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大规模增加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等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办学经费紧张,部分学校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随着高等院校法人地位的确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在调整办学结构、发展规模、筹集资金、使用经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而这种自主权也使得高校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风险管理转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管理。因此,高等院校应切实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学校财务状况,有效防范财务风险。这对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客观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资金短缺风险。
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短缺方面的风险。虽然高校是事业单位,在总体财务风险方面与企业有所不同,是不太可能出现因财务危机而破产的情况,但事业单位也是有可能出现日常运转困难、拖欠员工工资等流动资金短缺的现象。
2.银行借贷风险。
主要是指高等院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不良举债或过度举债后产生严重影响教学、科研以及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3.校办产业风险。
我国高校的校办产业并不是国际的通用形式,而是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特色所决定的。随着校办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校办企业特有的问题:产权不清晰;校办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力量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由此不难看出,校办产业的财务风险不可避免的成为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潜在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在高校财务风险中,潜在风险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基建、维修及大额采购等活动中形成的,没有进入高校账簿体系的负债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主要包括:
1.基建工程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自从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各高校普遍加大了基建投资规模,办学条件资金短缺迅速转变成了基建资金短缺。为了解决资金困难,很多高校便利用建筑行业“买方市场”的优势地位,形成大量的基建工程欠款,隐性的债务面临偿付,势必造成支付困难。
2.大额采购活动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大额采购是指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所欠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3.对银行借款的过分依赖隐藏的财务风险。高校向银行借款始于上个世纪末,是与高校扩招密切相关的。在当时整个宏观经济偏冷,“教育产业化”观念盛行的背景下,高校成为金融资本追逐的热门领域。正因为如此,高校已经习惯于将银行借款作为应付支付困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使得隐性财务风险加大。
4.校办产业的连带财务风险。高校校办产业除了与一般企业一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外,普遍存在的对经营者约束缺失,这增大了校办产业的财务风险,特别是所有者缺位导致的投资失误和经营亏损,使校办产业财务风险转移到高校财务中来。
二、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
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年年在增加,资金投入与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的经费所需无法匹配,教育投入增长的速度远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等无偿性的财力支撑远远不能满足短期内学校建设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从而我国高校必须且只能通过举债解决资金的缺口。这就是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最为主要的客观原因。
(二)高校法人结构的确立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得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基本确立。《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这样既确定了高等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也确定了高校应当独立承担的民事责任。同时还规定,“国家主要采用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方式筹措高校经费为辅的方式来帮助高校办学”,这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即高等学校在筹集办学资金、教育经费的使用、资金结构的转变等很多方面拥有了自主权,正是这种独立行使的自主权以及高等学校对“承担民事责任”的顾虑,为高校财务风险产生埋下了隐患。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投资方式的变化将高校推倒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当中,一切办学的经济资源都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进行基础的资源配置。原来的高校财务活动基本上没有独立的投资的政策,所有资金来源必须由国家统一供给,资金的运用也必须按照国家的计划而进行;而如今高校成了法人实体,教育投资方式也转变为由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甚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高校投资办学的主体,使得高校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四)招生规模持续扩张
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带来了收益的增加。但是出现了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的现象,虽然使得高校在“量”上有了扩张,但是这种规模扩张的结果却是借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赤字预算,稍有不慎或者遇到国家政策调整,容易使学校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高校人员道德素质
不完善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与用人机制极易产生道德风险,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也非常容易诱发高校的财务风险。市场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原本比较纯洁的校园也慢慢的受到“经济利益”的侵蚀,有一部分道德素质低下的工作人员慢慢开始抵挡不住物质的诱惑,挺而走险,不顾高校的发展前途,随意处置学校资产,甚至大肆侵吞,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流失;还有一部分人由于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种种行为最终招来执法部门对于学校的经济处罚,这不仅有损高校的名誉声望,还严重地导致学校办学资金的流失。 三、防范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策略研究
研究财务风险,目的就是要控制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风险虽然是客观的、确定的,但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是不确定的。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可以得出风险的可控制性,充分了解并有效控制具体风险发生的相关因素,就可以控制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激烈的竞争,已经置身其中的高校进行财务活动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风险。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在市场竞争中,收益与风险同时存在,风险与收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对此,高校应遵循风险收益均衡的原则,不能只顾追求收益。不考虑损失的可能。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对每项具体的财务活动全面分析其收益和安全性,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保证财务活动的正常进行。高校应首先树立风险意识,从高校最高管理当局到普通的职工,都应明白,财务风险藏匿于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学校带来财务风险。所以高校所有人员,特别是领导层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工作的始终。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机制
财务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为了取得非常的收益而作出的决策。因此领导层在进行财务预、决策时,就应该考虑财务风险的因素,并建立起一套责任到人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监督奖惩保障机制。具体地说,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在宏观上,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明确给予各高校办学自主权,同时给定高校财务指标的指导性上限和下限。
2.在微观上,要明确经济责任制,既要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执行,又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既能保证高校的社会效益,又能保证单位的经济效益。使高校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而在根本上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3.在策略上,要建立科学的预决策机制,领导层在进行预、决策时,采用科学的预策、决策预算和控制方法。
只有认识到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并通过—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减少长期赤字、债务过重、资金在期限上的不平衡等所带来的危机,才能有效的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高校资金稳健、高效地运作。
(三)加强高校预算管理
预算控制与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校的预算是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学校的总体筹划与资本预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资本预算本质就是总体筹划在财务上的翻版,没有充分筹划的资本项目会给每一个学校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依据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高校编制预算需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既要考虑高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高校财力的可能,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在实际办理各项支出的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严格办理报销手续。要尽快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制度体系,使财务支出在预算编制、执行、检查、监督等活动中规范运行。对校级预算的编制和调整程序进行科学规划,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减少其随意性。(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客观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资金短缺风险。
