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见倾心
对于柴烧的热爱,究竟从何时开始,陈威恩也说不清楚。也许,是从第一次见到日本备前烧的那一刻。
20多年前,曾见一件很特别的作品,老师说那是日本朋友送的备前烧。备前烧是一种很神秘的烧窑技法,坯体不上任何釉彩,完全素坯装窑一次性烧成,每次烧窑约需14天。这种神秘的技法不外传,非直系长子不传,并且只有当地的黏土、当地的窑才能烧出那种独有的色彩。那件作品虽已远渡重洋来到台湾,但我仍感受到它还在燃烧。
回溯15年前的台湾,个人陶艺工作室专业柴烧创作的作者并不多,关于柴烧的相关资讯与技法根本是一无所知。一本黑白印刷的备前烧旧书,让我想起了那个仍在燃烧的备前烧。于是1994年底,在毫无资料、仅凭想象和感觉的情况下,我花了近一个月时间盖好“圭窑一号”,凭借电窑、瓦斯窑、坑烧、乐烧等各种烧窑技法和知识,一次次尝试,失败了再继续。不知过了几个月,也不知扔了多少作品,好不容易烧出来的作品终于从表面完全没有落灰到局部有落灰。欣喜若狂之余,我知道这还不是我要的,因为当年的那件作品依旧在我脑海里熊熊燃烧。
1996年夏天,我带着朝圣的心情踏进日本备前。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行人到达下榻的民宿,晚餐时来到餐厅,竞发现整桌的餐具都是当地的备前烧。我们忘了早已肌肠辘辘的肚子,将每件餐具从头到尾看了个仔细,心中充满感动!在传闻中它如此神秘、多变,没想到此时我就在这里。回台湾后,我抛开所有过去所知的烧窑技法,一切归零,立刻烧了一窑。当第一件拥有金色光芒的器皿出现在眼前时,我知道,所有的辛苦和代价都是值得的
2003年初,筹备多时的《柴烧》一书出版。让我不曾料到的是,竟有许多陶友跟着要烧柴窑。渐渐的,柴烧似乎成为陶艺界的全民运动,从创作多年的到正在学陶的都在烧柴烧,柴烧旋风席卷全台……没多久,许多陶友都发生类似的问题工作室因租约到期,加上位于人稠的地方,烧窑排出黑烟,引发居民注意……诸多外在因素,迫使他们将柴窑迁移至人烟稀少的郊区或山区。
这个过程我也经历过,搬过工作室,造过三座窑。第一座位于台南市中心公园路,第二座迁至台南县将军乡下,前两座窑都曾被人抗议,于是我将第三座窑盖在海边荒废了的鱼池旁,心想总不会鱼也抗议空污问题吧!老婆常笑说陶有千百种,我却挑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柴烧,为了柴烧把家愈搬愈偏僻,离人群也愈来愈远……
柴烧可以不再是柴烧
有感过去烧了太多的树木,自2003年开始,陈威恩开始思索柴烧的定位与未来性。
慢慢的,我迟疑了。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指出,燃烧一公斤的薪柴,会制造出大约三至四公斤的二氧化碳,粗估烧一窑柴烧约耗三四吨的薪柴,也就是说烧一窑柴窑会制造出高达约九吨以上的二氧化碳。目前全台有两酴座柴窑,很难想象如果同时烧窑,产生的二氧化碳将是一个多么可怕且惊人的数字!
“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木柴可烧!”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我慎重思考没有木柴的那一天来临,转念一想:“如果可以,柴烧可以不再是柴烧。”于是,我开始研发新的烧窑技法与窑炉,并将新技法定位在“创作和大自然共存共荣”。
就像满了水的杯子,要再倒入果汁是不可能的,它必须先将原来的水倒掉,才能再注入果汁。倒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倒空是所有困难中最难的,但如不倒空自己,便无法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当众人对于我研究的新彩烧一知半解时,业界几乎都抱着看好戏的态度,所有人都指称这是“假柴烧”,说陈威恩做了“柴烧叛徒”。人言可畏,这些话传遍业界、收藏界,莫大的压力几乎让我无法招架。所幸学界一致赞成,家人也一直支持,这些正本清流的力量鼓舞着我。我理清了思绪,自头至尾,我从未主张新彩烧等于柴烧,新彩烧就是新彩烧,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窑技。
两年后,新彩烧Neo Chroma(低碳柴烧)终于诞生了!它以更节能、干净的燃料取代木柴作为燃料,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金钱和薪柴,更重要的是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降为传统柴烧的0.002左右。
我曾在《柴烧》一书中提到过,火、土、人,缺一都不可能完成一件完美的柴烧创作!完整美丽的柴烧作品,必须有火的多变带出落灰的层次,有土的内涵融入大地的深厚,以及有人的安排呈现作者的执著和亲力亲为,决非假人之手草率行事。相同的,新彩烧亦是如此:火、土、人仍是重要的创作源头和精神,唯有透过“自然天成”与“刻意人为”,才能将此创作技法发挥到最高的极致。
对话陈威恩
《中华手工》:烧窑的技法有很多種,柴烧最大的亮点或优势是什么?最大的难度或弊端是什么?
