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9-02
面对新课程以及渗透其中的新理念,需要教师用新理念以及与新理念相一致的行为来成就自我,自我发展课程智慧,使自己具有造血功能。课程智慧可以分为解读教材的智慧和运用教材的智慧两种。教师自我发展课程智慧,包括发展解读教材的智慧和运用教材的智慧。
1解读教材的智慧
解读教材的智慧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语义解读。要求教师读“懂”教材,具有逻辑化的理解能力。第二层次是逻辑解读。要求教师在读“懂”的基础上,读“透”教材,具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第三层次是意蕴解读。要求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结构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融为一体,进入“化”的境界,具有科学的穿透力。
1.1语义解读:语义解读是指教师对教材中的语句、图表的含义以及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读“懂”教材。语义解读包括句义解读、图表解读和题意解读。教师的解读应该是科学的、有序的。例如句义解读,教师首先要分析每句话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每句话的本义。句义分析离不开语言环境,因此,教师还要结合每个句子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例如,鲁迅先生的杂文,言词犀利,犹如锋利的钢枪,锋芒所指,所向披靡!让读者闻到了战火中浓烈的硝烟味!《拿来主义》是其代表作,因先生处在新旧文化变革时期,有些言辞多带有时代印痕,显得生僻,所以教学时应多多注意“琢”字“凿”句,理解本义,再根据语言情境,深悟语义!
《拿来主义》第一自然段,在举例说明“送去主义”时有:“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指双手托着,毕恭毕敬的样子;而结合上下文看,却是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把中国的文化遗产双手承托给帝国主义殖民者,献媚讨好!“一路的挂过去”,一种很自然的做法,却在夸张手法中戏言“一味地送”,嘻笑怒骂那些不惜断送中国文化遗产、而大手大脚崇洋媚外之人的丑恶行径!“发扬国光”,自然成了反语,卖国求荣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解读教材始于句义解读,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的教学工作。图表解读就是分析教材中图画、图形和表格的含义。题意解读就是对教材中学生思考和练习的各种题目进行分析,题意解读要从多方面考虑,要吃透编者的意图。
1.2逻辑解读:教材或单元教材的知识都构成一个逻辑系统。逻辑解读是指教师对教材的逻辑系统进行要素分析(即知识要点分析)、结构分析(即层次分析和网络分析)。把每一个知识“点”“线”“单元”都置于其所在的一个更大的结构或体系之中,使各个知识之间相互沟通,左右联系,前后呼应,融会贯通。
例如, 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逻辑解读。
小学数学知识中的概念、规律和方法组成一个逻辑系统。笫三单元与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联系密切,在进行逻辑解读时应前后兼顾。
要素分析:分析这两个单元基本概念(主要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逆运算、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基本规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基本方法(主要有简算方法,求未知数x的方法,利用未知数x解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方法)。在下图中,圆圈表示这两单元的基本概念,矩形框表示基本基本规律,菱形框表示基本方法,箭头方向表示知识的发展。
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包括层次分析和网络分析。
(1)层次分析。即分析这两单元中概念、规律、方法各自内部组织的次序。两个单元概念层次分析如下: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加法中有加数与和、减法中有被减数减数与差、乘法中有因数(即被乘数、乘数)与积、除法中有被除数除数与商;逆运算、四则运算、运算定律。这些概念分为三种情形:一种是揭示四则运算类型的概念;另一种是四则运算各部分的概念;第三种是揭示运算关系的概念。对于规律和方法的层次分析,与概念层次分析方法是相同的。
(2)网络分析。就是对这两单元知识系统中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的纵横联系进行分析。网络分析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找网点(即找出所有的概念、规律、方法);第二步,分析网点之间的连接方式。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网与它之前教材单元是紧密相联的,与后续教材中有关单元也联系紧密。弄清了衔接关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
