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原雷龙的故事
距今1.5亿年前的北美洲西部,开阔的平原上所有的东西都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之下。几棵小松树下,一只孤零零的小雷龙正在觅食。正当小雷龙忙着吃东西时,它看到两只异特龙一前一后向这边走来。异特龙是这片平原上的顶级掠食者,它们的体长可达9米,体重约2吨,能够轻易地杀死小雷龙。
看到不断靠近的异特龙,小雷龙吓得一动不动,借着身上的保护色,它很好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尽管暂时安全,但是当异特龙靠得足够近时,它们还是会辨认出小雷龙。就在生死之际,不远处突然传来了阵阵隆隆声,很快一群巨大的恐龙出现在平原上。这群恐龙长有小脑袋、长脖子、强壮的身体和四肢,还有身后的长尾巴,它们是一群成年雷龙!雷龙群的出现吸引了异特龙的注意力,它们改变方向朝大群恐龙走去,小雷龙暂时安全了。
雷龙群中领头的几只大家伙看到异特龙的靠近变得紧张起来,它们伸直脖子发出响亮的吼叫以警告群体中其他成员有危险。很快其他雷龙也开始叫起来,其中老年和幼年个体躲到了强壮个体的后面,它们加快了脚步想要赶快离开这里。几只强壮的雷龙挡在异特龙面前,它们甩动着身后细长的尾巴,尾巴末梢甩得像鞭子一样在空气中啪啪作响。
异特龙非常清楚雷龙尾巴的厉害,被抽到的话肯定会皮开肉绽,它们站在安全距离之外观察着移动的恐龙群,想要找到下手的好机会。雷龙们用尾巴编织成了一道无法被攻破的“鞭墙”,异特龙根本绕不过去。就这样僵持了一会儿,异特龙明白它们是不可能威胁到雷龙的,于是两只异特龙转身离开了。
看到异特龙与雷龙群之间的对峙,小雷龙明白,想要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活下来就必须得到群体的保护。它从藏身处跑了出来,一边叫着一边追赶着雷龙群。领头的雷龙听到了小雷龙的叫声,它停了下来转头看着从后面追上来的小家伙,其他的雷龙也纷纷转过头。当小雷龙靠近群体后,领头的雷龙走过来低头看了看小雷龙,然后用粗壮的脖子蹭了蹭这个小家伙,这表示它被群体接纳了。
当雷龙群再次前进时,小雷龙已在群体之中了,它会慢慢融入大家并成为重要成员。有了群体的保护,小雷龙才有机会长大并且看遍这个神奇的世界。
雷龙
雷龙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至1.45亿年前晚侏罗纪的北美洲西部,它的化石发现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俄克拉荷马州、犹他州、怀俄明州,地层位于莫里森组的第二至第六地层带,地质年代为上侏罗统的启莫里奇阶。雷龙曾经与许多著名的恐龙生活在一起,包括肉食性的蛮龙、异特龙、角鼻龙、嗜鸟龙,还有植食性的腕龙、梁龙、圆顶龙、剑龙、橡树龙,等等。
戏剧性的生平
雷龙的故事要从19世纪70年代讲起,当时的美国刚刚结束了残酷的内战,百废待兴。古生物学开始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其中就包括奥塞内尔·马什(Othniel Marsh)和爱德华·柯普(Edward Cope)。柯普因为马什当众指出他指导装架的蛇颈龙把头骨装倒了而与对方结怨,之后两人之间上演了一场以发现更多的古生物来进行较量的“化石大战”。
马什和柯普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组建了听命于自己的化石挖掘团队,很快他们在美国西部发现了大量的化石。1879年,马什的挖掘团队在怀俄明州的科莫崖发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喜出望外的马什将这种恐龙命名为雷龙,属名来自希腊语中的“βροντη”和“σα?ρο?”,意思是“雷声蜥蜴”,因为马什相信这种巨大的恐龙在行走时能够发出如同雷声般的巨大响声!雷龙的种名为秀丽雷龙(B. excelsus),原意是“数量超过”,因为其荐椎骨数量比其他恐龙要多。
命名雷龙之后,马什在各大报刊中绘声绘色的描述,让雷龙成了人们心中的大明星:“我们惊奇地发现了这种巨大的恐龙,它身体笨重、四肢发达,有长长的脖子和尾巴。这种恐龙重达30~35吨,而体长为21~27米,它的脖子比身体长,竟达6米!它的尾巴大约长达9米。它可以用脚后跟支撑而站立起来……它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并成群结队而行……”
