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那跳伞的日子里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每年毕业季,一批被分到空降兵部队的新干部都汇集在某教导大队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部补差跳伞集训。这期间,他们要进行高强度的伞降地面动作训练和高密度的跳伞训练。在这里,有汗水、有血水、有苦、有甜,更有空降兵干部成长的印记……
  地面训练
  空降兵伞降地面动作训练素有“三肿三消,才上云霄”的说法,意思是说,在伞降训练中,只有双腿经受了从肿到消、从消到肿,再从肿到消的历练后,才有可能领取上飞机跳伞的通行证。前期最先开始的是地面离机姿势定型的训练,要求跳伞员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膝盖弯曲成120度,身体向前倾斜,哈腰弓背缩脖,双手抱在胸前,这样定上10分钟比站军姿一个小时都难受。而且一般一定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皮肤像漏水似的死命往外渗汗,每次姿势定型都是从颇感轻松到酸胀麻木。伞训长总是不断在你耳边念叨“只有做到地面苦练,才能保证空中精跳!” 他还时不时挖苦我们两句:“你们可是A师和T大队的,是我们空降兵的精锐,可要顶住啊!”此语一出,有一招必杀之功效。
  叠伞
  跳伞集训最累的不是跳伞,而是叠伞,伞开只要几秒钟,但叠上一具伞至少要二三十分钟,有时甚至要一个多小时。叠伞场上需要注意力百分之百集中,绝不允许聊天,而且叠伞布上的温度最高的时候能达到40多度,在这上面来回折腾是件很要命的事情!
  刚学叠伞的时候,感觉就是在叠自己的命,好像一哆嗦,自己就玩完了一样,这时候,伞训长就喜欢刺激我们,“看你个小样,叠个伞都能抖成这样!”后来,等自己真正上了飞机,成了一名真正的空降兵,才慢慢懂得这一切:胆大心细是一名空降兵的必备素质,如果因为多余的担心导致叠伞速度慢,则无法完成一天多次的跳伞任务,也无法达到应急出动的要求。叠备份伞是最要命的活,对于初学者来说,那就像“杀猪”:死命地往伞包里塞伞衣,却怎么也包不起来,弄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每到这个时候,伞训长就会过来,拎过备份伞,一顿拍打后利索地包好,然后潇洒地给我们一扔,不屑地走开了,留下傻愣在那的我们。“天哪,伞还可以这样叠!它能开吗?”精明的伞训长早看出我们的心思,于是他便組织我们按跳伞程序将好不容易叠好的伞再打开。
  跳伞
  有跳伞任务时我们一般凌晨三四点就起床,然后洗漱、吃饭、准备伞具物资、登车出发……每次出发前都要往腰带上挂一把伞刀,我问自己:我每次往腰带上挂的到底是脑袋还是伞刀?我觉得挂的像脑袋!因为我们就是一群脑袋挂在裤腰带上跳伞的人!这并不是我个人的观点,看看飞机场那几百号人同时小便的场面,你就知道“挂脑袋”是种什么感觉了。在800至1000米的高空,有时飞机在云里穿梭,从舷窗往外望去,白茫茫的云海,像是人间仙境一般,煞是好看。机舱里,放伞员给我们做最后一次检查。此时的我们心里不知道是焦虑还是紧张,总之,每个人的表情是僵硬的,如果有一丝笑容,那绝对是故意挤出来的,一切都那么不自然。飞机越飞越高,机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强大的气流迎面扑来。朝下望去,山川、河流、村庄,都成了小小的“积木”,我猛地意识到自己悬在半空中,头皮一阵发麻,太阳穴上青筋直跳,身上直冒汗。
  黄灯亮,“准备!”接着,起立,推坐带,前进……绿灯亮,“跳!跳……”跳出来最先感觉到的是飞机螺旋桨的强大气流,能把整个人吹散,接着是失速下沉,加速度为g,我初中学物理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在1000米的高空以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心刚一紧,接着伞也就开了。有几次我离机后看到的第一个人都是我们副班长,他在我后面,因而也就看见了飞机和飞机尾门那个血盆大口!有一次出来后他离我特别近,近得我能清晰地看见他闭着的眼睛,我大声地喊他,他却给我来了句:“离我远点!”空中最怕的除了主伞不开,其次就是两伞相撞相插。危险!好在我们俩迅速拉操纵棒分开了。拉开的时候我冲他大声地喊了句:“小史,我爱你!”
  着陆
  空降兵部队有句话叫“新兵怕离机,老兵怕着陆!”小风天还好,大家基本都能借助操纵技巧,熟练安稳地着陆,基本都不会受伤,但是一碰到大风天,很多人心里就没底了。因为不仅空中操纵变困难了,而且着陆时只要你处理速度不够快,就可能被伞拖拉得“面目全非”。
  在空降兵部队,没有哪个没被拖拉过,或多或少,或重或轻,没有哪个不怕被拖拉的!三个月,20次跳伞,那些用血水和汗水浇筑的日子已经成为永远的回忆。一次次涅槃重生般的磨砺成为后来我们走上岗位的宝贵财富。再苦,和那些日子比起来都不算什么;再难,能难过面对死亡的考验吗?感谢那些跳伞的岁月,是它让我们成长!