(摘自刘齐平编《怎样分析小学数学教材》。有删改)1.3意蕴解读:意蕴解读是指由外而内的透析或由此及彼的联想,把握住教材的基本思想、核心策略、前后主线和言外之意。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教师首先把教材的知识“点”“线”“单元”看成是“目”,把握“目”的特点:多、繁、散,然后把教材的基本思想、核心策略、前后主线看成是“纲”,把握“纲”的特点:少、精、帅。教师要善于抓住少、精、帅,带动多、繁、散,到达纲举目张,灵活驾驭教材的境界。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人教版编排在六年级,主要是用列表法、假设法和方程法解;北师大版编排在五年级,主要是用列表法解,并融合了“尝试、穷举和猜想”的方法。不同的教材有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策略,体现了编者各自的新课程理念和不同的文本思想。
不管哪个版本,本课的核心目标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鸡兔同笼”只是一个载体,是借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
北师大版呈现逐步“尝试、调整”的方法,本质就是“逼近”的思想,而“穷举、列表”又体现了分类的思想。人教版呈现的三种不同思维层次的方法,蕴涵着三种不同的数学思想:列表法体现分类的思想;假设法蕴涵着不变量和“逼近”思想;方程法蕴涵着“代数”的思想。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交流不同的方法。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答的同时,感悟不同的数学思想。
教师只有从有形的文字中读出无形的思想、策略和方法,才能在教学中举“数学思想、策略和方法”之纲,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策略,掌握数学方法,以少带多,以精领繁,以帅驭散,张“知识”之目。 2使用教材的智慧
教师要善于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使之适应校情、班情和学情;便于独学、对学和群学。教师要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智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重组”教材,科学地“浓缩”教材,理智地“增删”教材。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跳出教材。
2.1合理地“重组”教材:“重组”教材常常内显为知识结构的重建,外显为调整教材中的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单元内各节的顺序,每节中各教学内容的顺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合理地重组教材,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裴光亚老师认为《函数的图像》一课有三个部分:一是用心电图说明图像表示函数的必要性;二是以正方形边长与面积的函数关系为例,介绍图像的画法,引出函数的“图像”定义;三是用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像,说明可以根据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接下来是用教材的例2和例3,让学生学会读图、画图,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本课要完成三项任务:用图像表示函数的必要性;图像的画法;用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裴老师发现“温度的图像”,具有把上述三个部分、三项任务整合起来的教学价值。
既然“温度的图像”兼具三个教学价值,裴老师把它作为主线,而用心电图、正方形边长与面积的函数关系等作为辅助材料,把原来用三个材料讲三件事,经过重组,变为用一个材料讲三件事。这样一来,一个背景,一气呵成;一根主线,一以贯之,达成教学目标。
重组教材要以教学目标为先导,要抓住教材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联系,选用最能体现问题本质、最典型、最有包容性、最具可接受性的素材,建立思路更加清楚、结构更加和谐、实现目标更加便捷的教学体系。
又如,沈阳立人学校这样重组七年级数学教材:原七年级上学期的整式加减与原八年级上学期的整式乘除,合并成一章为七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整式一章是代数式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这样做可以使代数和几何平衡发展。将七年级上学期的一元一次方程调整到七年级下学期,把原七年级下学期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原八年级上学期一次函数、原八年级下学期反比例函数都调整到八年级下学期,构成函数知识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函数有更深刻的理解。
经过调整后的教材能够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和认知的科学性。能够形成“块”,体现知识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体现课改的实效性、高效性。
2.2科学地“浓缩”教材:科学地“浓缩”教材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对教材进行梳理、简约,提炼出教材的精华,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以易破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例如,小学生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有很大的难度。第一,学生对阿炳缺少了解,情感上比较遥远。第二,学生对本课缺少鉴赏能力,难以走进人物心灵。对这样具有挑战性的文章,孙双金老师在设计中紧紧抓住“听”字,层层深入,游刃有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他的设计如下:
