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象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s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已经出版发行,《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画传》也即将出版。这是哲学工作者和画家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的一件盛事。《评传》是一部插图本中国哲学史,《画传》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画像集。这两部书,发表了这一套中国哲学史中哲学家的画像,引起了一个问题:这些画像究竟像不像?譬如说,历史上的孔子,是不是就真是像这些画像中所画的那个样子?如果像不像是以历史上的孔子为标准,那就很难说了。孔子已经死了将近三千年了,现在的人有谁见过孔子?有谁见过见过孔子的人?要说像,你有什么根据?要说不像,你又有什么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可能对于春秋时代的服装作一些考据,给画家们提供一些资料。画家们根据这些资料画出来一个人,画家们只能保证春秋时代的人就是这样穿戴,但不能保证有这样穿戴的人就是孔子。除非考古学上有什么新的发现,否则历史上的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是一个不能回答的问题。明知道不能回答,而还要把它提出来,那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
  那末,画这些画像,就可以毫无根据,随便乱画吗?这些画像究竟像不像,就没有一个标准吗?那又不然。画这些像,是要有一定的根据,不能随便乱画。评论这些画像像不像,也要有一定的标准,不能随便乱说。这个根据和标准,就是这些哲学家们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在后人的心中所塑造的形象。司马迁在作《孔子世家》时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能够“想见其为人”,就说明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在司马迁心中塑造了一个形象。读过孔子书的人是很多的,他们都能想见孔子的为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孔子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作孔子画像的画家所必须凭借的根据,就是评论孔子画像的人所必须依照的标准。
  我们还可以用艺术所塑造的形象为例。譬如说《红楼梦》吧,曹雪芹在其中塑造了很多的形象。有些画家画了些《红楼梦》人物的图像。这里没有历史问题,没有人问:这些图像中的贾宝玉是不是像历史上的贾宝玉?没有人提这一类的问题,因为历史上本来就没有贾宝玉。些图像所凭借的根据,就只能是小说中所塑造的那个贾宝玉的形象。若问这些图像像不像,这个像不像的标准,也只能是小说中所塑造的那些形象。在这一点上,孔子的画像像不像,和贾宝玉的画像像不像,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贾宝玉本来不是一个历史人物,所以不发生他的画像同历史上的贾宝玉像不像的问题,孔子是一个历史人物,所以就发生他的画像同历史上的孔子像不像的问题。上面说过,这个问题是一个现在不可能回答的问题。所以就现在说,也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既然没有意义,那就不必管它了。
  某种艺术所塑造的形象,要用另外一种艺术把它表现出来,也是不容易的事。比如说,文学是一种艺术,绘画又是一种艺术,《红楼梦》图像这一类的绘画作品,就是要用绘画这种艺术,要用这种艺术自己的形式,把《红楼梦》那种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其间就有像不像的问题。曹雪芹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还塑造了林黛玉、薛宝钗那些形象,把她们写得活灵活现。似乎可以武断地说,没有哪一个画家画出来的那两个人,是和小说所塑造的形象完全相似的。我个人不喜欢看《红楼梦》的戏,因为我看着总觉得戏台上的那些人物和小说中的那些人物不像。不但小说中第一流人物演出来不像,就是第二流、第三流人物演出来也不像,其实贾宝玉所最讨厌的那些老婆子,粗使丫头,在小说中也看着很有意思。最鄙俗的人,在小说中也写得俗得很雅;小说中最雅的人,搬到舞台上也看着雅得很俗。我说这话,并不是对于剧本的作者、导演和演员有所不敬,而确实是对于曹雪芹的天才的赞叹。
  三国戏和水浒戏,群众都喜欢看,我也喜欢看,看起来觉得很像。所谓像者,就是像小说中所塑造的形象,为什么红楼戏却不同,这是因为,三国、水浒这一类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好像漫画,粗略钩画几笔,就塑造出来了,其间细微曲折的地方,需要补充,而且很有补充之余地。从这两部小说出来以后,许多评话、戏本都作了一些补充工作。听众、观众对于这些补充工作都觉得津津有味。《红楼梦》好比工笔画,把细微曲折处都画出来了,无须补充,也不可能补充。所以搬到舞台上就使观众觉得味同嚼蜡,或者觉得挂一漏万,总之是觉得不像。
  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是作家给他们塑造起来的。历史上哲学家的形象,是靠他们的思想言论自身塑造起来的。小说通俗易懂,所以它们塑造的人物的形象,也比较普及。哲学家的形象既是靠他们的思想言论自身塑造起来的,而他们的思想言论往往不容易懂,所以他们的形象就不很普及,或者是很不普及。所以上面所说的根据和标准,往往是不容易掌握的。虽然如此,上面所说的原则还是有的,而且说起来也不是很难懂的。
  
  一九八一年二月九日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辛冠洁、蒙登进、丁健生主编,齐鲁书社出版,第一卷一九八○年九月第一版,〔精〕2.90元;第二卷一九八○年十一月第一版,〔精〕3.40元;第三卷即将出版)
其他文献
