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无绝对的评价标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几点体会。
一、 有效设计问题,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并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直至解决问题。因此,科学设计问题,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带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思考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在生物教学中,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设计问题,必须把握好五个度:一是“难度”。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但绝不能简单地按照课本的顺序,一步步地罗列问题,否则,学生就只会按照问题的顺序去背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跨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和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前一问的基础上去解决后一个问题;要掌握教材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三是“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避免一个问题就把学生难住。四是“密度”。设计的问题疏密要恰当,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既要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五是“深度”。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也要避免难度太大、太深,若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结果不仅会使学生对学习望而却步,还会扼杀学生的思维。
二、优化课堂结构,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优化课堂结构是指课堂各个环节的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最佳状态,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较好的实现。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维,通过思维过程的发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因此课堂结构必须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质疑”的特征,既不能教师一点不讲,一问到底,满堂讨论,也不能简单地师生一问一答或者学生齐答。而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充分讨论、思考、质疑,形成结论。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做好简要的提示和引导。第二,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充分准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权,让讨论、探究、争论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第三,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避免课堂乱而无章。第四,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讨论的余地,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后,要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充分体现鼓励、赏识的原则。
三、将思维延伸到实际生产与生活,巩固与扩大教学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养成习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项教育功能均以此为取向。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思维的延伸。问题教学法要通过“问题”来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让思维有延伸的空间。放眼于课堂以外的广阔自然界,让学生把思维延伸到课外的实际生产与生活当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质疑、练习,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在探究中质疑、感悟,形成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从提高农作物产量、无土培养、蔬菜水果的保鲜、粮食作物的贮藏、中耕松土等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复习的课题。如以农作物产量问题为例,通过设疑让学生讨论“提高温室作物产量的可能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有关内容并提出各种可行措施,学生只有在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后才能提出可能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设计可行性实验进一步探究论证,深入理解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外界因素,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出提高温室作物产量的可行性措施(如白天适当升温,夜晚适当降温,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能促使学生把所学的课本知识综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将思考的问题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 有效设计问题,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并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直至解决问题。因此,科学设计问题,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带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思考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在生物教学中,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设计问题,必须把握好五个度:一是“难度”。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但绝不能简单地按照课本的顺序,一步步地罗列问题,否则,学生就只会按照问题的顺序去背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跨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和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前一问的基础上去解决后一个问题;要掌握教材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三是“梯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避免一个问题就把学生难住。四是“密度”。设计的问题疏密要恰当,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既要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五是“深度”。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也要避免难度太大、太深,若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结果不仅会使学生对学习望而却步,还会扼杀学生的思维。
二、优化课堂结构,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优化课堂结构是指课堂各个环节的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最佳状态,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较好的实现。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维,通过思维过程的发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因此课堂结构必须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质疑”的特征,既不能教师一点不讲,一问到底,满堂讨论,也不能简单地师生一问一答或者学生齐答。而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充分讨论、思考、质疑,形成结论。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充分研究教材和学情,做好简要的提示和引导。第二,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充分准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权,让讨论、探究、争论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第三,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避免课堂乱而无章。第四,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讨论的余地,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后,要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充分体现鼓励、赏识的原则。
三、将思维延伸到实际生产与生活,巩固与扩大教学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养成习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项教育功能均以此为取向。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思维的延伸。问题教学法要通过“问题”来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让思维有延伸的空间。放眼于课堂以外的广阔自然界,让学生把思维延伸到课外的实际生产与生活当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质疑、练习,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在探究中质疑、感悟,形成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从提高农作物产量、无土培养、蔬菜水果的保鲜、粮食作物的贮藏、中耕松土等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复习的课题。如以农作物产量问题为例,通过设疑让学生讨论“提高温室作物产量的可能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有关内容并提出各种可行措施,学生只有在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后才能提出可能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设计可行性实验进一步探究论证,深入理解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外界因素,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出提高温室作物产量的可行性措施(如白天适当升温,夜晚适当降温,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能促使学生把所学的课本知识综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将思考的问题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