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新教育中成长?首先我想给大家讲多年前见到的一个场景。那时候我住在学校,宿舍阳台下面是操场,操场对面是男生宿舍。每年7月9日晚上,也就是高考最后一科考完之后,我站在阳台上,总能看见对面宿舍楼前的空地上火光冲天,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兴奋得扭曲的脸。他们欢呼着,同时也诅咒着。欢呼着一个学生时代结束了,诅咒着那个一去不复返的黑暗时光。
我想,12年前,这些孩子在进小学的前夜,是怎样的兴奋?怎样的憧憬?明天就要读书了,就是学生了,小书包放在枕边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就是睡不着,妈妈催促着:“孩子,快睡吧!明天早点去报名。”但没用,孩子依然兴奋得睡不着。现在12年过去了,为什么他们当年憧憬的日子,今天却欢呼它的结束?可见这段日子没有给他留下快乐。有的,只是不堪回首。
由此我想到一个朴素的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
我的回答是,好的教育应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有意义”,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即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教育理想,文化的传递,文明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应该有也必须有的意义,失去了这些意义,也就是失去了教育。
“有意思”,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说的——好玩,有趣,浪漫,妙趣横生,其乐无穷……这也是教育应该有的。
所以说,好的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
新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
说到对新教育的理解,我想到我刚到这学校来做校长时给老师们讲的几段话。
第一,新教育实质上是给孩子一个充满诗意的童年,让学生懂得并学会“抒情”。当代人的确已经不会抒情了,也不愿抒情了。作为人的丰富多彩而且细腻柔软的心灵世界正在渐渐远离我们,我们正在向诗情画意告别。而新教育正是要给孩子一个饱满的充盈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童年和诗相伴,让他们懂得并学会“抒情”。我们做新教育,无非就是培养具有书卷气的人。现在一年级的孩子,六年后上了中学,不管他是在武侯实验中学,还是棕北中学,或是其他什么中学,与他班上其他小学毕业的孩子比,他的视野要开阔一些,他就是比别人更敏锐,更容易感动,更容易心潮起伏,这就是我们所说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完整的人。因为他小学曾经享受过新教育生活。
第二,把新教育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成长方式。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做新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一种诗意生活,而且首先是给我们自己一种诗意生活。我们不但要通过新教育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而且还要追求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影响和改变。也就是说,新教育首先应该改变我们。我来这里做校长,究竟给老师们带来了什么?有老师会说,带来了更多的事儿,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好,如果真是这样,就对了!现在的事情应该比过去多了,因为新教育显然有很多以前没做过的事需要我们去做,但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而不应该是别人的强迫。做这些累不累?关键要看心态。因为紧张,所以充实。每天的忙碌,就是成长的过程。
第三,继续有创造性地做新教育。大家想想,我们成都也是一片充满诗歌的土地,在我们脚下,千百年来留下过多少诗人的脚印?李白、杜甫,还有现代的郭沫若、流沙河,等等,如果我们以“成都诗歌”为线索让孩子们读诗,这不又是一门本土课程吗?还有老师谈到,我们学校是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那么给孩子们开发一门有关武侯文化的课,不也是一种创新吗?还有影响家长的途径、培养口才的方式等等,都可以开发出新的课程。又比如,教孩子写一句诗,也可以是一门课程。
我校的新教育实验有很多项目,比如营造书香校园,比如构筑理想课堂,比如缔造完美教室,等等。今天,我们重点探讨的是研发卓越课程。
如何理解“卓越课程”之“卓越”?
“卓越课程”的意思不是“完美的课程”,更不是“无懈可击的课程”,而是“为儿童未来走向卓越而准备的课程”。
现有的传统课程,本来也应该是为孩子全面发展设置的,但在应试教育猖獗的今天,孩子的发展越来越畸形。而儿童课程的开发,就是为了让他们的触觉更加灵敏,想象更加奇妙,心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充沛,视野更加开阔,意志更加坚韧,思想更加自由……最终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公民和劳动者!
