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水利超出了传统水利的范畴,必须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将水利与城市发展、环境、景观和生态的要求相结合,统筹谋划,和谐发展,结合城市的文化、地域特色,建设与城市生态、景观、休闲、旅游相融合的生态水利工程,实现人水和谐。
关键词:城市水利;水利工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治水兴水理念的发展变化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利工作的定位就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关于水利对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作用的认识不足,还仅仅停留在水源保护、供给的层面。随着治水兴水的理念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一步完善,水利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水利、农村水利向城市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等延伸。当前我国处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角度、思维和方法来认识、谋划和推动水利工作。在“四化同步”发展进程中,水利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在滿足防洪、灌溉等基本功能要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城乡的快速、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坚强保障。就城市而言,不仅要解决防洪安全,还要统筹考虑城市水源的保护、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城市水系的整治、城市污水处理与废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城市环境改善的结合、水管体制与其他部门管理体制机制的衔接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城市水利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城市水利问题的产生,是自然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水利问题的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一是中小城市洪水威胁仍在。近些年主要解决了中心城市、重点城市、大城市的防洪问题,中小城市和规模较大的乡镇的防洪标准偏低,防洪设施不完善。二是城市水利建设资金不足。尽管国家加大了水利投资,但对于城市来说,相关的建设资金远远不够。三是水源紧缺,水量分配复杂。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的问题日益突出。既要规划上下游、左右岸对水资源的需求,还要考虑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景观用水。四是节水压力大。尽管在节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节水型社会、城市、企业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五是城市水环境、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道淤积、工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道严重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水环境失调。六是城市水管体制机制不顺畅。水利、规划、城建等部门在各自的范围内都有涉水的管辖权。
三、城市水利发展的思考
城市水利要从“大水利”的战略高度出发,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环境整治与城市宜居环境建设相结合、水利建设和城市文化品位、旅游景观建设相结合,真正实现水利万物,人水和谐。
(1)转变规划理念,实行全面规划,全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考虑交通、通信、住房等问题,还要考虑水问题,必须要给水利留下重要的位置,有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水利规划。规划的范围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管长远;规划的地域不仅仅局限于城区,还要考虑城郊、远城区,为城市将来的有序和适度扩张留下充足的空间和水资源。反之,在做防洪规划,解决水问题的时候,要为供水、污水处理、滨水景观等建设留下充足的接口。
(2)摆脱传统思维束缚,突出文化、绿色、生态等特点。不可否认,高标准的、完善的防洪设施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屏障,但不能将洪水风险过度放大,一味追求防洪上的“高大上”,尤其是处理城市防洪问题,渠化、硬化、白化是大赏风景的,应加大水土保持等非工程措施的比重。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色,突出文化、地域特色。如襄阳市,位于汉水之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考虑将三国文化、汉水文化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将水利建设和市政、景观建设统筹考虑,处理好城市建设和水系、河道的关系。大江大河要保持自然岸线,尤其要保护洲滩、河湾等原生态的“障碍物”,不搞“一刀切”似的裁弯取直,更不能填埋造地,在充分发挥洲滩、河湾天然的分洪、滞洪作用的同时,让弯曲的岸线、河湾、若隐若现的洲滩为滨水景观添上一份柔美,真正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3)大兴节水之风,实现各类水源的资源化、集约化的利用。有序开采地下水,防止水体污染和过度开采引起的坍塌沉陷。对于客水丰富的城市而言,在抓防洪度汛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客水资源进行水体置换、充库、灌溉。降雨丰富的城市,要建立完善的雨污分流处理系统,将雨水作为工业、农业和景观、生态用水的重要来源。工业废水较多的城市,则要统一收纳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将处理后的中水作为冷却水、循环水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合理划分水功能区,科学测算用水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4)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拓宽城市水利建设资金来源。通过城市水利建设,整治水系、河道环境,可以有力带动辐射周边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拉动土地、房地产的升值,推动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潜在的高回报必然会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到城市水利建设中,分担政府投资的压力。另外,政府还可以从税收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水利建设基金。同时,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征收水污染防治费,拓宽城市水利建设资金来源。
(5) 建立健全城市水利法规体系,理顺水管理体制。根据《水法》、《防洪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有计划地修订、完善城市防洪、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研究制订相关的政策、制度,加快建立科学的城市水利法规和制度体系,为加强城市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同时,要加大城市水利执法力度,坚决打击非法设障、非法侵占城市水域、破坏城市水利工程、污染城市水环境等违法行为。改变多头管水的情况,建立水利部门牵头负责的城市水利管理体制,将治水、供水、污水等进行统筹安排,实行大水务。
参考文献
[1]张守贤.“城市水利”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水利. 2003(04)
[2]练继建,冯平,王仁超,马德伟.城市水利的现状与问题[J].水利水电技术. 1999(S1) [9]
[3]王瑞光.解决小城市水利建设问题之我见[J].水利天地. 2010(02)
