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三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chao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透视]
  
  记叙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写人记事的写实作品,及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阅读这类作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同学们要能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能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能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理解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能根据句式、修辞等赏析精彩的句子:能对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能感受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并能分析、概括其性格特征;能根据文章的情节或人物性格的发展作出合理的推测和想像;能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写法和语言特色:能准确地表达自己从作品中获得的感受和启示,等等。
  从历年各地中考试题看,其考查方式一般为“填空、简答、辨析”等传统题型,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呈现出“多角度、有创意”的特点,主要有:想像补写题(通过想像。或再现情景,或推断故事发展,或揣摩人物语言)、理解评析题(不仅要求通过阅读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体验感悟题(考查“个性”的阅读体验)、自主赏析题、比较阅读题(用链接的方式,从某一角度切入,设置一两个比较点,以考查对选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能力)。
  
  [备考指要]
  
  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抓住哪些关键点呢?
  1 抓住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要素是记叙文的基本内容。阅读时既要注意它们出现的位置,又要明确它们的发展、照应与变化,还要认清重点要素,把握运用规律,从而理清行文脉络,通晓其间的联系和作用。
  2 掌握叙述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是记叙文三大基本叙述方法。阅读时要依据它们的规律、特点和标志,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而对它们作出正确的判断、理解和分析。
  3 熟悉描写的手法。记叙文中描写的种类很多,它们既可相对独立,还可交织运用。阅读时要充分了解描写的特点以及作用。
  4 关注剪裁的详略。阅读时要注意详略安排及其间的联系,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意义,体会它对表现主题或人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5 理清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记叙文中组织和串联材料的纽带。阅读时要明确线索的特点,理清线索的种类,分析线索的作用,了解线索与顺序及结构的关系,进而把握全文。
  6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是记叙性作品的核心,他们在文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有群体与个体之别。阅读时要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进而把握人物的本质和作品的主题。
  7 紧扣社会环境。记叙文往往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或人物生存的环境进行描写。阅读时要紧扣作品中的社会环境,善于体会作者的匠心,捕捉环境提供的信息,进而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意义。
  同学们在考试时不要急于答题,务必先将文本认真地通读一遍。在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层次结构、文章线索及主题思想等都有一个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文后的题目,并运用抓关键词语(“划线处”“某某段”“结合语境”“联系实际”)、辨提问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方法,明确题意及指向。然后重点阅读相关的语段或语句,并通过筛选提炼、分析归纳、判断推测、揣摩品味等手段得出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对得出的答案要力求用合乎题目要求的语言加以表达。或简洁明了,或生动形象,或情真意切。特别是对那些答案有字数规定的题目,作答时务必要留心,千万不要突破规定的范围。
  
  
  
  [典例精析]
  