之后马什在组装骨架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虽然发现了很多化石,但是缺了最重要的头部,于是马什给雷龙装上了圆顶龙的头部。1899年,顶着圆顶龙头部的雷龙骨架在耶鲁大学的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出。就在同一年,马什去世。
为雷龙正名
1903年,古生物学家埃尔默·里格斯(Elmer S. Riggs)在研究了博物馆中的化石后指出雷龙和同样由马什命名的迷惑龙非常接近,应该是同一种动物。既然是同一种动物,那只能保留一个名字,按照国家动物命名委员会的规定,最早命名的迷惑龙具有命名权。尽管雷龙就这么“消失”了,但是由于它的命名好听又好记,人们在被问起时还是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雷龙!”
虽然已经被并入迷惑龙,但是陈列于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那具化石还顶着其它恐龙的头部呢。经过几十年的发现和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古生物学家才确定它的头部应该像迷惑龙那样较为扁宽,牙齿呈细长的棒状。就在找回自己头部的同时,一些古生物学家坚持认为雷龙是独立的物种,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接受他们的观点。
时间到了2010年,来自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的伊曼纽尔·特绍普(Emanuel Tschopp)、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Octavio Mateus)和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罗杰·班森(Roger B.J. Benson)组成了一个研究团队,团队计划通过测量15年来发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对整个蜥脚亚目恐龙进行系统发育学方面的研究分析。要想研究分布在各大博物馆库房中的化石可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研究团队用了足足5年的时间跑遍了欧洲和北美洲的博物馆,他们一共测量分析了81具化石。经过大量的数据整理分析之后,研究团队排列出了关于蜥脚亚目恐龙的477个生理学特征,这些特征上的差异足以证明雷龙和迷惑龙是两种不同的恐龙。
2015年4月7日,特绍普等人在最新的学术刊物《Peer J》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梁龙科的系统发育分析与分类学修正(恐龙,蜥脚类)》的论文,这篇长达298页论文的核心便是雷龙重新变成了有效属,也就是说雷龙“复活”啦!雷龙属下现在有三个种,分别是:秀丽雷龙、小雷龙及胸饰雷龙。
从雷龙被马什命名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30多年,这恰恰是一只老年雷龙的寿命。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130年中,古生物学及自然科学一直在迅猛发展之中,雷龙在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终于又回来啦。
像雷龙一样有故事的恐龙还有很多,在电影《侏罗纪世界》中,有些恐龙也和雷龙一样“复活”了!想了解它们是如何“复活”的,请继续往后翻,进入《重返侏罗纪》的世界里。
超级大块头
雷龙是典型的巨型恐龙,成年个体体长22米、高4.5米,重达15吨。它头部较小,外形扁平,眼睛长在后部隆起的头顶。它嘴中长有上下两排细长呈棒状的小牙齿,由于牙齿比较脆弱,它的主要食物是细嫩的植物叶子。与常见的具有细长脖子的蜥脚类恐龙不同,雷龙的脖子不仅长而且特别宽,由15块颈椎骨连接而成,宽大的颈椎增加了脖子的重量。在它的身体两侧长有四条如同柱子般结实有力的腿,雷龙正是靠着这四条腿行动。它身后长有一条超长的尾巴,其长度几乎占了体长的一半,这条尾巴由82块尾椎骨组成,尾巴又细又长而且特别灵活。研究人员曾经利用计算机模拟过雷龙尾巴的运动,他们发现当这条长尾巴在空气中运动时,能够产生高达200分贝的声音!尾巴是雷龙的重要防御武器。
