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得到疫苗保护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社会大众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有不少人对肺炎球菌性疾病危害认识不足。疫苗接种只是一分钟的过程,却能为孩子筑起健康屏障,这也是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
  11月8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公共卫生防疫专区辉瑞疫苗展台,一场题为“守护健康,对肺炎球菌说‘不’”的专家访谈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聆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原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在活动中发表了他对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重要性的看法。
  早在2008年,曾光教授和北京儿童医院原副院长、儿童呼吸和感染性疾病专家杨永弘教授就发起了“一分钟护一生”行动,呼吁每位医务工作者在与儿童家长交流期间,利用短短一分钟的时间,向家长们大致阐述肺炎球菌的危害与防治知识,敦促家长为孩子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
  正如曾光所言,这些年我们“谈癌色变”,但全球范围内肺炎才是疾病负担最重的一种疾病,重症肺炎的死亡率可以达到40%。世界各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中国的相关数据显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肺炎主要病因,其中肺炎球菌和流感病毒分别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中最重要的病原。
  每年11月12日是“世界肺炎日”。2009年,全球近百个机构和组织联盟发起了世界第一个肺炎日,旨在向全世界发出防治肺炎重要性的健康倡议,并唤起政府和公众对肺炎的关注。
  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最有效措施。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计划,其有效性、安全性得到广泛验证。
  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的大背景下,肺炎预防再次成为专家和公众共同关心的话题,而第三届进博会上的讨论,也引发了媒体的关注。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辉瑞展台,一场题为“守护健康,对肺炎球菌说‘不’”的专家访谈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聆听。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科普,很多年轻父母已经知道新生儿要及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避免肺炎球菌性疾病对孩子健康的伤害,这样的观念在大中城市的家长中间逐步普及。事实上,不仅是婴幼儿,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和存在免疫缺陷的人群,也非常有必要通过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来避免感染肺炎球菌。
  就这一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辉瑞在进博会上做出了回应。相关负责人介绍,辉瑞借第三届进博会的舞台,展示了创新产品——20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20vPnC)的最新研究数据,以及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扩大老年人群适应证方面的探索。

生命的两端都很脆弱


  虽然人类认识肺炎球菌已经近140年,但它至今仍困扰着人类健康。
  “重症肺炎”,绝对是儿内科医生最怕听到的疾病之一,因为医生们清楚知道,重症肺炎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在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里,重症肺炎是最常见的疾病。而引起重症肺炎的多种因素中,由肺炎球菌感染引发的大约占20%左右。
  大部分家长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6个月前几乎从未生病,但只要过了6个月,跑医院几乎不可避免。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出生后,携带着来自母体的免疫保护性抗体,对常见的疾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6个月以后,这些来自母体的免疫力逐渐消失,孩子就进入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阶段。
  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正是肺炎球菌主要攻击的对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70万-100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2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球菌性疾病;在亚太地区,每小时约有49名(每分钟约有1名)儿童死于肺炎球菌性肺炎。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不经意而过的一分钟,都有至少一名5岁以下儿童因肺炎球菌感染而离开父母。
第三屆进博会公共卫生防疫专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摄影/沈琳