  例1 (2009江苏常州)阅读《锄柄上的眼睛》一文,回答问题。
  锄柄上的眼睛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妁,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量闲置,一要下田,父母就让我们扛着锄,尾随他们下地去了。先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他们的身高超过了锄柄,这把小锄头自然就交到我的手上。生活在乡下的我,根本不用父母教育,也知道劳动是自己的本分,于是没有锄柄高的我就开始用它同坚硬的泥土抗争了。
  ②起初手心没有锄柄硬,手上起了很多泡,泡破了,流出的水由清到浊,后来夹杂着血丝。最后那些起泡的地方,皮全部蹭破了,只剩下一些微凹的小坑,血肉模糊。原先只是火辣辣的疼,到后来犹如针扎了一般,锥心的痛,但我不敢喊出声。父母也见惯不惊,看着我被血丝染红的双掌,说了声,这孩子还嫩了些。
  ③几天后,手上的伤口结痂了,从黑红到黝黑,那是炭和铁一般的颜色。后来长茧子的地方皮又蹭破了,再结痂,反复多次,那些茧子就比木头坚硬了,锄柄就很难伤害到它们了。祖母曾经很形象地说,别看这是死木头,不喝你几滴血。你就别想拿起它。
  ④我很认真地看乎上的锄柄。锄柄吃饱了汗水,颜色渐渐变黑,越来越像我们被太阳曝晒和臭汗浸泡的肤色。锄柄上的木纹跟手纹很相似,只是线条更粗犷些。我还发现这些木纹逶迤向同一个方向,那是接近锄柄中间的位置。木纹渐渐变得密集,并拧在一起。在木纹凝结的地方,有颜色特别深的木节,不规则的圆状。
  ⑤祖母说,这木节是树受的伤。结的疤。我眼前仿佛看见旷野里的一棵小树,________。后来我曾向父亲求证过,父亲说,农人喜欢选有木节的木棍作锄柄,它们更硬,更不容易折断。
  ⑥受伤是树干的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
  ⑦有多少把锄头长了这样的眼睛,我无法全部知道。但我知道用过锄头的手掌,上面也会布满一些更小的眼睛,它们的通用名字是茧子。要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手上、脚上、肩上等地方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别看这些眼睛显得眼神呆滞,只有它们,才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
  ⑧乡村是落后的,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压垮我幼小的身躯,却磨炼了我的性格。我不会去歌颂这些原始的劳作,但以往的乡村总让我想起锄柄上的木节,正是它使木头更坚韧,显示铁一般的品格。
  ⑨这锄柄上的眼睛,不会在老去的岁月里变得昏花,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1 选出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采用顺叙方式记述了“我”作为一个农人的成长经历和真切感悟,
  B 文中虽没有具体描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家生活景象,但字里行间仍体现了“我”对农家生活的反感和否定。
  C 第③小节,祖母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告诉“我”成长就要历经磨炼,这个道理也可以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表达。
  D 文章表面写人,实际写树,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托物寓意突出受伤对树成长的重要性。
  2 第②小节划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心理?
  3 联系上下文,为第⑤小节空白处补上恰当的句子。(40字左右)
  4 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5 某班开展了以“我说成长的‘眼睛’”主题的班会活动,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奉文内容就此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材料一:据报载,问题青少年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少青少年因家境的贫穷、学业的负担、青春的困惑、灾难的打击、师长的不理解等,或抑郁寡欢,或自暴自弃,或混迹于三教九流,甚至暴力犯罪。
  材料二:土家姑娘谭之平,16岁时母亲病亡,父亲重病,房屋坍塌,妹妹年幼。她收起医学中专录取通知书,担起“当家人”:19岁打工,经营小超市:22岁读医学中专:24岁读医学大专:25岁当“学生餐厅老板”并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2008年,她获得了“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
  解析:这是一篇写实性的记叙文。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记述了“我”作为一个农民后代的成长经历和真切感悟。第1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作答时先要认真通读全文,对文章的结构方式、主要内容、情感主题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根据单选题的特点,采用“排除法”对选择支进行甄别。
  第2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作答时一要将题目所给的划线句放在它所处的语境中去加以品味揣摩;二要善于从句子中抓关键词语,如“见惯不惊”“嫩”等,并联系上下文揣摩这些词语的含义。
  第3题,以补写的方式考查根据文章情景进行合理联想和想像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三点:一要弄清前因后果,即了解补写对象的特征、补写内容的目的和寓意等;二要力求语言协调和谐,即不仅要做到意思连贯,还要做到语调、语气保持一致;三要确保不超出题目规定的答案字数。
  第4题,主要考查理解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题目采用了表格填空的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其中第(1)题是根据含义找出原句;第(2)(3)题要求揣摩句子的含义。作答时先要从文中找出这三处文字,并弄清这些“眼睛”的实际所指。然后再根据这些“眼睛”分别所处的语境,进一步明确它们的喻义。
  第5题,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考查对作品的阅读感受和启示能力。题目除了紧扣文本中的“眼睛”,还从正反两方面提供了两则类似的材料,增加了题目的难度。不过,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都是开放性的,一般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前提是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符合题意且不脱离文章的主旨,并能结合文章主题与所给材料作简要分析阐述。
  例2 (2009江苏扬州)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那一扇门
  ①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被一次次放出来。某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了。
  ②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a)
  ③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少年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面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他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吸两口清新空气,看两眼空中的飞鸟——他还是少年。人们一见着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他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④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脚尖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到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眼睛和耳朵。“您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⑤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眼泪。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b)
  ⑥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伸手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反身跑出屋子。
  ⑦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凉亭外,阳光灿烂……(c)
  ⑧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仍然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⑨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说,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
  1 文中划波浪线的a、b、c三句写阳光变化,其实是在暗示少年心理变化,请你选用4个字的词语分别概述少年当时的心理状态。
  2 从内容上看,“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题目中的“门”,可以理解成哪些门?联系全文,分别简要说明。
  4 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解析:这是一篇小小说,它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第1题,主要考查对关键语句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力。题目中所列出的三处写阳光的句子,其实是小说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作答这类题目一要结合语境加以理解,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景物描写所暗示的人物心理:二要将三处文字作比较分析,只有将三处文字联系起来作比较阅读才能看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三要根据要求选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本题中要把握“4个字的词语”这一要求。
  第2题,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句话所用的语言形式入手,分析其欲表达的实际意思。这是一个比喻句,它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心理。然后,将它放到整个故事的背景和情节中去理解它的作用。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位用智慧保护“少年”自尊、重塑“少年”自信的“老人”形象,由此可见,这是作者精心设
其他文献
在我国,建筑市场的兴起只是近十几年来的产物。它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逐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必然结果。建筑市场的蓬勃兴起,将极大地推动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