距今1.5亿年前的北美洲西部,开阔的平原上所有的东西都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之下。几棵小松树下,一只孤零零的小雷龙正在觅食。正当小雷龙忙着吃东西时,它看到两只异特龙一前一后向这边走来。异特龙是这片平原上的顶级掠食者,它们的体长可达9米,体重约2吨,能够轻易地杀死小雷龙。
看到不断靠近的异特龙,小雷龙吓得一动不动,借着身上的保护色,它很好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尽管暂时安全,但是当异特龙靠得足够近时,它们还是会辨认出小雷龙。就在生死之际,不远处突然传来了阵阵隆隆声,很快一群巨大的恐龙出现在平原上。这群恐龙长有小脑袋、长脖子、强壮的身体和四肢,还有身后的长尾巴,它们是一群成年雷龙!雷龙群的出现吸引了异特龙的注意力,它们改变方向朝大群恐龙走去,小雷龙暂时安全了。
雷龙群中领头的几只大家伙看到异特龙的靠近变得紧张起来,它们伸直脖子发出响亮的吼叫以警告群体中其他成员有危险。很快其他雷龙也开始叫起来,其中老年和幼年个体躲到了强壮个体的后面,它们加快了脚步想要赶快离开这里。几只强壮的雷龙挡在异特龙面前,它们甩动着身后细长的尾巴,尾巴末梢甩得像鞭子一样在空气中啪啪作响。
异特龙非常清楚雷龙尾巴的厉害,被抽到的话肯定会皮开肉绽,它们站在安全距离之外观察着移动的恐龙群,想要找到下手的好机会。雷龙们用尾巴编织成了一道无法被攻破的“鞭墙”,异特龙根本绕不过去。就这样僵持了一会儿,异特龙明白它们是不可能威胁到雷龙的,于是两只异特龙转身离开了。
看到异特龙与雷龙群之间的对峙,小雷龙明白,想要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活下来就必须得到群体的保护。它从藏身处跑了出来,一边叫着一边追赶着雷龙群。领头的雷龙听到了小雷龙的叫声,它停了下来转头看着从后面追上来的小家伙,其他的雷龙也纷纷转过头。当小雷龙靠近群体后,领头的雷龙走过来低头看了看小雷龙,然后用粗壮的脖子蹭了蹭这个小家伙,这表示它被群体接纳了。
当雷龙群再次前进时,小雷龙已在群体之中了,它会慢慢融入大家并成为重要成员。有了群体的保护,小雷龙才有机会长大并且看遍这个神奇的世界。
雷龙
雷龙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至1.45亿年前晚侏罗纪的北美洲西部,它的化石发现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俄克拉荷马州、犹他州、怀俄明州,地层位于莫里森组的第二至第六地层带,地质年代为上侏罗统的启莫里奇阶。雷龙曾经与许多著名的恐龙生活在一起,包括肉食性的蛮龙、异特龙、角鼻龙、嗜鸟龙,还有植食性的腕龙、梁龙、圆顶龙、剑龙、橡树龙,等等。
戏剧性的生平
雷龙的故事要从19世纪70年代讲起,当时的美国刚刚结束了残酷的内战,百废待兴。古生物学开始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其中就包括奥塞内尔·马什(Othniel Marsh)和爱德华·柯普(Edward Cope)。柯普因为马什当众指出他指导装架的蛇颈龙把头骨装倒了而与对方结怨,之后两人之间上演了一场以发现更多的古生物来进行较量的“化石大战”。
马什和柯普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组建了听命于自己的化石挖掘团队,很快他们在美国西部发现了大量的化石。1879年,马什的挖掘团队在怀俄明州的科莫崖发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喜出望外的马什将这种恐龙命名为雷龙,属名来自希腊语中的“βροντη”和“σα?ρο?”,意思是“雷声蜥蜴”,因为马什相信这种巨大的恐龙在行走时能够发出如同雷声般的巨大响声!雷龙的种名为秀丽雷龙(B. excelsus),原意是“数量超过”,因为其荐椎骨数量比其他恐龙要多。
命名雷龙之后,马什在各大报刊中绘声绘色的描述,让雷龙成了人们心中的大明星:“我们惊奇地发现了这种巨大的恐龙,它身体笨重、四肢发达,有长长的脖子和尾巴。这种恐龙重达30~35吨,而体长为21~27米,它的脖子比身体长,竟达6米!它的尾巴大约长达9米。它可以用脚后跟支撑而站立起来……它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并成群结队而行……”