  这样残酷的现实不断重复着……
  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银发族”的阵容越来越庞大。肺炎,同样是压垮老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其中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在发达国家,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年报告发病率约(8~34)/10万,65岁及以上人群的年发病率更高,约为(24~85)/10万;成年人中肺炎球菌菌血症的病死率最高可达36%,老年人更高,达40% 。
  尽管中国成年人肺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比较缺乏,但临床医生对这一点毫不怀疑:如果65岁以上老人患肺炎住院,必须谨慎对待,一旦转为重症肺炎,则预示着很大的生命风险。正因如此,医院老年科病房把预防老年人跌倒、预防肺炎发生作为头等大事。因为跌倒对于老人的危险不仅在于外伤,更重要的是一旦跌倒卧床,本身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就马上面临肺炎的威胁。
  而在上海市区的一家三甲医院,呼吸科“一床难求”的情况也已经持续多年,到了流感季,床位就更紧张了。住院的病人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占了多数,这种病大家通常称为“老慢支”,老慢支一旦合并细菌感染,或者合并发生心衰,病情很可能快速转变为重症肺炎,救治会变得非常棘手。
  肺炎球菌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一个喷嚏,就可以从一个人传播到一群人。
  肺炎球菌缘何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原因在于它可以定植在我们的鼻腔里,如果你的免疫系统健全,那么这种细菌并不会让人生病。
其他文献
上期封面  (2021年 第19期)  上期封面专题报道《如果没有胰岛素》,在同事和朋友中间引起讨论,和其他药物相比,大家对胰岛素似乎熟悉多了——谁身边还没有一个患糖尿病的家人或是朋友呢。  按照统计,中国每十个人里面就有超过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可是按照我自己的感受,十个人里面起码有两三个糖尿病患者,如果把体检中血糖高的人算进去就更多了。我家里有需要打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单位里有正吃着二甲双胍的同
2021年6月11日,芬兰赫尔辛基,2020欧洲杯临近,芬兰国家队历史首次站在欧洲杯的赛场上,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巨人雕像也被打扮成了球迷模样,为芬兰国家队助威。  2020欧洲杯,真是一届不一样的欧洲杯。  最大的不一样——迟到了一年,因为疫情,这届欧洲杯在2021年才开赛。当期待已久的球迷在这个夏天终于“品尝”到这道绿茵大餐时,又感受到全新的观赛方式——欧洲杯首次在十个国家一起开赛。究竟哪家是主
胡展奮  世有魔都,也有“墨都”,虽然两者差距可大了。前者都知道在哪,后者就知者不多了,所谓“天下至墨是徽墨,徽墨圣地在绩溪”。位于皖南,山水盈盈处的绩溪是公认的墨都,全国最出名的制墨中心。  大概从小用过墨——我这么说口气不对。其实只是写过“描红”临过帖而已,决不敢说习字习画——因此对徽墨还有几分敬畏,以至于一到绩溪,就去上庄寻访徽墨大师胡开文的遗迹——上庄古镇是胡开文的祖地,也是徽墨发迹之地。
潇湘奇观图。  “米家云山”是由宋代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共同创建的一种文人画全新图式。它具有浓重的江南气息和文人情调,经后代的传承演变和发展,成为了山水画中的经典。后人把米芾和米友仁父子称为“大米”和“小米”,又把他们创作的山水画样式称之为“米家山水”或“米氏云山”。  米芾与苏东坡、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他的艺术才情极高,不仅在书法上以八面出锋独绝古今,而且还痴迷于画画,经常有新的技
叶叔华院士为《新民周刊》的记者团队赠送自传,并在扉页上题词。  南丹路80号,上海天文大厦里,有一间看似普通又不普通的办公室。普通,在于它简洁有序的陈设;不普通,在于门口那块牌子上的两个字“院士”。推门而入,一位94岁的老者,正埋头在十几摞书后,伏案阅读科技文献。她不戴老花镜,阅读时泰然自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以至于推门的声音都未察觉。  这位老者,名叫叶叔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我国天
1938年,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在山西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通电号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再次积极推动国共合作。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
“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人们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句名言,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彩序章。在上海,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没有停息,这也给了成立8年的融创上海区域集团不断前行的动力。  2020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融创上海区域集团把八年来的百余个作品集结成册,在重新开张的上海广场发布《点亮城市生命力》作品实践白皮书
苗炜  为了给儿子启蒙,我在网上找到一本书叫《三到八岁儿童的数学经验》,结果到处都没货,只有复印本标价上百元出售。这本书的作者叫罗莎琳德·查尔斯沃思,是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的教授,培训过许多幼儿园老师和小学低年级老师,用我们的话说,她是一位“幼小衔接”的专家。  买不到这本书,我就买了一本《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教授伍鸿熙写的,伍鸿熙是研究微分几何的,他发现美国的中小学数学
在当下众多设计类比赛中,由《FA财富堂》艺术设计杂志主办三年的“FA 青年建筑师/ 室内设计师奖”让人感到一丝与众不同的“野性”。  从西北的窑洞到西南的大熊猫村,还有未来计划中的湖北武当山,大赛召集起祖国大陆及港澳台的年轻设计师,在人迹罕至的“空心村”宅基地上,量身定制建造起了一片独树一帜的建筑群,用设计的的力量、艺术的语言、文化的灵魂去振兴中国农村。这里展示其中的六个建筑。白立方  河北省张家
这是一张拼版图片: 上图为1986年,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受限于当时的条件,现场裸露在空气之中,没有被完全封闭保护起来(三星堆博物馆供图);下图为3月10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拍摄的4个大小不同的“考古舱”(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4月12日,一件完整的圆口方尊在三星堆3号坑出土。此坑不愧“聚宝盆”之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