其他文献
带出这么多“特级技术能手”,大家都半开玩笑地称他为“特手孵化器”。  第一次见到孙德福,会让人不禁想到一个词:白面有须。可惜,这“须”不是关云长的“美髯”,只是硬碴碴的“须桩”。不然,放在古代,孙德福应该是一个美男子。“搁哪儿我长得也不差。”孙德福自信地说。听这口音,准是东北人!  从黑龙江入伍的孙德福,现为成都军区某团坦克连班长。自1998年至今,孙德福已有14年兵龄,着实算一个老兵了。都说“老
期刊
有这样一支部队,长征路上走来,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直罗镇、平型关、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战斗中当先锋、打头阵,堪称先锋劲旅。从这支部队先后走出了谢子长、刘志丹、彭雪枫、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走出了徐海东、黄克诚、王树声3位大将,刘震、韩先楚、杨得志等22位上将及54位中将,600多位少将和军职以上干部。  战争年代,这支部队足迹遍及全国18个省
期刊
5月的一天,我重回罗家坪。从文山出发,几经峰回路转,就到了被大山环抱的某边防连。  如同平常,罗家坪依然一片雾海。这里一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被大雾笼罩,又称“雾的王国”。知道我要来,战友们几天前便晾晒了被褥,但招待室依然弥漫着潮湿发霉的味道。  连长正带人吃力地抬着储物柜,战友们哼着小曲欢快地往外抱被褥、衣物、携行包等。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以前的生活。那时的我和他们一样,每逢阳光灿烂的早晨,值班员
期刊
你一定见过这支部队,在教科书上:这是党缔造和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是一支历史悠久、传统厚重、战功卓著、将星璀璨的英雄部队;它由多支英雄部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汇聚而成,既有党最早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被誉为“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也有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部队。你一定见过这支部队,在历史博物馆里,革命战争年代,这支有着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铁军部队”在党的指挥下南征北战,为建立无产
期刊
在蒙语中,“满都拉”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此次内蒙古之行,是《边海防纪事》送文化下基层的第一站,自2013年1月问世以来,《解放军生活》杂志的《边海防纪事》栏目已经是第5次派出自己的编辑、记者走进边防一线部队……  4月中旬的满都拉口岸正是春寒料峭,草原上的冰雪还没化尽,国境线的另一边吹来凛冽的风。蒙古大草原上从来不缺歌声,但此时此刻,界碑一侧传来的歌声却不是牧民的长调:“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
期刊
将军名片:张仁锋,内蒙古赤峰人。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历任战士、指导员、组织科干事、宣传科副科长、党务处副处长,荣立三等功一次。1995年调入总政直工部,2004年任总政直工部综合局局长,2008年任副政委,现为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政委。  一想起干枝梅,我就会想起那段青春如歌的岁月。  刚入伍的时候,我们部队常年担负着打坑道等战备施工任务。几乎每年2月底,都要集结队伍向山里开进。那时
期刊
应智慧  【这样的我】  作为全军首支大学生女子测发分队的排长,我愿把梦想付诸于一身戎装,在祖国的南疆、北疆,在广袤的戈壁、荒原,矢志精武、果敢亮剑,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女军人最光彩的华章。  【魅力评语】  操作训练时,你任由汗珠滑落脸颊,因为你瘦小柔弱的身体流淌着军人的血性与刚强。你不知道女生上戈壁、高原需要带什么化妆品,但你却清楚地记得武器系统作战时的138组数据,只因为你始终站在军人作战方阵的
期刊
大气、豪迈是戎贵卿军长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开完“两会”刚从北京回来的戎军长就忙着向官兵们传达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这位18岁从知青走进军营的青年,曾经浴血战场的老兵,对和平年代如何带好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铸魂:军旗永随党旗飘  解放军生活:习主席说,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翻看集团军军史,我们发现“党对军队
期刊
梦想无论怎么模糊,它始终潜伏在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梦想成为事实。 ——题记  梦想是什么?是儿时的一个愿望,是亲人的一份寄托,还是牵引成长的一个期盼,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然而,北空导弹某师10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女兵却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军营梦。  这10名女兵是第二批出疆的女兵,也是空军首批新疆籍女兵。怀揣着这个绿色的梦,她们走进了军营。新训、下连、上岗,她们的梦想实现了吗?春
期刊
提起老翁溝,熟悉那的人知道,它四面环山,偏僻荒凉,吃水难,风沙大,突入脑海的除了环境恶劣之外似乎别无他词;不熟悉那的人听到“老翁”连着“沟”,而且还深居太行山脉,更不会对那有过多期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很难和信息化发生联系的“边缘之地”,却驻扎着一支走在全军后方仓库信息化建设前沿的油料保管队。  老翁沟,太行山区的一条深山沟,四面环山,由于沟深人稀,这里可能是全军少有的没有通信信号的地方。曾几何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