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中学生都在读些什么,对于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不嫌麻烦,我们可以开列一个长长的书单:于丹的《论语》心得、刘墉的散文、汪国真的诗、郭敬明的小说、《读者》、《青年文摘》、《视野》等等。看似很丰富,却很难让人高兴起来。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虽然已经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去道德说教式的风格,但并没有向个性与深度发展,反而出人意料地陷入了实用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泥淖。稍稍浏览一下上述书籍、杂志,便可以发现,此类文字要么平面地宣扬功利的人生哲理,要么大肆地渲染蒸馏水式的人间情感,几乎触摸不到活生生的人性和沉甸甸的生活质感,有点类似于风靡英语世界的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心灵鸡汤)。而学生们对这类文章的热衷,带来的是写作活动的全面危机。
一、语言的装饰化
所谓语言的装饰化,主要是指语言超越情感表达的需求过度包装或者不恰当地修饰,导致作者情感独异性的遮蔽甚至丧失的现象。这是作文心灵鸡汤化的最显在标志,几乎成了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的一大恶习。
姑且举一例: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这样的深夜,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多彩。
该段文字节选自上海市考生的高考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其中“你”指文学。初读此文,我们大概都会对该考生的文学积累和文字表达投以赞许的目光。但我们很快又会发现,这样的文字很容易被复制,因为它缺少个性。全段虽然引用了不少诗句,使语言表面一下子古雅起来,但几乎看不到属于作者个人的语言,因而也很难读出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作者对“文学”的感受只不过是大家的公共意见而已。
同样借诗句表情达意,郁达夫的处理就大不一样: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江南的冬景》)
这里所引的每一句诗,本有特定的语境和心情指向,而郁达夫巧妙地将这一切轻轻虚化,非常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独有的欣悦与雅致。于是,诸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已不再是齐已的怀抱,而是郁达夫的心境了。也就是说,以情统文,语言就成为情感的血肉;以文统情,不仅无法把握,还会使语言成为情感畸形的装饰,犹如一件华丽的衣服穿在了不合适的人身上。
二、情感的矫饰化
西方心灵鸡汤式的文风是与消费主义的语境相伴相生的。消费主义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视作可供消费的商品,包括人的情感。当人需要某种情感的抚慰和激励时,市场就会制造相应的公共产品以供满足。此类情感产品由于是应市场需求制造出来的,缺乏写作者的个体性和体验性,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矫饰的痕迹。这股流毒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影响几乎是深入骨髓的。
2007年湖南省的高考作文题为《诗意地生活》,相当一部分考生对“诗意”的理解与表达千篇一律,极尽矫情。如:
①我爱诗意的生活。我用那沉黑的墨与俗雅的纸陶冶情操。
②我爱诗意的生活。我用悠悠笛声洗去耳边尘埃。手指在六洞巧妙的孔间来回跳跃,悦耳的声音飘荡在温柔的空气中。
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以文造情,用语言装饰情感,使情感变得精致而又绵软,成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主义心态下,这种被充分稀释化和奶油化的情感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平面生活,因为它能带来温柔的感动、细小的启示,而又不至于触动人的整个灵魂,使精神生活颠簸不安。
情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塑造时期的中学生长期浸染这种文风,带来的必然是健康文学趣味的绵软化、平面化乃至庸俗化。比如,已经习惯于风花雪月口味的学生就不能深切地欣赏这样的生活诗意: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与猪共饮”不仅不能被欣赏,恐怕还会产生粗俗不堪之类的感受。这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经被引向温室,失去了情感初长时的粗砺与率真。
三、结构的模式化
一种作品形式一旦被模仿,就会形成一股模式化的浪潮,最终颠覆被模仿作品的创新性。大凡读过心灵鸡汤式文章的人都会发觉,初读很能被吸引,多看便会发现作品标准化制作的痕迹。且看一段心灵鸡汤式散文的结构范本:
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你说,真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他问。禅师就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给他看:“这条横线叫爱情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然后,禅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将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的。禅师问:“你说这两根线在哪里啊?”那人终于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的是什么呢?——原来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便是典型的心灵鸡汤式散文的结构,由一个小故事牵出一个大道理,有点类似于寓言。
这类文章的结构清晰、简单,既适合写作者的模仿,又适合阅读者的快餐式消费,于是很快在学生中间广泛拷贝,以致出现了这样的写作“奇观”:不管怎样的话题,有了故事就硬抽几句不痛不痒的道理,有了道理就生编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然后前后一套,便敷衍成一篇文章。作为一项重要精神活动的写作沦落为一门简单、机械的技艺活,文字变成了积木,游离于情感与生命之外。
四、价值的奶油化
考察心灵鸡汤所宣扬的价值观,如成功主义、温情主义、情调主义等等,无不充斥着对生活的奶油化。它们讲成功,把人生理解为一项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活,千方百计地论证获取成功的诸种因素,如信心、恒心、细心、雄心、诚心等等,而将人生中的无奈、苦涩、辛酸、欣喜、苦恼、愤怒、遗憾、感慨统统虚化。它们讲温情,往往不惜以车祸、地震、早夭、白血病、先天愚笨等生活中的极端遭遇猎取读者的怜悯之心,然后涂上一层情感的奶油,给人制造浅薄的感动和廉价的幸福,完全不触及发自内心的爱恨情仇。它们最讲情调,但都是被充分过滤、消毒过的,显得腻味而又疲软。正如人们常常以无限自恋的姿态引述荷尔德林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却故意避开此话的前半句“人类充满劳绩”。心灵鸡汤的这种情调主义渗透到学生的写作活动中,便只会产出徒有装饰,没有厚度,没有深度,也没有痛感的文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心灵鸡汤式的文风正在造就一个浮泛、花哨的阅读时代。中学语文老师如果对此没有足够的警惕意识,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将会成为一门不触及心灵的技术活,而学生的心灵则会在鸡汤里被泡成全球统一的肯德基。但愿这只是本人的杞人忧天。
