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花婆形象变异探究——以广西马山县局仲村内芒屯为例

来源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y43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婆传说由来已久且传播广泛,在不同地区形成内容与形式上的变异。通过回顾目前学界有关花婆由来的研究,以及对广西马山县局仲村内芒屯花婆信仰仪式的实地调查,发现内芒屯壮族将花婆的形象与职能作出横向与纵向扩展,体现出当地壮族人在生命意识、自我认知和性别观念等文化价值观上的转变。
其他文献
每当说起黄梅戏,大部分受众脑海中可能会很自然地浮现出《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旋律。这一黄梅戏经典唱段是于1956年上映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唱段。60多年过去了,它已经成为广大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而造就它的人,便是当今黄梅戏音乐大师时白林先生。  时白林师从于音乐大师贺绿汀,他和创作伙伴们推陈出新,对来自田间的黄梅小调进行全面变革,使之从民间小戏一跃变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大剧种。从那时起,时白林的
期刊
笔者曾在重庆市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3年,在团期间,曾跟随四川扬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再碧和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绍鹏学习四
期刊
据闻,王玥波不愿意听到他说的评书“独开蹊径”“自成一派”的赞誉。可是,他说的《聊斋志异》确实个性鲜明、与众不同,被北京电视台誉为“幽默评书”,深受书迷们喜爱。  王玥波的评书,说得很“活”。除了讲故事、塑造人物之外,还能不断变换角色。时而他是文学批评家,对作品的内容品评指摘,议论原作的成败得失,分析《聊斋志异》书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介绍作者蒲松龄的身世、交游、生活状况、艺术经历以及创作背景
期刊
百色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广西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壮剧《百色起义》就是要用民族戏曲的艺术形式把这段波澜壮阔的史实呈现出来,表现共产党人救国救民、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和情操,表达壮家儿女在共产党人的指引下为民众谋幸福奋勇献身之精神。  中国戏曲非常讲究一人一事的叙事结构,即确立一个核心人物、一个核心事件,事件围绕着主人公展开,以便保持故事情节在叙述中有序发展,呈现故事叙述前后的逻辑关
《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来”被解释为“就要到来的”“现在以后的时间”“将来的光景”。这样的释义,只关注了时间的自由延展,忽略了人类为了“将来的光景”而在过去与当下付出的行动,消解了人类对“现在以后的时间”倾注的期盼、担忧、焦虑等复杂情感。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未来”不过是一个无需等待、无需准备、无需努力的抽象化概念,无论你是竭尽全力,还是无所事事,它都会按时赴会,按时转换为当下,按时变身为
我喜欢在每天的夜晚挑灯批阅学生的作文。其原因,一是白天忙于课堂教学和班级事务,手忙脚乱,无“闲情逸致”沉浸在学生作文的品读中;二是在夜深人静的夜晚,独享一份宁静,心旷神怡,徜徉在学生创设的意境中,能品味出某些隐藏在文字中或心灵深处的真挚情感。  夜深人静,一个人静静地翻阅着一篇篇作文,“偷偷”地用孩子的视角审视学生的习作,玩味學生习作的本色和真实体验。感受着一种被童真和挚爱所渲染的幸福,还有那一颗
“老师,您下午在学校吗?我想拿回《招生专业目录》。”“有的,我在学校。”高考放榜已过去几天了,小林主动和我通了个电话,我答应在办公室等她。这是她的第二次高考,我知道她还是没考好。见面后,我问她:“你有什么打算?”“还能有什么打算?”她显得有点无奈,话也不多。“你就好好挑个大专,认真去读。”“嗯,我先读大专,看以后能不能再专升本。”“是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我鼓励她。  我想起了我的高考。当年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