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的艺术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w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滴灌”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但是这门“让水均匀地滴渗到每棵植株”的艺术却不简单。
  首先面对的,就是对关键客户的选择。
  前文曾提到,关键客户并不一定是当前带来最多利润的客户——这就如同加拿大皇家银行对医学院学生的重点“栽培”,收获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但是,如果真的将来再争夺这些客户,那可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关键客户既包括能直接带来巨大利润的客户,也包括一些具有战略价值的客户:将来可能带来可观利润的“种子选手”,或者能够提升企业影响力、让企业“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客户。
  但还是那句话:原理虽不复杂,“手艺”绝不简单。让我们关注一下“滴灌”手艺的一点一滴。
  
  社区VIP体验中心
  
  除了前文案例中提到的VIP会员制、针对细分客户开展小型活动、“猎犬计划”等等,还有不少有效的关键客户营销模式。
  例如:社区VIP营销。
  汉拓咨询合伙人叶开对《中外管理》讲:现在一提到做VIP客户营销,人们就觉得需要一个豪华、私密的场所来进行,其实不然。“现在一些企业开始做社区VIP营销,选择目标客户集中的社区建立体验中心”。
  把体验中心建到社区里,这样的费用其实是不高的,而体验中心里的产品也是不卖的——不给关键客户以销售压力。
  例如:宝马汽车在高档社区建立体验中心,首先的好处是,潜在客户一出门就能看到宝马的LOGO,老是在提示他们关注;另外,这种体验中心不给客户以销售压力,休息、聊天、了解新产品,都可以很放松地过来——而且人们很少只是自己过来,免费体验中心甚至可以成为居民的会客室。
  但是不论居民,还是他们带来的朋友,如果有购买意向,马上可以与销售人员做贵宾预约,由相应的贵宾专员到时开着新车来试驾,进一步交流。
  这样,只要社区VIP体验中心的经营环境能够很好地与社区环境契合,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就可以大量开拓这里的关键客户。
  
  联合俱乐部的价值
  
  而有一种现象是难以避免的:就是这家公司的关键客户,往往也被其他公司“盯”上。这种VIP客户交叉的情况,是否蕴含着营销机会?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一些客户交叉、但是业务互补的企业走到一起,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汽车销售公司、高档服饰企业、房地产……如果每个企业单独做一个客户俱乐部,可能每家需要投入100万元成本,而提供的服务仅限于公司业务。但是如果大家联合起来,每家出50万就可以成立一个服务项目更多的俱乐部!
  这就是联合俱乐部的存在价值。
  联合俱乐部甚至会组成一个小“商圈”。在这个俱乐部里消费,客户不仅可以买到大多数类型的商品,而且各种商品的优惠积分可以通用——购买的每一个商品都会为下一次消费积累优惠。
  “这样的积分甚至可以发展成社区虚拟货币!”叶开认为。
  
  最宝贵的“关键时刻”
  
  关键客户营销,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客户有差异化体验——否则成为企业的VIP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这种差异化体验必须渗透到每一个关键客户接触“现场”的“关键时刻”。功夫往往在这种细节之中。
  “关键时刻”概念,由北欧航空公司前总裁詹•卡尔森提出:“平均一年,北欧航空公司总共运载1000万名乘客,平均每人接触5名员工,每次15秒钟”。也就是说,一年有1000万名乘客×5名员工=5000万次的“关键时刻”,“而这5000万次‘关键时刻’便决定了公司的成败,我们必须利用这5000万次的关键时刻来向乘客证明:搭乘我们的班机是最明智的选择”!
  企业也必须把握短暂的“关键时刻”向重要客户证明:选择我们是你最明智的选择!在执行细节的反复推敲上,把关键客户营销落实到“现场”。
  曾有VIP客户搭乘航班,一上飞机很快有空中小姐跑来确认VIP身份、热情问候,这些都很到位,甚至包括问清客户对午餐的选择。但是等到挨着座位送餐时,“VIP”眼前的空中小姐还是一脸如前的灿烂笑容,重新询问对午餐的选择,全然不识“VIP”了。这当然让“VIP”大失所望。
  要知道,“关键时刻”虽然短暂,但却是企业最可宝贵的时间资产!
  