陈威恩:就个人所知,柴烧目前是众多烧窑技法中的大宗,看似容易入门,却是深奥无比的学问。许是丢个两三根木头,温度烧到摄氏千把度,坯体上沾点落灰,它就是柴烧创作?这只是一开始的入门而已,如果以此满足,这样的作品充其量只能称为用柴窑烧出来的作品,都还没进到柴烧的门。
以台湾为例,电窑和瓦斯窑是陶艺创作最常使用的烧结方式。柴烧是近15年才广为流行,1~2天准备装窑,1~2天准备薪柴、劈柴,连续3~5天烧窑不能熄火、等待窑炉冷却需5天左右,出窑清理作品需3~5天……林林总总大约需要20天,每次烧窑都是一种挑战。正因如此,其难度亦是其劣势一因为它所耗费的不只是作者个人的精力,还得累垮一群人,烧掉两三吨的木材,牺牲纯净的空气。更矛盾的是,花费一大笔费用,如此牺牲却只为换得一件“独一无二”的柴烧作品。值得吗?
《中华手工》:您如何做到在台湾芸芸陶艺家中脱颖而出?
陈威恩:不敢说是脱颖而出,台湾的陶艺家个个都是能手,个人只是侥幸而已。坚持是一直不变的理念,在陶艺这条路上一路走来二十五六年,从懵懂无知到坚持走对的道路,研发新的技法,创造新的道路。创新与坚持是不变的方法。
《中华手工》:您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陈威恩:创作理念主要来自于老子的“无为”——清静自然。老子之意:处事接物诚能以清静无为、从容自然之方式行之,其效果当能更为圆满,达于至善。于是由“无为”生出实用之主张。
个人愿隐密于火与土之下,就如老子一般,从容自然,清静无为。
《中华手工》:实用即指艺术要走进生活,以您的作品来说,您如何看艺术生活化?
陈威恩:艺术如不生活化,不管如何创作,永远都是艺术归艺术,生活归生活,这两条平行线是不可能激出火花,更别谈天长地久。自古以来,人类所有能被留下来的古物多半都与生活不离,举凡生活所用的器皿,盛食物器皿、酒器酒杯、花器、鼎等,每一件器物都是当时生活所需之器皿,个个都细致出色,工匠之手让这些古物至今仍在述说着当年的辉煌。
由此可见艺术必须和生活有所交集,才能长才能远,生活更是需要靠艺术点缀其平实的滋味,才能加添趣味与意境。
《中华手工》:您的作品主要是茶具为主吗?推荐一件您最满意的作品?
陈威恩:是的,茶与陶基本是离不开的。个人因爱陶又爱喝茶,所以茶具一直以来是创作的主力。
近一年来,我将茶壶木制的把手改为以陶仿木的做法——仿木系列便应运而生。仿木系列是对大自然的一份敬意,不忍再因个人的创作而造成大自然的负担,只是单纯地衷心希望能与大自然共荣共存,让后代孩子仍可以看见蓝天绿地。
《中华手工》:您最欣赏的陶艺师是谁?理由是什么?