第一次是听曲,整体感知;
第二次是和少年阿炳听泉,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第三次是和盲人阿炳听泉,却听到了“叹息”“哭泣”“呐喊”,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原因;
第四次抓住小泽征尔“跪下”听《二泉映月》,引导学生探究名曲的真正内在精神和感人魅力。
用耳朵去倾听既是我们欣赏《二泉映月》的唯一途径,也是阿炳感知世界和世界沟通的唯一途径。教者抓住了“听”字,就抓住了本文的“牛鼻子”。以“听”为主线删繁就简,化难为易,以易破难,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真可谓是“提纲而顿,百毛皆顺,纲举而目张”。
2.3理智地“增删”教材:“增删”教材包括增补教材和删减教材。增补就是从课外精选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知识新进展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增补到教学内容中来。删减就是删除教学要求不当与过死、内容太易与过难、反复过多的内容,“忍痛割爱”实现“以舍保得”“以少胜多”,集中时间、精力突出教材的重点。
例如,初中《鲁迅自传》一课,总共才一千字左右,但浓缩了鲁迅先生近五十年的人生经历。怎样来上呢?显然仅仅依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是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的。江苏省邓立新老师在上这一课时,以诗入文解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篇文章按鲁迅从出生到写自传时分为三大阶段。由此邓老师引入了三首诗。
第一阶段,记述先生从出生到外出求学。引入诗《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第二阶段为求学阶段,引入诗《自题小像》。
第三阶段为回国以后,引入诗《自嘲》。
(摘自徐世贵,刘天成,秦辉编《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
我们知道,鲁迅的诗歌创作最能反映他的文学创作历程。而诗歌深广的忧愤与深邃的思想,也集中反映了鲁迅先生为上下求索而艰难奋进的人生经历。把诗补充到《鲁迅自传》一课教学中,是邓老师的一大高明之处,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如,初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课文长,内容多,如果教师不做删减处理,不仅课时不够,而且学生学起来难度大。特级教师宁鸿彬分析了教材的特点:第一段虽短,但容量大;第二段写百草园夏日,写法精妙;第三段至第六段写美女蛇故事;第七、八段写捕鸟方法及乐趣;第九段写三味书屋,意在与百草园对比。
根据教材特点,宁老师在使用教材时重点让学生学习前两段,其余各段从略处理。并从阅读、说话、写作等能力训练着眼,确定学习目标。取舍合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良华编:《教师成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廖寄章,黄昭明,陶佑钦,陈国良,丁常春编著:《自我教育与教师成长》,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徐世贵,翟雪曼编:《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
面对新课程以及渗透其中的新理念,需要教师用新理念以及与新理念相一致的行为来成就自我,自我发展课程智慧,使自己具有造血功能。课程智慧可以分为解读教材的智慧和运用教材的智慧两种。教师自我发展课程智慧,包括发展解读教材的智慧和运用教材的智慧。
1解读教材的智慧
解读教材的智慧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语义解读。要求教师读“懂”教材,具有逻辑化的理解能力。第二层次是逻辑解读。要求教师在读“懂”的基础上,读“透”教材,具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第三层次是意蕴解读。要求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结构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融为一体,进入“化”的境界,具有科学的穿透力。
1.1语义解读:语义解读是指教师对教材中的语句、图表的含义以及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读“懂”教材。语义解读包括句义解读、图表解读和题意解读。教师的解读应该是科学的、有序的。例如句义解读,教师首先要分析每句话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每句话的本义。句义分析离不开语言环境,因此,教师还要结合每个句子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例如,鲁迅先生的杂文,言词犀利,犹如锋利的钢枪,锋芒所指,所向披靡!让读者闻到了战火中浓烈的硝烟味!《拿来主义》是其代表作,因先生处在新旧文化变革时期,有些言辞多带有时代印痕,显得生僻,所以教学时应多多注意“琢”字“凿”句,理解本义,再根据语言情境,深悟语义!
