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老街

来源 :四川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0月20日,我再一次来到老街。放眼望去,一段青石台阶,像一柄利剑东向斜插在大地上。拾级而上,眼前是逼近眉鼻的青石,身旁是穿梭而过的飞鸟,耳边是周公河的涛声,不由呼吸急促、脚跟发软。但你别无选择——要想走进老街,就必须跨过这段直耸云霄的120步台阶。
  就这样,老街像一帘幽静的梦,静静地横卧在天上。
  如果从通常意义上街的角度看,老街的街道显得逼仄。狭窄的街面,只能容三五人并排通过,两边的木屋,清一色的穿斗起拱、青瓦屋面,因了山的走势而高低起伏,像站立的儒雅老者,恭敬,无言,默默对视。
  那天,正赶上老街有一家操办婚事,两个年迈的婆婆邀约去吃喜宴,佝偻着身子在老街上缓缓移动,满头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顺着老人前行方向远远望去,临山一个平坝里有新搭建的喜棚,喜联鲜红,灯笼鲜红,脸色鲜红。有“油水来了,宾客小心”的吆喝声,听得出来,那是桥盘客的温馨提醒。眼前的情景,对生长在青衣江畔的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身系围腰的青壮年“相伴客”,端着热气腾腾的“九大碗”,在宾朋满座的圆桌中穿行。甜烧白、炸酥肉、葱花鱼、粉蒸排骨、尖刀丸子、糖醋猪头肉……摆满铺着一次性餐布的圆桌。十人一桌的流水席,就这样在阳光明媚的正午,在老街上盛大开场。
  一场宴席,其实都是老给自己的一次庆典。无论新婚燕尔,还是送老上山,抑或孩子满月、升学深造、乔迁新居、参军入伍甚至宰杀年猪,老街上就会举办这样的乡宴。而对老街上的乡邻,宴席上菜肴的多少、档次的高下、厨艺的优劣,如今已不再是大家争相点评的热点,乡邻们谈论最多的,往往变成了张家的儿子在城里买了房,李家的女儿嫁到了省外,陈家的木房子改成了吊脚楼,赵家五口子人都市里安了家,街上的老房子都空了好几年了…….岁月像一把柔软的尘拂,拂去了老街的繁文缛节,只保留了聚会的形式,清晰地直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而这种形式的传承,亲情成了承载所有因素的纽带。同时,在这种亲情的簇拥下,老街正在慢慢老去。
  老去的老街显得有点冷清,但并不寂寞。漫步在透着清冷光泽的青石道,我看到老街上的木屋好几间都被维修整治过,证据就是大门上的门环虽然保持着虎头的模样,但光亮如新,不见一点锈迹。要知道,作为一座有着数百上千年历史的老街,倘若把守大门的门环还在,一定是幽暗如黑、锈迹斑斑。那天我看到的门环,几乎都以狮虎为饰,且都为兽面衔环状。要知道,这样的规制在过去是不可能出现在普通人家的,因为门环的造型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是中国门文化中最能体现礼制建筑等级的装饰符号之一。兽面衔环,只能出现在帝王和权贵之家,明清皇家建筑门环多为龙形铺首衔环,象征皇家的威仪。老街的建筑,或是当年的衙门,或是银庄、当铺,或是药店、绣楼、旅店、饭馆、荼铺、戏台。无论她当年是以怎样的身份示人,其背后的主人非富即贵,或者名流雅士、贤达之人,要想家族兴旺或事业兴隆,必然明白触犯禁忌的严重后果,自然也就不会随心所欲地在自家大门上安装门环。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后来人的想当然——他们太想让老街保持原有的古风古韵,但他们却不会想到,正是他们想当然的“杰作”,在看似不经意间让老街背负了历史并不曾赋予的偏颇,画蛇添足的举动,老街因此可能要承受专家的指责。但老街无语。无论人们给了它什么,它都默默接受和承担。
  默默无语的,还有老街的那些石头。檐口下,一条条压边石修整得四棱上线。透过那些细密整齐而又深浅均匀的錾凿纹路,一幅劈山开石图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空旷的山野里,蝉鸣单调而执着,给正午的阳光平添了些许的燥热。石匠光着上身,露出胳膊上黢黑的腱子肉。伴随铁链的叮当声,铁錾在毛石上一点点向前延伸,深浅一致,走向平稳。豆大的汗珠掉落在地,“噗”地溅起一缕灰尘……时光荏苒,昔日开山凿石的工匠早已作古,但他开出的青石,依然整齐地排列在老街的街面,上面的凿痕已平坦如削,而它侧面的凿痕里,长出了毛茸萆的细密青苔,像一帘绿梦,静谧地将老街覆盖。