陈威恩:“台湾陶艺之父”林葆家在晚年曾说过:“我从土中来,又从土里去。陶艺就好比是土与火的协奏曲,作者是指挥也是演奏本身,唯有以内涵的创作意识来表达作者的风格,作品才会充满灵性。”在他的作品里充分传达出传统陶艺的庄严及稳重,又具有现代陶艺的流畅与自在,更有一份说不出的气质与活力。
个人十分欣赏他老人家的精神——从土中来,又从土里去,这份明志让人佩服不已。
对于柴烧的热爱,究竟从何时开始,陈威恩也说不清楚。也许,是从第一次见到日本备前烧的那一刻。
20多年前,曾见一件很特别的作品,老师说那是日本朋友送的备前烧。备前烧是一种很神秘的烧窑技法,坯体不上任何釉彩,完全素坯装窑一次性烧成,每次烧窑约需14天。这种神秘的技法不外传,非直系长子不传,并且只有当地的黏土、当地的窑才能烧出那种独有的色彩。那件作品虽已远渡重洋来到台湾,但我仍感受到它还在燃烧。
回溯15年前的台湾,个人陶艺工作室专业柴烧创作的作者并不多,关于柴烧的相关资讯与技法根本是一无所知。一本黑白印刷的备前烧旧书,让我想起了那个仍在燃烧的备前烧。于是1994年底,在毫无资料、仅凭想象和感觉的情况下,我花了近一个月时间盖好“圭窑一号”,凭借电窑、瓦斯窑、坑烧、乐烧等各种烧窑技法和知识,一次次尝试,失败了再继续。不知过了几个月,也不知扔了多少作品,好不容易烧出来的作品终于从表面完全没有落灰到局部有落灰。欣喜若狂之余,我知道这还不是我要的,因为当年的那件作品依旧在我脑海里熊熊燃烧。
1996年夏天,我带着朝圣的心情踏进日本备前。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行人到达下榻的民宿,晚餐时来到餐厅,竞发现整桌的餐具都是当地的备前烧。我们忘了早已肌肠辘辘的肚子,将每件餐具从头到尾看了个仔细,心中充满感动!在传闻中它如此神秘、多变,没想到此时我就在这里。回台湾后,我抛开所有过去所知的烧窑技法,一切归零,立刻烧了一窑。当第一件拥有金色光芒的器皿出现在眼前时,我知道,所有的辛苦和代价都是值得的
2003年初,筹备多时的《柴烧》一书出版。让我不曾料到的是,竟有许多陶友跟着要烧柴窑。渐渐的,柴烧似乎成为陶艺界的全民运动,从创作多年的到正在学陶的都在烧柴烧,柴烧旋风席卷全台……没多久,许多陶友都发生类似的问题工作室因租约到期,加上位于人稠的地方,烧窑排出黑烟,引发居民注意……诸多外在因素,迫使他们将柴窑迁移至人烟稀少的郊区或山区。
这个过程我也经历过,搬过工作室,造过三座窑。第一座位于台南市中心公园路,第二座迁至台南县将军乡下,前两座窑都曾被人抗议,于是我将第三座窑盖在海边荒废了的鱼池旁,心想总不会鱼也抗议空污问题吧!老婆常笑说陶有千百种,我却挑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柴烧,为了柴烧把家愈搬愈偏僻,离人群也愈来愈远……
柴烧可以不再是柴烧
有感过去烧了太多的树木,自2003年开始,陈威恩开始思索柴烧的定位与未来性。
慢慢的,我迟疑了。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指出,燃烧一公斤的薪柴,会制造出大约三至四公斤的二氧化碳,粗估烧一窑柴烧约耗三四吨的薪柴,也就是说烧一窑柴窑会制造出高达约九吨以上的二氧化碳。目前全台有两酴座柴窑,很难想象如果同时烧窑,产生的二氧化碳将是一个多么可怕且惊人的数字!
“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木柴可烧!”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我慎重思考没有木柴的那一天来临,转念一想:“如果可以,柴烧可以不再是柴烧。”于是,我开始研发新的烧窑技法与窑炉,并将新技法定位在“创作和大自然共存共荣”。
就像满了水的杯子,要再倒入果汁是不可能的,它必须先将原来的水倒掉,才能再注入果汁。倒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倒空是所有困难中最难的,但如不倒空自己,便无法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当众人对于我研究的新彩烧一知半解时,业界几乎都抱着看好戏的态度,所有人都指称这是“假柴烧”,说陈威恩做了“柴烧叛徒”。人言可畏,这些话传遍业界、收藏界,莫大的压力几乎让我无法招架。所幸学界一致赞成,家人也一直支持,这些正本清流的力量鼓舞着我。我理清了思绪,自头至尾,我从未主张新彩烧等于柴烧,新彩烧就是新彩烧,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窑技。
两年后,新彩烧Neo Chroma(低碳柴烧)终于诞生了!它以更节能、干净的燃料取代木柴作为燃料,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金钱和薪柴,更重要的是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降为传统柴烧的0.002左右。
我曾在《柴烧》一书中提到过,火、土、人,缺一都不可能完成一件完美的柴烧创作!完整美丽的柴烧作品,必须有火的多变带出落灰的层次,有土的内涵融入大地的深厚,以及有人的安排呈现作者的执著和亲力亲为,决非假人之手草率行事。相同的,新彩烧亦是如此:火、土、人仍是重要的创作源头和精神,唯有透过“自然天成”与“刻意人为”,才能将此创作技法发挥到最高的极致。
对话陈威恩
《中华手工》:烧窑的技法有很多種,柴烧最大的亮点或优势是什么?最大的难度或弊端是什么?