之后马什在组装骨架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虽然发现了很多化石,但是缺了最重要的头部,于是马什给雷龙装上了圆顶龙的头部。1899年,顶着圆顶龙头部的雷龙骨架在耶鲁大学的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出。就在同一年,马什去世。
为雷龙正名
1903年,古生物学家埃尔默·里格斯(Elmer S. Riggs)在研究了博物馆中的化石后指出雷龙和同样由马什命名的迷惑龙非常接近,应该是同一种动物。既然是同一种动物,那只能保留一个名字,按照国家动物命名委员会的规定,最早命名的迷惑龙具有命名权。尽管雷龙就这么“消失”了,但是由于它的命名好听又好记,人们在被问起时还是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雷龙!”
虽然已经被并入迷惑龙,但是陈列于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那具化石还顶着其它恐龙的头部呢。经过几十年的发现和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古生物学家才确定它的头部应该像迷惑龙那样较为扁宽,牙齿呈细长的棒状。就在找回自己头部的同时,一些古生物学家坚持认为雷龙是独立的物种,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接受他们的观点。
时间到了2010年,来自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的伊曼纽尔·特绍普(Emanuel Tschopp)、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Octavio Mateus)和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罗杰·班森(Roger B.J. Benson)组成了一个研究团队,团队计划通过测量15年来发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对整个蜥脚亚目恐龙进行系统发育学方面的研究分析。要想研究分布在各大博物馆库房中的化石可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研究团队用了足足5年的时间跑遍了欧洲和北美洲的博物馆,他们一共测量分析了81具化石。经过大量的数据整理分析之后,研究团队排列出了关于蜥脚亚目恐龙的477个生理学特征,这些特征上的差异足以证明雷龙和迷惑龙是两种不同的恐龙。
2015年4月7日,特绍普等人在最新的学术刊物《Peer J》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梁龙科的系统发育分析与分类学修正(恐龙,蜥脚类)》的论文,这篇长达298页论文的核心便是雷龙重新变成了有效属,也就是说雷龙“复活”啦!雷龙属下现在有三个种,分别是:秀丽雷龙、小雷龙及胸饰雷龙。
从雷龙被马什命名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30多年,这恰恰是一只老年雷龙的寿命。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130年中,古生物学及自然科学一直在迅猛发展之中,雷龙在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终于又回来啦。
像雷龙一样有故事的恐龙还有很多,在电影《侏罗纪世界》中,有些恐龙也和雷龙一样“复活”了!想了解它们是如何“复活”的,请继续往后翻,进入《重返侏罗纪》的世界里。
超级大块头
雷龙是典型的巨型恐龙,成年个体体长22米、高4.5米,重达15吨。它头部较小,外形扁平,眼睛长在后部隆起的头顶。它嘴中长有上下两排细长呈棒状的小牙齿,由于牙齿比较脆弱,它的主要食物是细嫩的植物叶子。与常见的具有细长脖子的蜥脚类恐龙不同,雷龙的脖子不仅长而且特别宽,由15块颈椎骨连接而成,宽大的颈椎增加了脖子的重量。在它的身体两侧长有四条如同柱子般结实有力的腿,雷龙正是靠着这四条腿行动。它身后长有一条超长的尾巴,其长度几乎占了体长的一半,这条尾巴由82块尾椎骨组成,尾巴又细又长而且特别灵活。研究人员曾经利用计算机模拟过雷龙尾巴的运动,他们发现当这条长尾巴在空气中运动时,能够产生高达200分贝的声音!尾巴是雷龙的重要防御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