  其实,在其他许多地方,我曾看到过类似的条石。红砂石,通体散发着褚色,有着水波一样的花纹,显得极有层次,常常开凿成石板,或用于镶嵌墙壁,或用于铺装地面。花岗石,因为质地十分坚硬,即便是开成条石,其外观也极不规整,往往只有大致平整的面,只有那些经历了石磨水洗的花岗石,才显出雍容华贵的模样。我所看到的老街的条石,既不是红砂石,也不像花岗石,而是通体密实却无任何纹路的品种。凿开这样的石头,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耐力和韧劲。因为一丝一毫的急躁,都有可能前功尽弃。只有那些脱离了躁气、脱离了浮气、远離了俗气的工匠,才可能将毛石打造成现在的模样。他们或许是在认真地遵循着慢工出细活的古训,或许懂得这样的道理——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再高超的技术,都将随生命的终结而离去,但留在石头上的凿痕,一定会成为人格品性的最后见证。
  和条石一样,老街上还有石头存在的另一种形式——雕刻着各种图案或纹饰的柱墩。许多柱墩已经残缺,有的因为风化严重而变得模糊不堪,但仔细辨别,仍能看出雕刻的内容,有的是镂空雕刻的蝙蝠,有的雕出二龙戏珠,有的以阴线手法刻画出凤凰起舞的样子,而有的则是常见的花鸟鱼虫。它们透着灵气,或显出笨拙,但均以厚重而凝练的身躯,在老街的两侧支撑起檐口下的木柱,让老街的房屋因此显得高挺而开阔。凝视那些残缺的柱墩,我在想,老街房屋建造者,当初或许并没有想着怎样给后人留下石头的工艺品,它最初的功能,一定只是用于隔绝地面的阴湿之气,好让圆木不至于从底部腐朽,更长久地保持挺立的姿态。即便是这样的实用功能,老街的先人们依然将自己的审美和对生活的期盼,用一根根细细的铁錾,密密实实地敲打在柱墩上,让平淡的生活多了希望和寄托。
  目光在老街缓缓移动,你会发现,这条老街上的数十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木质建筑,穿斗牌立,橡领回廊,木板墙壁,楼板家具,无一不是木,无处不见木。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户人家的窗棂上,一束光线,无声地照着十字格的窗棂。有四五个摄影爱好者端着“长枪短炮”,将焦距集中在那束光亮上。光束集中明亮,与漆黑的窗棂和屋内的幽暗形成鲜明的反差。他们在窗前支起脚架,让相机的镜头对着那一抹光亮,轻声交流和讨论着。从他们说话的口音,我知道他们是成都人,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老街采风。我不知道他们是第一次来还是已经来过多次,也无法揣测他们此行的收获,但从他们的神情和语言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老街的追溯和依恋:那束直射窗口的光,分明穿越了成百上千年的风雨,贯穿了成百上千年的变迁。或许,数百年前,也曾经有一只稚嫩的小手,一次又一次地前伸并握住,试图紧紧抓住那束细细的光线,但终究不能如愿。而那样的稚嫩小手,或许不止一次地在那个窗棂前出现,而每一次的努力,都只能换来一步一转身的回望,或一声声长长的叹息。
其他文献
作为供应链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物流长期以来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所忽视。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逆向物流因其可以实现废旧物品的资源再利用和可以有效控制废旧
这个冬天,破烂的城北也要普及电灯了,一场光的革命不以油灯蜡烛的意志为转移,风暴般地席卷了香樁树街地区。一夜之间,城头上竖起了好多电线杆,皮革厂那边的坡地上出现了一座神秘的变电房,都是为光明穿针引线的东西。孩子们因为等得焦灼,天天在城头上跑来跑去,跑着跑着他们就聚集在皮革厂外面的坡地上了,围着那所精巧的有门有窗的小房子,向里面张望,在刺鼻的鞣革的臭味中,他们为变电房是否需要一个工人而争吵不休。  城
期刊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对文艺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教育则担负着培养艺术人才、传承文明的重任。但从目前艺术院校的普遍情况看,存在着重视对学生
2018年10月20日,我在泸州市大姐家。  凌晨三点半钟,手机闹铃就将我闹醒了,我赶快起床,并冲着另两间屋喊道:“大姐,起床了!”“黄二,起床了!”黄二是我么叔的女儿,我的堂姐。因她年幼时体弱多病,奶奶就让她了黄桷树的干女儿,取小名叫黄二。她現在定居昆明,只有回到故乡,才有最亲的人叫她黄二。  三姐妹快速地洗漱着,催促的电话就接二连三地打来了。  今天是二叔出殡的日子,我们本应守夜,但半夜寒气太
期刊
关系数据模型是由E.F.Codd于1970年开始发表系列论文提出的,关系数据库理论的研究逐渐趋于成熟。但关系数据模型处理的主要是具有良好定义的、清晰明确的数据,而现实世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