[4]邹洪成,王谦. 关于如何加快推进城市水利建设的思考——以江苏省、浙江省为例 [J].水利发展研究. 2009(05)
关键词:城市水利;水利工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治水兴水理念的发展变化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利工作的定位就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关于水利对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作用的认识不足,还仅仅停留在水源保护、供给的层面。随着治水兴水的理念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一步完善,水利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水利、农村水利向城市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等延伸。当前我国处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角度、思维和方法来认识、谋划和推动水利工作。在“四化同步”发展进程中,水利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在滿足防洪、灌溉等基本功能要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城乡的快速、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坚强保障。就城市而言,不仅要解决防洪安全,还要统筹考虑城市水源的保护、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城市水系的整治、城市污水处理与废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城市环境改善的结合、水管体制与其他部门管理体制机制的衔接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城市水利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城市水利问题的产生,是自然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水利问题的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一是中小城市洪水威胁仍在。近些年主要解决了中心城市、重点城市、大城市的防洪问题,中小城市和规模较大的乡镇的防洪标准偏低,防洪设施不完善。二是城市水利建设资金不足。尽管国家加大了水利投资,但对于城市来说,相关的建设资金远远不够。三是水源紧缺,水量分配复杂。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的问题日益突出。既要规划上下游、左右岸对水资源的需求,还要考虑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景观用水。四是节水压力大。尽管在节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节水型社会、城市、企业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五是城市水环境、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道淤积、工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道严重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水环境失调。六是城市水管体制机制不顺畅。水利、规划、城建等部门在各自的范围内都有涉水的管辖权。
三、城市水利发展的思考
城市水利要从“大水利”的战略高度出发,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水环境整治与城市宜居环境建设相结合、水利建设和城市文化品位、旅游景观建设相结合,真正实现水利万物,人水和谐。
(1)转变规划理念,实行全面规划,全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考虑交通、通信、住房等问题,还要考虑水问题,必须要给水利留下重要的位置,有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水利规划。规划的范围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管长远;规划的地域不仅仅局限于城区,还要考虑城郊、远城区,为城市将来的有序和适度扩张留下充足的空间和水资源。反之,在做防洪规划,解决水问题的时候,要为供水、污水处理、滨水景观等建设留下充足的接口。
(2)摆脱传统思维束缚,突出文化、绿色、生态等特点。不可否认,高标准的、完善的防洪设施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屏障,但不能将洪水风险过度放大,一味追求防洪上的“高大上”,尤其是处理城市防洪问题,渠化、硬化、白化是大赏风景的,应加大水土保持等非工程措施的比重。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色,突出文化、地域特色。如襄阳市,位于汉水之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考虑将三国文化、汉水文化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将水利建设和市政、景观建设统筹考虑,处理好城市建设和水系、河道的关系。大江大河要保持自然岸线,尤其要保护洲滩、河湾等原生态的“障碍物”,不搞“一刀切”似的裁弯取直,更不能填埋造地,在充分发挥洲滩、河湾天然的分洪、滞洪作用的同时,让弯曲的岸线、河湾、若隐若现的洲滩为滨水景观添上一份柔美,真正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3)大兴节水之风,实现各类水源的资源化、集约化的利用。有序开采地下水,防止水体污染和过度开采引起的坍塌沉陷。对于客水丰富的城市而言,在抓防洪度汛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客水资源进行水体置换、充库、灌溉。降雨丰富的城市,要建立完善的雨污分流处理系统,将雨水作为工业、农业和景观、生态用水的重要来源。工业废水较多的城市,则要统一收纳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将处理后的中水作为冷却水、循环水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合理划分水功能区,科学测算用水需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4)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拓宽城市水利建设资金来源。通过城市水利建设,整治水系、河道环境,可以有力带动辐射周边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拉动土地、房地产的升值,推动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潜在的高回报必然会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到城市水利建设中,分担政府投资的压力。另外,政府还可以从税收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作为水利建设基金。同时,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征收水污染防治费,拓宽城市水利建设资金来源。
(5) 建立健全城市水利法规体系,理顺水管理体制。根据《水法》、《防洪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有计划地修订、完善城市防洪、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研究制订相关的政策、制度,加快建立科学的城市水利法规和制度体系,为加强城市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同时,要加大城市水利执法力度,坚决打击非法设障、非法侵占城市水域、破坏城市水利工程、污染城市水环境等违法行为。改变多头管水的情况,建立水利部门牵头负责的城市水利管理体制,将治水、供水、污水等进行统筹安排,实行大水务。
参考文献
[1]张守贤.“城市水利”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水利. 2003(04)
[2]练继建,冯平,王仁超,马德伟.城市水利的现状与问题[J].水利水电技术. 1999(S1) [9]
[3]王瑞光.解决小城市水利建设问题之我见[J].水利天地. 2010(02)
[4]邹洪成,王谦. 关于如何加快推进城市水利建设的思考——以江苏省、浙江省为例 [J].水利发展研究.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