尽管我们学校的课程研发与实施远远还谈不上完美,但我们已经从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份纯真的热情以及那份痴迷的眼光中,看到了新教育课程的魅力,也看到了课程对他们成长的意义。
但这里的“成长”远不止是属于孩子们的,老师们也在课程研发与实施中成长。在这些课程中,老师们的教育视野更加开阔,专业能力更加强大,职业情感得以更加充沛,生命质量更加饱满。毫不夸张地说,在我校,不少普通的年轻老师通过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正在走向优秀,并且必将走向卓越。
我们的做法是——
专家引领、榜样先行、全员参与、自主开发。每个老师根据自身情况,比如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专业特长,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开发不同的课程。
我们严格按照“定题—申报—审定—课程实验—课程评价—课程调整”这样的程序,对老师们的课程进行了论证、实验和调整,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科学、体育等学科。
老师们结合自身所教学科特色和自身爱好特长,再综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艺术、阅读、手工、能力、智识、健身、实践、科普、旅游、棋类、制作、乐器等知识领域出发,开发了《唱唐诗》《兴趣魔方》《十字绣》《象棋入门》《彩纸童年》《手鼓舞》《陶艺》《乒乓球》《经济课程》等等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课程,最终我们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64门。
包虹靖老师给孩子开始的“三国课程”,她和孩子一起读三国,但不仅仅是读三国,还通过表演三国戏、比赛三国成语、画三国脸谱、访三国遗迹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三国文化。
杨芳老师开了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叫“舌尖下的四川”,这是一门饮食文化课程,主要是讲川菜和其他四川的饮食,以及飲食的基本习俗、礼仪、规范等内容,同时让学生亲自体验美食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接受中国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丰富课堂生活。 还有钟丽老师,她做得也不错。这学期,钟丽老师开发了一门全新的课程——奇幻纸杯。用剪刀、水彩笔、双面胶等工具,将一个个普通的纸杯变成一件件活灵活现的“艺术品”。最开始,由老师教孩子们做,让他们学会“纸杯手工”的基本方法;后期,钟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报名,教给同学们自己创造的纸杯造型。钟老师想通过这样的一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看到了老师们实实在在的成长与进步。我做校长之初曾经说过,我这个校长成功的唯一标志,就是教师的成长。现在我从教师的成长中,感到了我自己的成功。
我无意夸大“新教育实验”的作用,但新教育实验点燃了无数普通老师的梦想与激情,让他们重新看待自己每一天平凡的工作,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变得精彩,且充满故事。
我还想说的是,这些老师都是很普通的老师,但他们很幸福,而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您现在是著名教育专家,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却叫我们‘别在意优秀不优秀’,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想到我的八十年代,那时候我是一个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的年轻人,除了激情一无所有。那时候,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没学会走就直接跑,当然也有无知导致的无畏,于是语文教改有声有色,于是班主任工作有滋有味,于是也引发无数争议,但我不管,每天都乐呵呵的,用比较文艺的说法,叫“意气风发”;我每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在小溪里捉鱼,在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而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而这一切,几乎都受到非议,但我不管,开心就行!有时候领导批评我,我也不觉得委屈,因为这一切都是我“自找”的。什么“中高”什么“特级”,不给我评没关系!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自由而幸福的心更重要的了。一直到2003年评上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之前,我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荣誉。但我真的很坦然——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身被名缚,哪来自由?心为形役,何言幸福? “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幸福,源于心态;不幸福,也源于心态。我曾给年轻的老师们评论过网上流传的一些段子,比如:“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的快。六等教师班主任,累死讲台无人问。”我说,这些段子初一看觉得很解气很痛快,“终于有人为我们鸣不平了”。但实际上这些段子大多似是而非,夸大其词,不但不能减轻自己的郁闷,反而会增加自己的痛苦。而且段子中的“教师”也完全可以置换成“医生”“警察”等。不要老觉得自己最不幸,不要老觉得自己遇到的最不公平,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 我经常对老师们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