  识别是难点
  
  对关键客户及时、准确的识别,则是把握“关键时刻”的一大难点。
  这方面的新技术有前文提到的RFID射频技术,以及手机对客户身份的识别等等。
  前文提到,企业可以在送给关键客户的精致钥匙链、小饰品内部嵌入RFID芯片——当然这要告知客户。然后当客户出现在企业经营场地时,可以迅速识别关键客户,把握“关键时刻”。
  不过叶开告诉《中外管理》:最好的客户识别工具还是手机,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第二个影子”。企业可以通过与客户签订位置定位许可协议,当客户出现在经营场地的时候即时识别。
  叶开甚至认为:“现在不少企业给关键客户办金卡,其实这都不重要,对高端客户来说,更需要企业在‘主动识别’基础上,提供主动服务。”毕竟除了金卡的实惠之外,关键客户往往需要维持其风度。
  
  互动:让客户与客户成为朋友
  
  与关键客户的关系维护,有一个重要方法——互动。
  而这种互动并非仅仅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而是客户之间的互动:让人数并不多的关键客户之间建立关系。
  这样比单向的与企业建立关系有更高的“黏性”。
  叶开举例:曾经参加奥迪汽车的客户活动,先是厂商讲解换轮胎的技术,然后就是客户之间展开竞赛,时间最短的几位都有奖品。这样客户之间的活动多次展开,客户的朋友关系已经建立,以后再购车,自然仍是非奥迪莫属。
  这真是一种巧妙的关键客户管理方法。
  
  投诉里的“滴灌”机会
  
  但是毕竟客户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是常态,而这其中有一类特殊的互动,真正称得上是企业的“关键时刻”,这就是——投诉。
  投诉之价值,首先是对关键客户最好的“市场调研”,没有比这更能了解他们情况的了。
  例如:史玉柱的巨人网络已经处在良好经营状态时,史玉柱仍在有时间的时候,一天接听十几个小时的客服电话。对用户的倾听,甚至对各种抱怨的解释,都是改进自己业务的绝佳时机。
  而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如果投诉意见得到很好的处理,关键客户将从此成为企业的铁杆粉丝。
  据说有位家电企业老板表示:非常喜欢听到客户投诉,然后服务部门立刻“全副武装”跟进,对投诉全力以赴的处理,往往能获得更多与客户交流的“关键时刻”。而感动之余,客户会主动把这样的故事讲给亲友,反而是个建立口碑的好方法。
  当然,如果企业被投诉淹没,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提高大客户的转移成本
  
  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陈泽琦提出了一种“客户流失管理”手段:企业完全可以预测哪些客户会离开,而在他离开之前尽量“套”住他。
  研究关键客户行为时,通常会发现:如果他们想更换产品或服务,会受到转移成本的限制,而如果恰到好处地构建转移壁垒,使关键客户感到转移成本太高,则会大大减少流失。
  三大运营商的3G之战中,“预存话费赠话费”的活动,往往带着稳定客户群体的意图;甚至北京移动去年底在3G大战打响之前,推出的“家庭套餐”业务,更是一种绝妙的提高客户转移成本的高招——既然全家的移动手机之间都可以免费拨打,那换其他运营商手机号的困难更大了。
  
  把生意做得不像生意
  
  而对关键客户的营销,更高的层次,则是把销售变为服务。
  IBM曾经把一个大单丢掉的过程,找演员详细地表演出来在内部播放。当时把IBM“PK”掉的公司,就是采用顾问服务式策略,而非销售。
  这个视频里,当IBM的业务员一次次上门销售时,竞争对手已经成了对方业务经理离不开的咨询伙伴。甚至,争取到了机会帮助业务经理去说服老总(自然也是在给老总提供决策支持)。
  这个过程里,IBM的业务人员还奇怪为什么这个老客户逐渐不用他的产品了?
  此案例中,IBM就是在“大水漫灌”,而非有针对性的“滴灌”。
  与关键客户成为伙伴,才是好的生意。因为好多生意,往往做得不像生意。管理
  责任编辑:化 石
其他文献
在次贷危机的噩梦中,还有一个受益人藏在后台,这就是中国。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文章有很多了,各位专家包括我本人的分析,都主要涉及到了次贷危机的负效应。换一个角度看美国的次贷证券化市场,也应该客观分析一下次贷市场的另外一面,即它的存在合理性以及对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噩梦取代狂欢    次级抵押贷款是给美国穷人发放的住房按揭,所以首先是美国的穷人住上了他们所梦想的房子。而需求增加导致的房价
也许江南春是时候拿出更多的精力,思考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了。成功者,越早小摔一跤,越利于长远成长。    江南春想必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被一毛钱大点儿的事情弄得这么狼狈。刚刚宣布退居二线,便被无情地揪出来做危机公关、向公众道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会好受。  2008年3月15日,在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上,江南春和他的分众传媒成了众矢之的。平日广告费动辄数以亿计的央视,这次居然用了半个小时为分众
6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监测血压,测定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同时应用超声心动仪测定心脏结构。结果向心性重构组和向心性肥厚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小于正常构型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
1999年1月~2006年8月,我们采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检测了169例糖尿病与185例非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学习始于阅读,但无效的阅读却很难获得真正的竞争力和智慧。而天翼要做的正是为传统图  书行业大众化的物流与销售特征之外,注入小众化的细分与服务特质,并为此打造配套的团  队来支撑。做服务,是所有微利行业化腐朽为神奇的不二法门!    在李月庆看来,他所经营的与其说是一项事业,到不如说是一种信仰。  “我们的做法在中国是第一家。国外有类似的公司,但经营的还没有我们好,因为他们都不具有我们的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