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思维 另辟蹊径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1372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数学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根据解题的目标,思考转化问题的角度或转化问题的研究对象,把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简单的、具体的问题,从而寻找出新的解题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转化思想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里通过例题介绍几种转化的途径。
  一、“静止”向“运动”的转化
  对某些几何问题可对图形中的元素实施局部运动,把图形转化成容易观察或解决的形状。
  例1、如图1,已知两个半圆,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且AB∥CD,AB=4。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要求阴影部分面积,但两个半圆的半径未知,在图1中较难发现两个半径与AB的关系。此时若把图1中的小圆移动,使两个半圆的圆心重合,如图2,阴影部分面积未改变,但很容易发现,两个半圆的半径的平方差即是 AB的平方。
  
  
  解:设大圆、小圆的半径分别为R、r,
  则S阴影= πR2- πr2= π(R2-r2)
   = π()2= π·22=2π
  二、“一般”向“特殊”的转化
  当某些问题按常规方法证明难以奏效时,可以绕过常规,把一般性的问题转化为特殊情形来考虑,往往可以为一般性结论的解决获取有益的信息,指明前进的道路。
  例2、如图3,C、D是半圆O的三等分点,直径AB=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阴影部分并非一个规则图形,能否转化为一个可求面积的规则图形,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连结CO、DO、CD,由题意可得AB∥CD,
  ∴S△ACD=S△OCD ∴S阴影=S扇形COD,故S阴影= π。
  三、“数”向“形”的转化
  数形结合是解数学题的重要方法。若用代数法证明繁难时,不妨考虑数向形转化,即“借形解数”,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例3、已知a、b、c、d都是正有理数,
  求证 a2+d2、 b2+c2、 a2+b2+c2+d2+2(cd+ab)中任何两个数之差都小于第三个数。
  分析:此题初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只要把这三个数作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即可把数字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解决。
  解:作如图4所示的矩形ABCD,
  则AE= a2+d2,EF= b2+c2,AF= (a-b)2+(c+d)2= a2+b2+c2+d2+2(cd-ab),由△AEF中任意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边可知结论成立。
  
  
  
  练习:如图5,梯形ABCD中,∠B=90°,AD=18cm,BC=21cm,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D点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点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求:①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
  ②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
其他文献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夫子循循善诱人”。宋代朱熹更重视教学中的质疑问题:“教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为长进。”  一、目前课堂提问的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
期刊
教过语文的老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怕作文,为应付作文,或移花接木,改头换面;或闭门造车,无病呻吟;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那么如何消除这种消极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必须打破过去的陈旧模式,大胆创新,努力实践“知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民族传统教育理念,构建一种与新课标相协调的快乐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空间,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自
期刊
随着当前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故事性情境,加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期刊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对本课的所有知识点已经完全理解和掌握了,然而实际上遇到相关问题需要解决时,却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觉得,初中历史教学应认真考虑学生的意见,应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来谈一下
期刊
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本,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倡自主、自悟、自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上实施互动合作,才能激活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场”。  一、有效互动是激活数学课堂的“助力剂”。课堂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阵地,要想“互动教学”真正实现,就必须将“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起来。而要想真正见到实效,仅凭重视课堂中的各环节是不够的,它
期刊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特别说明了要讲背景、重知识发生的过程,对概念的引入注重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使学生自然、亲切地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内容和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用数学的意识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学习方式。教材编排的结构体系能够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每一节常常是从“思
期刊
初中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爱好广泛,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他们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这为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语文、创造性地开展诗歌写作提供了身心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四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捕风捉影、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7-9年级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
期刊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对话。  【背景】一位工作一年多的青年教师要上公开课,课前向我请教。  【对话】“徐老师,我后天要上一节观摩课,我已经备好课了,请您帮我修改一下教案好吗?”“好啊!……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怎么没写?”“等会儿我就补,您先帮我看看教学设计。”这些类似的对话,时常在我们身边重复着,它们所折射出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学目标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让一位老师谈谈教学设计,他可以一个环节
期刊
诗歌,以其高度的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古诗词,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明诗意——悟情感——赏技巧——重迁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起来省力,教师教起来也不费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诗意   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文词简约、意蕴丰富,既有字面义,也有蕴含义,这是诗歌难读懂的原因,所以明诗意是读诗的关键。要读懂诗意,一是抓
期刊
摘 要:科学教育的目标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既可以从知识体系上加以培养,也可以从情感教育方面加以熏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适时地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既营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氛围,又提供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平台,还可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案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当然,穿插科学家故事要讲究策略,本文提出了结合教材穿插、学生情绪低落时穿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