我不是主张面对不公不平要逆来顺受,不,如果可能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权益。李白有一句诗:“空长灭征鸟,水阔无还舟。”不是天空没有飞鸟,而是晴空万里,辽阔无边,一两只鸟简直微不足道;不是水面没有船只,而是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一两只船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是胸襟,也是心态。某种意义上说,拥有了好心态,便拥有了幸福。应该说,在一个风清气正环境里,教师的优秀和幸福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和谐统一的。领导正直,同事善良,评价科学,程序公正,幸福的老师怎么可能不优秀呢?于是,因为自己突出的业绩,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这时,我们也不用刻意推辞,完全可以坦然而无愧地接受。因为这是教育给我们的馈赠。只是我们把这份馈赠仅当做意外的收获,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冲着这些荣誉而工作的。没有这些荣誉,我们也不会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教育关系着我们自身的幸福。
十多年前,我曾经为一个学生的生日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觉得这几句话,也适用于每一位新教育人。我这里读一读,愿我们大家共勉——
名字也许太普通,人格永远不会平凡;
生活也许很清贫,事业永远不会黯淡;
歌声也许会暂停,旋律永远不会中断;
理想也許还遥远,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作者单位:新教育研究院)
我想,12年前,这些孩子在进小学的前夜,是怎样的兴奋?怎样的憧憬?明天就要读书了,就是学生了,小书包放在枕边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就是睡不着,妈妈催促着:“孩子,快睡吧!明天早点去报名。”但没用,孩子依然兴奋得睡不着。现在12年过去了,为什么他们当年憧憬的日子,今天却欢呼它的结束?可见这段日子没有给他留下快乐。有的,只是不堪回首。
由此我想到一个朴素的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
我的回答是,好的教育应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有意义”,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即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教育理想,文化的传递,文明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应该有也必须有的意义,失去了这些意义,也就是失去了教育。
“有意思”,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说的——好玩,有趣,浪漫,妙趣横生,其乐无穷……这也是教育应该有的。
所以说,好的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
新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
说到对新教育的理解,我想到我刚到这学校来做校长时给老师们讲的几段话。
第一,新教育实质上是给孩子一个充满诗意的童年,让学生懂得并学会“抒情”。当代人的确已经不会抒情了,也不愿抒情了。作为人的丰富多彩而且细腻柔软的心灵世界正在渐渐远离我们,我们正在向诗情画意告别。而新教育正是要给孩子一个饱满的充盈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童年和诗相伴,让他们懂得并学会“抒情”。我们做新教育,无非就是培养具有书卷气的人。现在一年级的孩子,六年后上了中学,不管他是在武侯实验中学,还是棕北中学,或是其他什么中学,与他班上其他小学毕业的孩子比,他的视野要开阔一些,他就是比别人更敏锐,更容易感动,更容易心潮起伏,这就是我们所说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完整的人。因为他小学曾经享受过新教育生活。
第二,把新教育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成长方式。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做新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一种诗意生活,而且首先是给我们自己一种诗意生活。我们不但要通过新教育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而且还要追求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影响和改变。也就是说,新教育首先应该改变我们。我来这里做校长,究竟给老师们带来了什么?有老师会说,带来了更多的事儿,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好,如果真是这样,就对了!现在的事情应该比过去多了,因为新教育显然有很多以前没做过的事需要我们去做,但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而不应该是别人的强迫。做这些累不累?关键要看心态。因为紧张,所以充实。每天的忙碌,就是成长的过程。
第三,继续有创造性地做新教育。大家想想,我们成都也是一片充满诗歌的土地,在我们脚下,千百年来留下过多少诗人的脚印?李白、杜甫,还有现代的郭沫若、流沙河,等等,如果我们以“成都诗歌”为线索让孩子们读诗,这不又是一门本土课程吗?还有老师谈到,我们学校是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那么给孩子们开发一门有关武侯文化的课,不也是一种创新吗?还有影响家长的途径、培养口才的方式等等,都可以开发出新的课程。又比如,教孩子写一句诗,也可以是一门课程。
我校的新教育实验有很多项目,比如营造书香校园,比如构筑理想课堂,比如缔造完美教室,等等。今天,我们重点探讨的是研发卓越课程。
如何理解“卓越课程”之“卓越”?
“卓越课程”的意思不是“完美的课程”,更不是“无懈可击的课程”,而是“为儿童未来走向卓越而准备的课程”。
现有的传统课程,本来也应该是为孩子全面发展设置的,但在应试教育猖獗的今天,孩子的发展越来越畸形。而儿童课程的开发,就是为了让他们的触觉更加灵敏,想象更加奇妙,心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充沛,视野更加开阔,意志更加坚韧,思想更加自由……最终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公民和劳动者!
