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就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作为一名音乐课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我们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而且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关键词]音乐欣赏 ;能力;培养
传统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注重评价对象的过去和现实的表现,注重学生的横向比较,即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等;评价着力关注评价对象音乐知识及技能技巧方面的掌握,较少顾及评价对象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着力于评价对象未来的发展,评价目标、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工具、评价结果的解释和运用都必须有利于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并通过人的发展和完善实现学习的进步。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 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二、注重视听结合
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教师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人的智力发展及其它能力的形成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表现与反映,离开了过程评价则很难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和保障作为评价对象的人的生命发展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学所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都是基本按教案中的计划进行的,属于静态因素。但在教学过程中,所评价的对象——学生是有着丰富情感与个性的人,学生的习得过程也是情感、经验交融、思想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情感、认知的变化也具有偶发性、动态性。所以,只有重视评价的过程,关注在评价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对象未来发展的信息和证据才能获取学生真实的过程发展状况,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三、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传统的智力理论往往忽视智力与真实生活与情境的联系,忽视背景对智力生成的作用。现代智力理论肯定环境对智力的作用,斯滕博格、加德纳等都认为智力是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所体现的一系列能力,强调智力发展的情境性。而学生在学校中的习得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更包括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在学生音乐学习评价中,不要设计空洞抽象的问题,必须要设计在真实情景中的真实问题,才有利于引导和指导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能力、解释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真实发挥与进步。
四、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情感化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更是承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美的语言,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绘出音乐意境,使学生联系切身的生活经验,把他们带入美好的艺术境界。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渲染,会带给学生心灵艺术美感享受。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教师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如在《二泉映月》中阿炳对二泉的描绘,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炳真挚情感的表露,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学生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欣赏的时候,首先听到的就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力度的强度,速度的快慢,然后才是考虑演奏的乐器是什么。在音乐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问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场面,学生们都会积极作答,然后教师也不会继续深入去了解音乐要素是什么。
[关键词]音乐欣赏 ;能力;培养
传统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注重评价对象的过去和现实的表现,注重学生的横向比较,即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等;评价着力关注评价对象音乐知识及技能技巧方面的掌握,较少顾及评价对象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着力于评价对象未来的发展,评价目标、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工具、评价结果的解释和运用都必须有利于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并通过人的发展和完善实现学习的进步。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 就容易理解《大地之歌》;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二、注重视听结合
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教师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人的智力发展及其它能力的形成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表现与反映,离开了过程评价则很难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和保障作为评价对象的人的生命发展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学所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都是基本按教案中的计划进行的,属于静态因素。但在教学过程中,所评价的对象——学生是有着丰富情感与个性的人,学生的习得过程也是情感、经验交融、思想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情感、认知的变化也具有偶发性、动态性。所以,只有重视评价的过程,关注在评价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对象未来发展的信息和证据才能获取学生真实的过程发展状况,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三、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传统的智力理论往往忽视智力与真实生活与情境的联系,忽视背景对智力生成的作用。现代智力理论肯定环境对智力的作用,斯滕博格、加德纳等都认为智力是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所体现的一系列能力,强调智力发展的情境性。而学生在学校中的习得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更包括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在学生音乐学习评价中,不要设计空洞抽象的问题,必须要设计在真实情景中的真实问题,才有利于引导和指导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能力、解释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真实发挥与进步。
四、借助优美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情感化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更是承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美的语言,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绘出音乐意境,使学生联系切身的生活经验,把他们带入美好的艺术境界。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语言渲染,会带给学生心灵艺术美感享受。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教师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如在《二泉映月》中阿炳对二泉的描绘,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炳真挚情感的表露,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学生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欣赏的时候,首先听到的就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力度的强度,速度的快慢,然后才是考虑演奏的乐器是什么。在音乐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问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场面,学生们都会积极作答,然后教师也不会继续深入去了解音乐要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