陈威恩:就个人所知,柴烧目前是众多烧窑技法中的大宗,看似容易入门,却是深奥无比的学问。许是丢个两三根木头,温度烧到摄氏千把度,坯体上沾点落灰,它就是柴烧创作?这只是一开始的入门而已,如果以此满足,这样的作品充其量只能称为用柴窑烧出来的作品,都还没进到柴烧的门。
以台湾为例,电窑和瓦斯窑是陶艺创作最常使用的烧结方式。柴烧是近15年才广为流行,1~2天准备装窑,1~2天准备薪柴、劈柴,连续3~5天烧窑不能熄火、等待窑炉冷却需5天左右,出窑清理作品需3~5天……林林总总大约需要20天,每次烧窑都是一种挑战。正因如此,其难度亦是其劣势一因为它所耗费的不只是作者个人的精力,还得累垮一群人,烧掉两三吨的木材,牺牲纯净的空气。更矛盾的是,花费一大笔费用,如此牺牲却只为换得一件“独一无二”的柴烧作品。值得吗?
《中华手工》:您如何做到在台湾芸芸陶艺家中脱颖而出?
陈威恩:不敢说是脱颖而出,台湾的陶艺家个个都是能手,个人只是侥幸而已。坚持是一直不变的理念,在陶艺这条路上一路走来二十五六年,从懵懂无知到坚持走对的道路,研发新的技法,创造新的道路。创新与坚持是不变的方法。
《中华手工》:您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陈威恩:创作理念主要来自于老子的“无为”——清静自然。老子之意:处事接物诚能以清静无为、从容自然之方式行之,其效果当能更为圆满,达于至善。于是由“无为”生出实用之主张。
个人愿隐密于火与土之下,就如老子一般,从容自然,清静无为。
《中华手工》:实用即指艺术要走进生活,以您的作品来说,您如何看艺术生活化?
陈威恩:艺术如不生活化,不管如何创作,永远都是艺术归艺术,生活归生活,这两条平行线是不可能激出火花,更别谈天长地久。自古以来,人类所有能被留下来的古物多半都与生活不离,举凡生活所用的器皿,盛食物器皿、酒器酒杯、花器、鼎等,每一件器物都是当时生活所需之器皿,个个都细致出色,工匠之手让这些古物至今仍在述说着当年的辉煌。
由此可见艺术必须和生活有所交集,才能长才能远,生活更是需要靠艺术点缀其平实的滋味,才能加添趣味与意境。
《中华手工》:您的作品主要是茶具为主吗?推荐一件您最满意的作品?
陈威恩:是的,茶与陶基本是离不开的。个人因爱陶又爱喝茶,所以茶具一直以来是创作的主力。
近一年来,我将茶壶木制的把手改为以陶仿木的做法——仿木系列便应运而生。仿木系列是对大自然的一份敬意,不忍再因个人的创作而造成大自然的负担,只是单纯地衷心希望能与大自然共荣共存,让后代孩子仍可以看见蓝天绿地。
《中华手工》:您最欣赏的陶艺师是谁?理由是什么?
陈威恩:“台湾陶艺之父”林葆家在晚年曾说过:“我从土中来,又从土里去。陶艺就好比是土与火的协奏曲,作者是指挥也是演奏本身,唯有以内涵的创作意识来表达作者的风格,作品才会充满灵性。”在他的作品里充分传达出传统陶艺的庄严及稳重,又具有现代陶艺的流畅与自在,更有一份说不出的气质与活力。
个人十分欣赏他老人家的精神——从土中来,又从土里去,这份明志让人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