尽管我们学校的课程研发与实施远远还谈不上完美,但我们已经从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份纯真的热情以及那份痴迷的眼光中,看到了新教育课程的魅力,也看到了课程对他们成长的意义。
但这里的“成长”远不止是属于孩子们的,老师们也在课程研发与实施中成长。在这些课程中,老师们的教育视野更加开阔,专业能力更加强大,职业情感得以更加充沛,生命质量更加饱满。毫不夸张地说,在我校,不少普通的年轻老师通过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正在走向优秀,并且必将走向卓越。
我们的做法是——
专家引领、榜样先行、全员参与、自主开发。每个老师根据自身情况,比如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专业特长,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开发不同的课程。
我们严格按照“定题—申报—审定—课程实验—课程评价—课程调整”这样的程序,对老师们的课程进行了论证、实验和调整,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科学、体育等学科。
老师们结合自身所教学科特色和自身爱好特长,再综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艺术、阅读、手工、能力、智识、健身、实践、科普、旅游、棋类、制作、乐器等知识领域出发,开发了《唱唐诗》《兴趣魔方》《十字绣》《象棋入门》《彩纸童年》《手鼓舞》《陶艺》《乒乓球》《经济课程》等等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课程,最终我们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64门。
包虹靖老师给孩子开始的“三国课程”,她和孩子一起读三国,但不仅仅是读三国,还通过表演三国戏、比赛三国成语、画三国脸谱、访三国遗迹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三国文化。
杨芳老师开了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叫“舌尖下的四川”,这是一门饮食文化课程,主要是讲川菜和其他四川的饮食,以及飲食的基本习俗、礼仪、规范等内容,同时让学生亲自体验美食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接受中国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丰富课堂生活。 还有钟丽老师,她做得也不错。这学期,钟丽老师开发了一门全新的课程——奇幻纸杯。用剪刀、水彩笔、双面胶等工具,将一个个普通的纸杯变成一件件活灵活现的“艺术品”。最开始,由老师教孩子们做,让他们学会“纸杯手工”的基本方法;后期,钟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报名,教给同学们自己创造的纸杯造型。钟老师想通过这样的一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看到了老师们实实在在的成长与进步。我做校长之初曾经说过,我这个校长成功的唯一标志,就是教师的成长。现在我从教师的成长中,感到了我自己的成功。
我无意夸大“新教育实验”的作用,但新教育实验点燃了无数普通老师的梦想与激情,让他们重新看待自己每一天平凡的工作,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变得精彩,且充满故事。
我还想说的是,这些老师都是很普通的老师,但他们很幸福,而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您现在是著名教育专家,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却叫我们‘别在意优秀不优秀’,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想到我的八十年代,那时候我是一个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的年轻人,除了激情一无所有。那时候,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没学会走就直接跑,当然也有无知导致的无畏,于是语文教改有声有色,于是班主任工作有滋有味,于是也引发无数争议,但我不管,每天都乐呵呵的,用比较文艺的说法,叫“意气风发”;我每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在小溪里捉鱼,在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而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而这一切,几乎都受到非议,但我不管,开心就行!有时候领导批评我,我也不觉得委屈,因为这一切都是我“自找”的。什么“中高”什么“特级”,不给我评没关系!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自由而幸福的心更重要的了。一直到2003年评上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之前,我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荣誉。但我真的很坦然——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身被名缚,哪来自由?心为形役,何言幸福? “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幸福,源于心态;不幸福,也源于心态。我曾给年轻的老师们评论过网上流传的一些段子,比如:“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的快。六等教师班主任,累死讲台无人问。”我说,这些段子初一看觉得很解气很痛快,“终于有人为我们鸣不平了”。但实际上这些段子大多似是而非,夸大其词,不但不能减轻自己的郁闷,反而会增加自己的痛苦。而且段子中的“教师”也完全可以置换成“医生”“警察”等。不要老觉得自己最不幸,不要老觉得自己遇到的最不公平,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 我经常对老师们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
我不是主张面对不公不平要逆来顺受,不,如果可能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权益。李白有一句诗:“空长灭征鸟,水阔无还舟。”不是天空没有飞鸟,而是晴空万里,辽阔无边,一两只鸟简直微不足道;不是水面没有船只,而是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一两只船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是胸襟,也是心态。某种意义上说,拥有了好心态,便拥有了幸福。应该说,在一个风清气正环境里,教师的优秀和幸福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和谐统一的。领导正直,同事善良,评价科学,程序公正,幸福的老师怎么可能不优秀呢?于是,因为自己突出的业绩,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这时,我们也不用刻意推辞,完全可以坦然而无愧地接受。因为这是教育给我们的馈赠。只是我们把这份馈赠仅当做意外的收获,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冲着这些荣誉而工作的。没有这些荣誉,我们也不会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教育关系着我们自身的幸福。
十多年前,我曾经为一个学生的生日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觉得这几句话,也适用于每一位新教育人。我这里读一读,愿我们大家共勉——
名字也许太普通,人格永远不会平凡;
生活也许很清贫,事业永远不会黯淡;
歌声也许会暂停,旋律永远不会中断;
理想也許还遥远,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作者单位:新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