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短缺方面的风险。虽然高校是事业单位,在总体财务风险方面与企业有所不同,是不太可能出现因财务危机而破产的情况,但事业单位也是有可能出现日常运转困难、拖欠员工工资等流动资金短缺的现象。
2.银行借贷风险。
主要是指高等院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不良举债或过度举债后产生严重影响教学、科研以及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3.校办产业风险。
我国高校的校办产业并不是国际的通用形式,而是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特色所决定的。随着校办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校办企业特有的问题:产权不清晰;校办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力量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由此不难看出,校办产业的财务风险不可避免的成为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潜在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在高校财务风险中,潜在风险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基建、维修及大额采购等活动中形成的,没有进入高校账簿体系的负债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主要包括:
1.基建工程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自从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各高校普遍加大了基建投资规模,办学条件资金短缺迅速转变成了基建资金短缺。为了解决资金困难,很多高校便利用建筑行业“买方市场”的优势地位,形成大量的基建工程欠款,隐性的债务面临偿付,势必造成支付困难。
2.大额采购活动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大额采购是指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所欠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3.对银行借款的过分依赖隐藏的财务风险。高校向银行借款始于上个世纪末,是与高校扩招密切相关的。在当时整个宏观经济偏冷,“教育产业化”观念盛行的背景下,高校成为金融资本追逐的热门领域。正因为如此,高校已经习惯于将银行借款作为应付支付困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使得隐性财务风险加大。
4.校办产业的连带财务风险。高校校办产业除了与一般企业一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外,普遍存在的对经营者约束缺失,这增大了校办产业的财务风险,特别是所有者缺位导致的投资失误和经营亏损,使校办产业财务风险转移到高校财务中来。
二、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
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年年在增加,资金投入与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的经费所需无法匹配,教育投入增长的速度远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等无偿性的财力支撑远远不能满足短期内学校建设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从而我国高校必须且只能通过举债解决资金的缺口。这就是我国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最为主要的客观原因。
(二)高校法人结构的确立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得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基本确立。《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这样既确定了高等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也确定了高校应当独立承担的民事责任。同时还规定,“国家主要采用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方式筹措高校经费为辅的方式来帮助高校办学”,这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即高等学校在筹集办学资金、教育经费的使用、资金结构的转变等很多方面拥有了自主权,正是这种独立行使的自主权以及高等学校对“承担民事责任”的顾虑,为高校财务风险产生埋下了隐患。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投资方式的变化将高校推倒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当中,一切办学的经济资源都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进行基础的资源配置。原来的高校财务活动基本上没有独立的投资的政策,所有资金来源必须由国家统一供给,资金的运用也必须按照国家的计划而进行;而如今高校成了法人实体,教育投资方式也转变为由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甚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高校投资办学的主体,使得高校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四)招生规模持续扩张
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带来了收益的增加。但是出现了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的现象,虽然使得高校在“量”上有了扩张,但是这种规模扩张的结果却是借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赤字预算,稍有不慎或者遇到国家政策调整,容易使学校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高校人员道德素质
不完善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与用人机制极易产生道德风险,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也非常容易诱发高校的财务风险。市场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原本比较纯洁的校园也慢慢的受到“经济利益”的侵蚀,有一部分道德素质低下的工作人员慢慢开始抵挡不住物质的诱惑,挺而走险,不顾高校的发展前途,随意处置学校资产,甚至大肆侵吞,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流失;还有一部分人由于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种种行为最终招来执法部门对于学校的经济处罚,这不仅有损高校的名誉声望,还严重地导致学校办学资金的流失。 三、防范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策略研究
研究财务风险,目的就是要控制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风险虽然是客观的、确定的,但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是不确定的。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可以得出风险的可控制性,充分了解并有效控制具体风险发生的相关因素,就可以控制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激烈的竞争,已经置身其中的高校进行财务活动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风险。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在市场竞争中,收益与风险同时存在,风险与收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对此,高校应遵循风险收益均衡的原则,不能只顾追求收益。不考虑损失的可能。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对每项具体的财务活动全面分析其收益和安全性,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保证财务活动的正常进行。高校应首先树立风险意识,从高校最高管理当局到普通的职工,都应明白,财务风险藏匿于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学校带来财务风险。所以高校所有人员,特别是领导层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工作的始终。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机制
财务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为了取得非常的收益而作出的决策。因此领导层在进行财务预、决策时,就应该考虑财务风险的因素,并建立起一套责任到人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监督奖惩保障机制。具体地说,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在宏观上,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明确给予各高校办学自主权,同时给定高校财务指标的指导性上限和下限。
2.在微观上,要明确经济责任制,既要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执行,又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既能保证高校的社会效益,又能保证单位的经济效益。使高校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而在根本上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3.在策略上,要建立科学的预决策机制,领导层在进行预、决策时,采用科学的预策、决策预算和控制方法。
只有认识到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并通过—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减少长期赤字、债务过重、资金在期限上的不平衡等所带来的危机,才能有效的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高校资金稳健、高效地运作。
(三)加强高校预算管理
预算控制与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校的预算是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学校的总体筹划与资本预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资本预算本质就是总体筹划在财务上的翻版,没有充分筹划的资本项目会给每一个学校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依据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高校编制预算需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既要考虑高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高校财力的可能,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在实际办理各项支出的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严格办理报销手续。要尽快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制度体系,使财务支出在预算编制、执行、检查、监督等活动中规范运行。对校级预算的编制和调整程序进行科学规划,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减少其随意性。(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