图片来源:时差岛。  丁真是怎么红的?回溯事件最初,仅仅是他买方便面的途中偶然被短视频博主拍下。后来《丁真的世界》短片上线,理塘、小马珍珠、甜野男孩……有关他的一切开始刷屏网络。这些都是看似社交媒体时代昙花一现的惯常操作,但“霸屏”数日,热度不减,就让人疑惑了。  带着疑问,《环球人物》记者辗转飞到海拔4400多米的世界最高民用机场——稻城亚丁,然后坐车数小时穿越重重深山,一路乱石嶙峋、人迹罕至,
芮萌。籍贯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学士,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休斯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财务金融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  最近一段时间,“双循环”成了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词。  毫无疑问,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犹如一针催化剂,让本来就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加快了变化的速度,也产生了
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鲁迅先生离开他热爱的祖国与人民,转眼将近五十个春秋。在他逝世后十二天,茅盾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上海英文杂志《中国呼声》发表悼念文章,强调指出鲁迅文学遗产的巨大思想价值;文中提到一个日本朋友说,到目前为止,东方还没有一位思想家或作家,其伟大和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能同鲁迅相比。五十年风云变幻,史册增添了几多新页,“红树青山直如昨”!只要我们举步向前,抬头就看见他的背影
李开周  苏东坡年轻时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章惇,字子厚。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坡中了进士,章惇也中了进士,这样的关系被称为“同年”。按宋朝惯例,同年如手足,进入官场后,只要不成政敌,都会互相帮扶,一部分同年还会结成亲家,从此世代交好。  蘇轼和章惇也是这样。他们相交莫逆,简直是无话不谈的铁哥们儿。宋仁宗嘉祐九年(1064年),章惇在陕西某县当县令,请苏东坡登山游玩。苏东坡恐高,不敢爬
读《文明论概略》    如果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名著,比作一座座耸立在人类文明大道上引人瞩目的高大建筑,那么收入其中的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是屹立在东西方文明初次交汇的路口一个醒目的路标。  福泽渝吉(一八三四——一九O一年),一个在封建门阀制度下怀才不遇、抑郁早亡的粮食管理员的儿子,一个二十岁开始研究兰学(西学在日本的别称,因由荷兰人首先输入而得名)、以后三度游历欧美的学子,以他
日本通产省最近作出决定,计划将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编辑出版研究日本战后经济是如何发展的《通商产业政策史》。该书主要内容将涉及到战后经济复苏和贸易、资本自由化以及石油危机、贸易摩擦等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将说明被称为“日本株式会社”中枢的通产省是如何制定产业政策的,又是如何执行政策的。通产省现在之所以急于研究历史,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新技术革命以及社会信息化、软件化在日本已经迅速展开,在制定新形势
鸟瞰李叔同纪念馆,形如白莲。  平湖地处浙江省东北部,“沪、杭、苏、甬”四大城市菱形对角线的交汇点。平湖历史上有很多文化名人,弘一大师李叔同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倡導的“勇猛精进”之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平湖人。  去年夏天,我有幸去浙江省平湖市一游。平湖给我的惊喜如此之大,是意料之外的。  平湖自古就有“金平湖”的美称,在那里,我看到不一样的对弈,走进东湖之畔一家棋院,那里有围棋界的最高水平——“当湖
尼古拉·果戈理的诗篇  地》,《光明日报》副刊之一《东风》,《文汇报》副刊之一《笔谈》等等,都有各自设计的美术刊头。或只有题字,或兼有图案。从前日报副刊“刊头”设计同现在的比较,以前的较为简单,现在的,设计较为复杂。当然,刊头设计的好坏优劣,不能以简单复杂来评比,应当以构思和技艺来鉴别。有的刊头设计是切题的,即与副刊的内容性质接近,有的则是装饰性的,不一定切题。在设计刊头时,对于副刊的性质,总是要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七日香港《新晚报》发表司徒浩的文章,赞扬这本书的校释工作。  评者首先指出《岛夷志略》作者元代的汪大渊是中国的伟大旅行家,此书价值超过《岭外代答》《诸蕃志》《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书。  关于校释工作,评者认为苏继为此付出的劳动“较之前辈学者如冯承钧等为多”。如冯校注《星槎胜览》中“琉球国”条,“寥寥数语,可以说是‘校而不注’,对读者裨益不大。而苏继的校释却十分详细,……清楚说
2021年3月,丘成桐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初春的清华园,绿意盎然。穿过二校门,民国时期的建筑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路上行人很少,每一座古朴的老建筑都散发着一种跨越百年的静谧感。  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就位于这片建筑中的静斋。门口的照片墙上,整齐排列着近百位授课教师、博士后的简介,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学术精英汇聚一堂,而最上方的中心主任一栏,便是丘成桐的照片。  在这位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