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人因工程视角

来源 :技术与创新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y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位人因工程同行,特别是西安科技大学田水承教授的大力推动下,我们非常高兴地得知《技术与创新管理》杂志将开辟人因工效学与创新专栏,为国内从事人因与工效学研究、应用的学者、专家和业界从事技术创新与管理的专业人士提供交流平台。人因与工效学(有时也简称为人因工程或者工效学)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密切相关,相信这一专栏将为在广大读者中推广人因工程理念、方法、案例,在高等教育领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在业界推动基于需求精准识别的创新研发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解剖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应用领域广阔。人因工程关注人以及人与产品、系统、流程等的交互,它追求两类目标:(1)系统的效率或效能;(2)人们某些期望的价值(如安全,舒适,易用,喜欢等)。为此,人因工程常常需要研究人的相关的能力、限制、特性、行为、动机等信息,进而指导产品、系统、流程或者环境的设计。由此可以看出,人因工程的落脚点在于设计和应用。
  产品的创新往往来源于对人们特定需求的发现,而技术的创新也往往聚焦于实现需求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尽管发现需求有时具有偶然性,但一般认为人因工程训练能显著提高创新者发现需求的观察力和领悟力以及精准定义需求的能力。用户对于任何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需求不外乎生理需求(如桌椅、工作空间的舒适性、台阶高低、按键的力道等)、心理需求(如标识的易读性,信息产品的易用性,服务流程的简明性和便捷性等)以及组织社会需求(如小组员工分工的科学性,投入与激励的合理性、有效性等)。尽管有经验的研发者或设计者往往能有效地发现这其中的许多显性的需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隐性需求,
  基于经验往往是不够的,而人因工程的理念、理论、方法、数据、案例等方面的训练往往可以促进隐性需求的识别和精准定义。在产品创新中,一些隐性需求的识别和满足往往可以显著地提升产品或者系统的质量,有效地提高其吸引力,一些高质量的产品往往在一些细节的设计上关注到了用户的隐性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因为工业化起步较晚,过去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是数量驱动型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遍布世界市场,但反映“中国创造”的高质量产品还有相当的距离。而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进而建立众多“中国品牌”的过程中,业界需要关注了解人因工程,指导深入挖掘用户的需求,特别是隐性需求。
  然而,人因工程属于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学科设置或者本科教育专业中并没有对应的位置,因此目前我国从事这方面教学或者研究的专业人员往往是来自其他相关专业的,如心理学中从事工程心理学教育研究的,工业工程中从事系统中人的因素教育研究的,设计专业中关注人的特点和需求的,公共卫生领域中从事职业卫生和作业安全的等。这种情况固然不利于按专业成建制地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甚至也不利于让业界了解这一领域,但交叉学科的特点也使得多学科领域的教育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开展交流并丰富这一偏应用的学科,因此交流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方面,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作为教育部主管的教育类一级学会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不断为国内外学者、专家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学会在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拥有会员近千人,下设八个二级分会和多个专业工作组,学会的会刊《人类工效学》为双月刊,为广大人因工程学者、专家提供宽领域的交流。现在《技术与创新管理》开辟人因工效学与创新专栏,结合期刊自身的优势和定位,无疑会为关注创新、关注人因工程的教育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独特的交流平台,我们相信这一平台将会为从事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创新组织与流程管理的读者不断提供高水平的理念方法、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案例。
  最后,感谢《技术与创新管理》期刊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这一专栏工作的专家们,欢迎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会员和其他从事人因工程与创新研究与实践的读者关注这一栏目,希望人因工效学与创新专栏吸引更多人参与,提升业界整体认知,促进产学研交流与结合,祝愿本栏目在同行们的努力和支持下不断取得新成绩!
其他文献
摘 要:构建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综合评价体系,是合理评价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定量评价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完成度,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以鞍山为例,选取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文明4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创新驱动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用来监测鞍山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进程,衡量转型升级的发展成果,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评价提供了一
期刊
摘 要:由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空气污染间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促进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了1995—2015年上海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空气污染的相关数据,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上海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空气污染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和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上海市经济增长确实加剧了空气污染且具有滞后作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短期内
期刊
摘 要:运用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法对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共享单车行业存在一定的资金壁垒,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动态调整。共享单车行业特殊,规模竞争策略和差异化竞争策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共享单车行业的重资金模式,使其市场绩效良好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风险。文章以是否新建平台和是否新入共享单车行业2个维度将企业参与共享单车行业分为“旧业务,旧平台”、“新业务,旧平台”、“旧业务,
期刊
摘 要:我国在转型经济、研发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仅要注重创新资源的投入,更要注重提高创新资源的效率。文中收集“一带一路”17省市2009—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网络DEA方法,对创新过程中研发与商业化效率进行测度、求出各阶段的冗余松弛及规模收益。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各省市分布不均衡,并且研发效率整体较低、商业化效率整体较高。研发阶段:内蒙古、黑龙江等8省市效率最优,
期刊
摘 要:面对人工智能下的信息爆炸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TMT决策不再是团队内部的“封闭式决策”而是内外互动的“共享决策”。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将TMT认知共享划分为认知能力共享和认知需要共享2个维度,引入TMT研究并提出理论假设和研究框架。通过对有效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TMT互动、TMT认知共享对战略决策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MT内外部互动对决策质量和满意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认知能
期刊
摘 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溢出对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至关重要,而吸收能力在二者关系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构建相应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高新技术园区内45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利用逐级回归的方法,对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和企业创新绩效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以下结论: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均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地正向作用;吸收能力不仅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直接的正向作用,也可
期刊
摘 要:从专利视角探究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创新能力。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检验陕西省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科研机构数量对专利申请的影响。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R&D经费内部支出和科研机构数量均对专利申请具有正向影响。脉冲图像显示,科研机构数量在短期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D经费内部支出的长期促进结果更为持久。方差分解结果显示,经费投入的解释
期刊
摘 要:以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讨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针对不同成长速度下,高技术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对以往研究做出补充。研究发现: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呈现倒U型关系;在高技术企业中,企业研发投入对于高成长速度的企业促进作用更强,且对于企业成长速度十分缓慢或衰退的企业,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并不能有效促进企业成长;对于高技术企业,企业年龄在企业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关系中起到负向调节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学者越来越关注心理契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并探索了心理契约对组织管理的实际影响。以2016年SSCI收录的120种商业期刊为依据,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回顾了2007—2016年心理契约在组织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梳理了心理契约的含义、特征、过程以及测量方法,详细阐述了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应,构建了基于组织管理应用的心理契约作用机理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研
期刊
摘 要: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研究制约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对于建成自主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基于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测算了各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并从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角度,主要考察了自主创新、协同研发与外国技术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处于较低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协同研发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