《拿来主义》第一自然段,在举例说明“送去主义”时有:“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指双手托着,毕恭毕敬的样子;而结合上下文看,却是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把中国的文化遗产双手承托给帝国主义殖民者,献媚讨好!“一路的挂过去”,一种很自然的做法,却在夸张手法中戏言“一味地送”,嘻笑怒骂那些不惜断送中国文化遗产、而大手大脚崇洋媚外之人的丑恶行径!“发扬国光”,自然成了反语,卖国求荣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解读教材始于句义解读,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的教学工作。图表解读就是分析教材中图画、图形和表格的含义。题意解读就是对教材中学生思考和练习的各种题目进行分析,题意解读要从多方面考虑,要吃透编者的意图。
1.2逻辑解读:教材或单元教材的知识都构成一个逻辑系统。逻辑解读是指教师对教材的逻辑系统进行要素分析(即知识要点分析)、结构分析(即层次分析和网络分析)。把每一个知识“点”“线”“单元”都置于其所在的一个更大的结构或体系之中,使各个知识之间相互沟通,左右联系,前后呼应,融会贯通。
例如, 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逻辑解读。
小学数学知识中的概念、规律和方法组成一个逻辑系统。笫三单元与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联系密切,在进行逻辑解读时应前后兼顾。
要素分析:分析这两个单元基本概念(主要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逆运算、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基本规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基本方法(主要有简算方法,求未知数x的方法,利用未知数x解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方法)。在下图中,圆圈表示这两单元的基本概念,矩形框表示基本基本规律,菱形框表示基本方法,箭头方向表示知识的发展。
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包括层次分析和网络分析。
(1)层次分析。即分析这两单元中概念、规律、方法各自内部组织的次序。两个单元概念层次分析如下: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加法中有加数与和、减法中有被减数减数与差、乘法中有因数(即被乘数、乘数)与积、除法中有被除数除数与商;逆运算、四则运算、运算定律。这些概念分为三种情形:一种是揭示四则运算类型的概念;另一种是四则运算各部分的概念;第三种是揭示运算关系的概念。对于规律和方法的层次分析,与概念层次分析方法是相同的。
(2)网络分析。就是对这两单元知识系统中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的纵横联系进行分析。网络分析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找网点(即找出所有的概念、规律、方法);第二步,分析网点之间的连接方式。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网与它之前教材单元是紧密相联的,与后续教材中有关单元也联系紧密。弄清了衔接关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
(摘自刘齐平编《怎样分析小学数学教材》。有删改)1.3意蕴解读:意蕴解读是指由外而内的透析或由此及彼的联想,把握住教材的基本思想、核心策略、前后主线和言外之意。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教师首先把教材的知识“点”“线”“单元”看成是“目”,把握“目”的特点:多、繁、散,然后把教材的基本思想、核心策略、前后主线看成是“纲”,把握“纲”的特点:少、精、帅。教师要善于抓住少、精、帅,带动多、繁、散,到达纲举目张,灵活驾驭教材的境界。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人教版编排在六年级,主要是用列表法、假设法和方程法解;北师大版编排在五年级,主要是用列表法解,并融合了“尝试、穷举和猜想”的方法。不同的教材有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策略,体现了编者各自的新课程理念和不同的文本思想。
不管哪个版本,本课的核心目标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鸡兔同笼”只是一个载体,是借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
北师大版呈现逐步“尝试、调整”的方法,本质就是“逼近”的思想,而“穷举、列表”又体现了分类的思想。人教版呈现的三种不同思维层次的方法,蕴涵着三种不同的数学思想:列表法体现分类的思想;假设法蕴涵着不变量和“逼近”思想;方程法蕴涵着“代数”的思想。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交流不同的方法。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答的同时,感悟不同的数学思想。
教师只有从有形的文字中读出无形的思想、策略和方法,才能在教学中举“数学思想、策略和方法”之纲,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策略,掌握数学方法,以少带多,以精领繁,以帅驭散,张“知识”之目。 2使用教材的智慧
教师要善于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使之适应校情、班情和学情;便于独学、对学和群学。教师要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智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重组”教材,科学地“浓缩”教材,理智地“增删”教材。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跳出教材。
