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蔡元培与名师陈独秀的故事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属罕见!
  一位是晚清进士,一位是晚清秀才;一位是北京大学校长,一位是北京大学名师,蔡元培和陈独秀,两位中国教育界的高人和大师因为历史际遇而相识,因为互相倾慕而共事,成为知音,后来虽然政治志向各有不同,但两人的友谊却一直未变。作为校长的蔡元培,是如何与名师陈独秀相处的?这或许可以给我们的校长一些启发。
  说起与蔡元培的初见,陈独秀曾在纪念文章里写道:“我初与蔡先生共事,是在清朝光绪末年。那时杨笃生、何海樵、章行严等在上海发起一个学习炸药以图暗杀的组织,行严写信给我,由安徽一到上海我就加入这个组织。住在上海月余,天天在杨他们那里试验炸药。这时蔡元培先生,也常来试验室练习和聚谈。”后为了躲避清廷的追捕迫害,蔡元培和陈独秀各自逃亡,这段短暂的共事便告结束。
  1916年12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北大风气不正,在当时中国社会是有目共睹的。有的教师不学无术,一心只想当官;有的教授顽固守旧,不容许有新思想进来。学生多是“官二代”和“富二代”。有的学生一年要花几千银元,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逛妓院,对读书毫无兴趣,对当官之路却千方百计去钻营……为了改变这些现象,蔡元培下决心聘请一批有真才实学又富有革新精神的教员来北大任教。他认为陈独秀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希望聘请其来北大任文科学长。为此,蔡元培到陈独秀所住前门中西旅馆拜访,无奈固执的陈独秀就是不肯来北大任职。当时,蔡元培求贤若渴,一连几天前去陈独秀住处恳谈。据陈独秀好友汪孟邹回忆说:“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来看仲甫(陈独秀),有时来得很早,我和陈独秀还没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陈独秀,只是拿只凳子给他坐在门口静静等候。”
  不仅“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蔡元培还为陈独秀学历“造假”,以便能够让其顺利到北大任教。这件事在当时学界也曾闹得风风雨雨、流言四起!资料显示:陈独秀虽五次东渡日本,却没有接受过日本全日制普通大学学历教育,更没有在所谓的“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期间,陈独秀先后入东京亦乐书院、成武学校(军校)、正则英语学校、早稻田大学、雅典娜法语学校学习,即使是第四次居日近两年时间,也主要与张继、章士钊、苏曼殊等中国朋友切磋砥砺,真正在每所日本学校系统学习时间,均未超过一年,而日本当时并无所谓“日本大学”。另外,陈独秀当时也没有担任过什么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职。蔡元培为陈独秀学历造假,绝非时下某些校长、教授之流为谋私利的所做所为。
  而陈独秀到北大任教后,果然不负众望,积极辅佐蔡元培进行教育改革,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把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文章化为投枪,猛烈掷向统治中国数千年的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向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展开毫不留情的抨击。应当说,陈独秀把《新青年》带到北大,不仅是北大幸运,也是《新青年》自身难得机遇。别的不提,仅就《新青年》发行量而言,在到北京第一年,便由原先的千余份猛增至1.5万份以上,尤其受到北大学生欢迎。
  两位先生献身北大,已成为北大教育发展史上佳话,历史已经证明,陈独秀不但是“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还具有革新思想,勇于整顿革命精神,是一员闯将,也是影响最大、最能打开局面的人”。这里面没有丝毫私人好恶,完全就是为了北京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1940年3月5日,74岁的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北大的学生何之瑜单独来拜访陈独秀,请他为蔡元培先生写篇纪念文章。陈独秀听后就说,“我在金陵狱中,时常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照顾,今蔡元培先生先我而死,是心中无数伤疤又多了一道伤疤矣!”陈独秀当即答应尽快为蔡元培先生写一篇纪念文章。何之瑜走后,想起蔡元培先生多年来一直对自己的好,伤心至极的陈独秀格外忧郁寡欢。夫人潘兰珍问他这几天为什么如此沮丧。陈独秀说:“我每次入狱,蔡元培先生都发援救电文,此次在金陵监狱中,又承蒙蔡元培先生照顾才幸免于难。蔡先生去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件令人痛心的事。”
  陈独秀在纪念文章中重点写了蔡元培坚持大节和容纳异己两点美德,用大段文字高度评价蔡元培,说他“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属罕见!”称道蔡元培人格高尚,从不拿道德向人说教,可是他的品德,要高过许多高唱道德高调的人!