一、语言的装饰化
所谓语言的装饰化,主要是指语言超越情感表达的需求过度包装或者不恰当地修饰,导致作者情感独异性的遮蔽甚至丧失的现象。这是作文心灵鸡汤化的最显在标志,几乎成了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的一大恶习。
姑且举一例: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这样的深夜,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多彩。
该段文字节选自上海市考生的高考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其中“你”指文学。初读此文,我们大概都会对该考生的文学积累和文字表达投以赞许的目光。但我们很快又会发现,这样的文字很容易被复制,因为它缺少个性。全段虽然引用了不少诗句,使语言表面一下子古雅起来,但几乎看不到属于作者个人的语言,因而也很难读出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作者对“文学”的感受只不过是大家的公共意见而已。
同样借诗句表情达意,郁达夫的处理就大不一样: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江南的冬景》)
这里所引的每一句诗,本有特定的语境和心情指向,而郁达夫巧妙地将这一切轻轻虚化,非常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独有的欣悦与雅致。于是,诸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已不再是齐已的怀抱,而是郁达夫的心境了。也就是说,以情统文,语言就成为情感的血肉;以文统情,不仅无法把握,还会使语言成为情感畸形的装饰,犹如一件华丽的衣服穿在了不合适的人身上。
二、情感的矫饰化
西方心灵鸡汤式的文风是与消费主义的语境相伴相生的。消费主义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视作可供消费的商品,包括人的情感。当人需要某种情感的抚慰和激励时,市场就会制造相应的公共产品以供满足。此类情感产品由于是应市场需求制造出来的,缺乏写作者的个体性和体验性,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矫饰的痕迹。这股流毒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影响几乎是深入骨髓的。
2007年湖南省的高考作文题为《诗意地生活》,相当一部分考生对“诗意”的理解与表达千篇一律,极尽矫情。如:
①我爱诗意的生活。我用那沉黑的墨与俗雅的纸陶冶情操。
②我爱诗意的生活。我用悠悠笛声洗去耳边尘埃。手指在六洞巧妙的孔间来回跳跃,悦耳的声音飘荡在温柔的空气中。
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以文造情,用语言装饰情感,使情感变得精致而又绵软,成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主义心态下,这种被充分稀释化和奶油化的情感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平面生活,因为它能带来温柔的感动、细小的启示,而又不至于触动人的整个灵魂,使精神生活颠簸不安。
情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塑造时期的中学生长期浸染这种文风,带来的必然是健康文学趣味的绵软化、平面化乃至庸俗化。比如,已经习惯于风花雪月口味的学生就不能深切地欣赏这样的生活诗意: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与猪共饮”不仅不能被欣赏,恐怕还会产生粗俗不堪之类的感受。这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经被引向温室,失去了情感初长时的粗砺与率真。
三、结构的模式化
一种作品形式一旦被模仿,就会形成一股模式化的浪潮,最终颠覆被模仿作品的创新性。大凡读过心灵鸡汤式文章的人都会发觉,初读很能被吸引,多看便会发现作品标准化制作的痕迹。且看一段心灵鸡汤式散文的结构范本:
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你说,真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他问。禅师就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给他看:“这条横线叫爱情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然后,禅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将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的。禅师问:“你说这两根线在哪里啊?”那人终于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的是什么呢?——原来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便是典型的心灵鸡汤式散文的结构,由一个小故事牵出一个大道理,有点类似于寓言。
这类文章的结构清晰、简单,既适合写作者的模仿,又适合阅读者的快餐式消费,于是很快在学生中间广泛拷贝,以致出现了这样的写作“奇观”:不管怎样的话题,有了故事就硬抽几句不痛不痒的道理,有了道理就生编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然后前后一套,便敷衍成一篇文章。作为一项重要精神活动的写作沦落为一门简单、机械的技艺活,文字变成了积木,游离于情感与生命之外。
四、价值的奶油化
考察心灵鸡汤所宣扬的价值观,如成功主义、温情主义、情调主义等等,无不充斥着对生活的奶油化。它们讲成功,把人生理解为一项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活,千方百计地论证获取成功的诸种因素,如信心、恒心、细心、雄心、诚心等等,而将人生中的无奈、苦涩、辛酸、欣喜、苦恼、愤怒、遗憾、感慨统统虚化。它们讲温情,往往不惜以车祸、地震、早夭、白血病、先天愚笨等生活中的极端遭遇猎取读者的怜悯之心,然后涂上一层情感的奶油,给人制造浅薄的感动和廉价的幸福,完全不触及发自内心的爱恨情仇。它们最讲情调,但都是被充分过滤、消毒过的,显得腻味而又疲软。正如人们常常以无限自恋的姿态引述荷尔德林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却故意避开此话的前半句“人类充满劳绩”。心灵鸡汤的这种情调主义渗透到学生的写作活动中,便只会产出徒有装饰,没有厚度,没有深度,也没有痛感的文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心灵鸡汤式的文风正在造就一个浮泛、花哨的阅读时代。中学语文老师如果对此没有足够的警惕意识,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将会成为一门不触及心灵的技术活,而学生的心灵则会在鸡汤里被泡成全球统一的肯德基。但愿这只是本人的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