2.1合理地“重组”教材:“重组”教材常常内显为知识结构的重建,外显为调整教材中的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单元内各节的顺序,每节中各教学内容的顺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合理地重组教材,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裴光亚老师认为《函数的图像》一课有三个部分:一是用心电图说明图像表示函数的必要性;二是以正方形边长与面积的函数关系为例,介绍图像的画法,引出函数的“图像”定义;三是用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像,说明可以根据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接下来是用教材的例2和例3,让学生学会读图、画图,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本课要完成三项任务:用图像表示函数的必要性;图像的画法;用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裴老师发现“温度的图像”,具有把上述三个部分、三项任务整合起来的教学价值。
既然“温度的图像”兼具三个教学价值,裴老师把它作为主线,而用心电图、正方形边长与面积的函数关系等作为辅助材料,把原来用三个材料讲三件事,经过重组,变为用一个材料讲三件事。这样一来,一个背景,一气呵成;一根主线,一以贯之,达成教学目标。
重组教材要以教学目标为先导,要抓住教材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联系,选用最能体现问题本质、最典型、最有包容性、最具可接受性的素材,建立思路更加清楚、结构更加和谐、实现目标更加便捷的教学体系。
又如,沈阳立人学校这样重组七年级数学教材:原七年级上学期的整式加减与原八年级上学期的整式乘除,合并成一章为七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整式一章是代数式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这样做可以使代数和几何平衡发展。将七年级上学期的一元一次方程调整到七年级下学期,把原七年级下学期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原八年级上学期一次函数、原八年级下学期反比例函数都调整到八年级下学期,构成函数知识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函数有更深刻的理解。
经过调整后的教材能够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和认知的科学性。能够形成“块”,体现知识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体现课改的实效性、高效性。
2.2科学地“浓缩”教材:科学地“浓缩”教材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对教材进行梳理、简约,提炼出教材的精华,让学生去认识本质的东西,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以易破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例如,小学生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有很大的难度。第一,学生对阿炳缺少了解,情感上比较遥远。第二,学生对本课缺少鉴赏能力,难以走进人物心灵。对这样具有挑战性的文章,孙双金老师在设计中紧紧抓住“听”字,层层深入,游刃有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他的设计如下:
第一次是听曲,整体感知;
第二次是和少年阿炳听泉,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第三次是和盲人阿炳听泉,却听到了“叹息”“哭泣”“呐喊”,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原因;
第四次抓住小泽征尔“跪下”听《二泉映月》,引导学生探究名曲的真正内在精神和感人魅力。
用耳朵去倾听既是我们欣赏《二泉映月》的唯一途径,也是阿炳感知世界和世界沟通的唯一途径。教者抓住了“听”字,就抓住了本文的“牛鼻子”。以“听”为主线删繁就简,化难为易,以易破难,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真可谓是“提纲而顿,百毛皆顺,纲举而目张”。
2.3理智地“增删”教材:“增删”教材包括增补教材和删减教材。增补就是从课外精选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知识新进展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增补到教学内容中来。删减就是删除教学要求不当与过死、内容太易与过难、反复过多的内容,“忍痛割爱”实现“以舍保得”“以少胜多”,集中时间、精力突出教材的重点。
例如,初中《鲁迅自传》一课,总共才一千字左右,但浓缩了鲁迅先生近五十年的人生经历。怎样来上呢?显然仅仅依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是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的。江苏省邓立新老师在上这一课时,以诗入文解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篇文章按鲁迅从出生到写自传时分为三大阶段。由此邓老师引入了三首诗。
第一阶段,记述先生从出生到外出求学。引入诗《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第二阶段为求学阶段,引入诗《自题小像》。
第三阶段为回国以后,引入诗《自嘲》。
(摘自徐世贵,刘天成,秦辉编《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
我们知道,鲁迅的诗歌创作最能反映他的文学创作历程。而诗歌深广的忧愤与深邃的思想,也集中反映了鲁迅先生为上下求索而艰难奋进的人生经历。把诗补充到《鲁迅自传》一课教学中,是邓老师的一大高明之处,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如,初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课文长,内容多,如果教师不做删减处理,不仅课时不够,而且学生学起来难度大。特级教师宁鸿彬分析了教材的特点:第一段虽短,但容量大;第二段写百草园夏日,写法精妙;第三段至第六段写美女蛇故事;第七、八段写捕鸟方法及乐趣;第九段写三味书屋,意在与百草园对比。
根据教材特点,宁老师在使用教材时重点让学生学习前两段,其余各段从略处理。并从阅读、说话、写作等能力训练着眼,确定学习目标。取舍合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良华编:《教师成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廖寄章,黄昭明,陶佑钦,陈国良,丁常春编著:《自我教育与教师成长》,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徐世贵,翟雪曼编:《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