  确实,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与大师陈独秀之间的友谊之所以能够多年不变、保持初心,就在于蔡元培能够容纳与自己政见不同的陈独秀,尊重并支持陈独秀学术思想的自由。蔡元培“容纳异己的雅量”还表现在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主张,这曾使北京大学星光璀璨、名师云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纷至沓来,让当时的北京大学,成了中国青年才俊向往的高级学府。
  (作者系云南省杂文与新闻评论学会理事)
其他文献
如果进考场犹如逛超市,按需取材,按实力消费,学生便能变被动为主动。  考试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措施,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更是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以及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及能力的主要手段。  针对当前考试存在的一些弊端,我校改变传统做法,建设学生喜爱的考试“超市”, 既解决了“一考定全局”的统考评价弊端,确保了孩子们“再试一次”的时间和机会
期刊
面对严峻的舆情环境,危机公关处理很有可能“过敏”,造成另一种不适。  2016年9月中上旬,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受强台风“莫兰蒂”影响,灾情严重。在动员救灾期间,该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被另两名男子架着过水洼的照片(简称“搀扶照”)引发网友热议,诸如“温州市泰顺县的领导去灾区是这样的,抗灾的朋友们应该给他弄个轿子坐着去灾区”此类的批评声音汹涌而来。9月16下午,该县教育局于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表示已在第一
期刊
五千年前,黄帝、炎帝、蚩尤“邑于涿鹿之阿”,合符釜山,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出现这么一位拍案而起、愤然辞职的教科局局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人生轨迹  从网络上零零碎碎的信息,我们大致勾勒出了郝金伦的人生轨迹。  郝金伦1973年出生于渤海之滨的一个农民家庭,23岁来到河北,一直在基层工作。他先后在涿鹿县赵家蓬区工作7年,县团委工作4年,武家沟镇工作5年,五堡镇工作
期刊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是相通的。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管是管理一家企业还是管理一所学校,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如何真正做好管理工作,我认为以下六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找到“A+”人才  那么多年“带兵打仗”的经验,我始终相信一点:如果一场战争可以打赢,就得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如果说现在只能做一件事,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人才,找到最靠谱的人才,找到最好的
期刊
情感和智慧是学校的核心产品。保卫教师幸福应该是开学第一课,还应该成为教师节的主题,更是对新任教育部部长的品牌期待!  尊重差异,像莫言一样包容批评,甚至每张高考喜报都值得尊重,包括教老师学会微笑,这样才可以成全教师幸福感!  新学年,家校沟通要加强,要用激昂的校歌来开场,还要响应学园公司提出的“新视觉、新听觉、新触觉、新嗅觉”校园文化新主张!  校长述职要向贵州大学校长郑强一样有气质,学校管理充满
期刊
我们一直在谈课改,谈到底给学生“吃什么”“怎么吃”,但若要将课改落到实处,必须要做的就是针对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应该“训什么”“怎么训”,教师进修应该“修什么”“怎么修”……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每一位校长、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关注的事情。  课程改革,教师应该先改。教师的“课程改革”应该改教育观念、改学习方式、改课程内容。  改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观念先行,这是对课改的最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
期刊
二胎时代的家校合作应该如何开展?切不可忽略那些令家长朋友头疼的事情!  最近一两年,生二胎好像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当问及主要原因时,大多数父母会说:为了给孩子一个亲密同伴,现在的孩子太孤单了,平时也没有兄弟姐妹的照应。  大孩孤单不假,但他们的孤单真的来自于缺少兄弟姐妹么?我认为并不见得。其实,很多家庭生了二胎后,大孩与二孩的相处并不和谐,或说不能相互吸引,反而矛盾重重。那么,这一问题的关键点
期刊
涿鹿县,是黄帝和蚩尤大战的传说地,涿鹿之战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今天郝局长的“激辞”,也可以说是发生在教育界的一次“涿鹿之战”。表面看,“征战”双方是涿鹿县委和教科局局长郝金伦,实际上是一次关于教学模式的“较量”,往深点说是改革与传统的又一次PK。  其实,无论是涿鹿县委的叫停,还是郝局长的激辞,我们都应该给予掌声。因为他们的“涿鹿之战”必然会给教育带来或多或少的改变,毕竟“理越辨越明,道
期刊
对于郝金伦局长辞职一事,我们应当以专业的理性审视“课改局长”所推行的课改措施,是否顺应教育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国家推行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经十年有余,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树立自主、合作、探索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快乐,主动、活泼的发展,得到健康的成长。  事实上,对于课改的模式,从杜郎口到东庐,再到洋思等等,不胜枚举,全国各地的教育管理者也
期刊
说中国有喜报文化,一点也不为过。各机关、部队、团体、公司乃至学校,取得了新的成绩,为了庆祝或告知他人,多会用红纸写上喜事的内容,发给需要告知的人或者张贴在人们可以看到的地方。本来是为了将喜事广而告之,但在充满争议的高考背景之下,高考喜报却引发了争议……  高考成绩放榜了,满世界是“状元”“第一”“高分率新突破”“一本率创新高”“均分占鳌头”之类的喜报,看得多了,我的评价就一个词:俗不可耐。  让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