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抓住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探究新的知识。
(一)抓住小学生“好奇”的特点
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上设计有趣新颖的提问,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他们讲了高斯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的事故。这个故事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对学习内容也产生了兴趣。
(二)抓住小学生“好胜”的特点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个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的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励、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巧妙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积极性。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疑问”,力求语言情趣化,使学生一上课就很快进入角色。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出示相同数的连加题:2+2……,4+4……,题目出来后立刻说出结果,问学生:“我算得对吗?快吗?”然后老师带着神秘的色彩说:“只要你们出相同数的连加法,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准地算出结果。”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有什么诀窍,不知不觉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学生都处于思维的积极状态,为探求新知识做好了最佳的心理准备,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学会这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可以特意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關系。这样,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
(一)创设游戏教学形式
游戏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高昂。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一些直观、容易操作的游戏,比如一些简单的“数一数”“比一比”的游戏,这些利用实物操作,学生很感兴趣,也增强学生动作的协调性。中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的内在魅力感兴趣。例如:四年级的‘“找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游戏,摆一摆,试一试,最后得出结论:夹在两物体中间的物体的个数都要比外面的少一个。“角”的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用量角器操作,知道了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更了解了角的内涵。高年级学习喜欢更进一步去探索为什么是这样。例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活动,学生一直在活动中探究为什么,最终经过操作得出结论。“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用笔画轴,用剪刀剪轴的过程中以及互相讨论后,总结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想要去学习的情况中学习,可谓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便于学生建立表象,利于知识理解。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要求,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发掘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一个圆,并把它分成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剪一剪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同伴互助探究,找出其不同。这样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又可用于生活,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身边的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加强了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再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既能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作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教材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有趣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一、抓住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抓住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探究新的知识。
(一)抓住小学生“好奇”的特点
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上设计有趣新颖的提问,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他们讲了高斯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的事故。这个故事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对学习内容也产生了兴趣。
(二)抓住小学生“好胜”的特点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个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的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励、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巧妙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积极性。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疑问”,力求语言情趣化,使学生一上课就很快进入角色。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出示相同数的连加题:2+2……,4+4……,题目出来后立刻说出结果,问学生:“我算得对吗?快吗?”然后老师带着神秘的色彩说:“只要你们出相同数的连加法,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准地算出结果。”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有什么诀窍,不知不觉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学生都处于思维的积极状态,为探求新知识做好了最佳的心理准备,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学会这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可以特意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關系。这样,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
(一)创设游戏教学形式
游戏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高昂。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一些直观、容易操作的游戏,比如一些简单的“数一数”“比一比”的游戏,这些利用实物操作,学生很感兴趣,也增强学生动作的协调性。中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的内在魅力感兴趣。例如:四年级的‘“找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游戏,摆一摆,试一试,最后得出结论:夹在两物体中间的物体的个数都要比外面的少一个。“角”的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用量角器操作,知道了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更了解了角的内涵。高年级学习喜欢更进一步去探索为什么是这样。例如:六年级“圆的认识”活动,学生一直在活动中探究为什么,最终经过操作得出结论。“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用笔画轴,用剪刀剪轴的过程中以及互相讨论后,总结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想要去学习的情况中学习,可谓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便于学生建立表象,利于知识理解。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要求,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发掘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一个圆,并把它分成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剪一剪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同伴互助探究,找出其不同。这样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又可用于生活,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身边的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加强了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再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既能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作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教材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有趣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