成学习数据池。透过数据的可视化层面,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的教学规律、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学改进措施,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更灵动,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规划专项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助力小学灵动课堂培养探究能力研究”(课题编号:JYB1320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吴治新(1977年12月18日),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 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由于疫情原因,教师们在不断地开发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实现资源的使用与共享。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改变着教育的模式,更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原来的不可能,现在都变为了可能。线上教学的产生,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无处不入。
在黑龙江省规划专项重点课题JYB1320024《信息技术助力小学灵动课堂 培养探究能力研究》指导和教育部提出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规范的引领下,我积极开展对信息技术30个能力点的研究,应用精准教研的“听课本”介入,不仅着眼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更着眼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课堂学习和实践张力的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高效的课堂,灵动的课堂。
一、精准教研APP有效分析,促探究问题深入
采用课堂观察的ST行为量表,弗兰德斯课堂互动分析系统和课堂提问技能量表,还有课堂评分工具,里面针对技术知识TK、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学科教学知识PCK、技术支持的教学法知识TPK、技术支持的学科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等多个评价维度,对课进行精准分析,改进课堂提问方式,加强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采用课堂观察教师通过课堂实录来寻找和分析自身存在的教学短板,如教学语言的精准和问题设计的开放,判定师生之间的对话内容属于何种类型,探究型的课堂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多,更多的是体现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对答式教学。以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一课为例,此课出自《孙子算经》,这个问题可以成为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一类问题进行研究,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课前我通过问卷星进行“课前测”,了解到学生对列表法陌生,无经验;多数学生能尝试用画图法解决;少数学生能用算式解答,但追问其解题思路却表述不清,不知算式的内在含义;假设法,学生不会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基于“课前测”发现的问题,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理解上,通过一个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主动研究及汇报交流,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观察数据的呈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结束后,我从s-t量表中发现,师生行为占有率分配不合理,转化率也只有25%,学生发言、思考、讨论等自主探究时间较少,而教师讲授、演示时间较长,对学生牵引痕迹太大。反思本课,讲授以语言为主,没有对画图、列表和列式这三种方法在探究中建立起联系,导致学生没有对假设法理解透彻,面对学生的困惑我一味地就题讲题,缺少方法的总结和迁移运用,导致我说的多,学生思考少。通过信息技术介入分析引发思考:如何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又如何针对学生学习的“盲点”和“瓶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呢?课堂调整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导入环节,先出示“求鸡、兔的总头数与总脚数”的问题相当于“鸡兔同笼”的原型题,利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记录想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此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即“2x鸡的只数+4x兔的只数=总脚数”。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唤醒学生学习经验;表格和画图的出现,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打开了思路,为后续自主探究活动作好了铺垫。进而抛出第二个问题:有23只鸡,12只兔,一共有多少个头?多少只脚?通过将问题的条件和问题互换,改编成“古算题”,由正向思维过渡到逆向思维,拉近了古算题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原来鸡兔同笼问题是这样编成的”。再抛出例题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实践证明,画图法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推理、调换的过程,理解推算过程中每一步的含义。数形结合,是讲解抽象算理的一条捷径。我在提问、评价、总结中都注重从假设的角度去把各种方法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把看似不相同的方法,化归为一般方法,让学生不仅对解题方法清晰明了,更对假设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经过调整从s-t量表中发现,课程类型由原来的练习型转变成了混合型,师生的转化率也达到了38%。学生发言、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时间较多,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探究的主人。
二、翻转课堂有效介入,促探究能力形成
信息技术2.0微能力点与课堂实践的研究深入,B2能力点的微课成为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一种形式。我用Ev录屏软件,将课堂教学情境及探究问题与微课有效融合,在教学“小数除法”单元内容后,利用微课将小数知识串联,分别录制了“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相对1的大小变化时”、“小数的取近似值”几个内容,通过系统地将内容逐一发给学生,在梳理本单元知识时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小数除法的类型,寻求它在计算时的共性特点,得出规律性的计算技巧,挖掘其更深入的应用价值。另外,希沃白板在课堂上能帮助我创建互动探究的课堂研究,提升学生的融入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的互动直观高效。在《时、分、秒》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秒、分、时等时间观念,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我借助希沃白板,展示新年倒数计时的视频,你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如何知道的?同时,课件中展示了钟面,同学生一起观察秒针的特点。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两小格的时间是2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的时间是1分钟,学生在此环节通过微课演示、希沃白板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深入理解1秒和几秒的概念,发现秒与分的关系,明确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最后,借助微课为学生介绍秒表与秒的计时方法等。本课运用希沃白板和微课的强大功能,创建了问题情境,创设了探究的环境,给予了思考时间与空间,构建了互动探究式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灵动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渐在教学中深入应用,它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关注实现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化,贯穿课前自学、课上教学、课后作业等每一个过程,形成学习数据池。透过数据的可视化层面,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的教学规律、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学改进措施,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更灵动,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规划专项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助力小学灵动课堂培养探究能力研究”(课题编号:JYB1320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吴治新(1977年12月18日),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 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