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任八年级一、二班语文代课教师的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又在解决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一波三折有收获”。我明白了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够成功。现在让我们共同分享一下我和我的学生的成长历程,回味成功的喜悦。
初为人师,总是有些紧张。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我带着腼腆的面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抱着课本与教案走上讲台,尽管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但当我真正面对那么多双眼睛时,我还是紧张了,“上课”,我机械的重复了在台下重复了n遍的开场白,同学们说完“老师好”后还在那等着我答复,但我此时已是万分紧张,该说什么呢?我被这句“老师”惊住了,我忘了自己的身份,此时我只听见一个孩子的窃窃私语,“老师怎么了”,我醒过来僵硬的说一句“同学们好,请坐”, 然而说完这句的时候我又不知下一句该说什么,此时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只能感觉到有几十双眼睛正齐刷刷的盯着我,我感到更加地不自在了,短暂的犹豫后,我剩下来只有微笑了,因为我想起了那句“微笑是法宝”。学生也对着我微笑,看着他们那一张张稚气的面孔,我所有的紧张都在这一瞬间消失了,透过那一双双澄澈的眼睛,我也似乎读到了那一颗颗纯净的心。在此后的时间里,我一直微笑着。因此,课堂气氛也显得轻松活泼了一些,40分钟的课一下就过去了。
虽然,这节课我讲得并不成功,准备的知识点没有讲完,但事后我收到同学递来的字条,“老师,我喜欢你的微笑,当你微笑的走近我时,使我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的亲切,我很喜欢你”,这是出自一位八年级学生之笔,我认为这是我初入教育界最好的、最值得收藏的礼物,也使我明白了,课堂是一个传递知识且又是传递快乐的平台,其实走近学生的第一步只需微笑就够了。
课后,孩子们经过我时,都亲切的喊一声“老师好”,我也带着按奈不住的羞涩和欢喜应着“你好”。同时,我也发现了快乐竟是如此简单,只因被一群天真的孩子们认可。课间,孩子们一有时间就跑到我的办公室,说东道西,叽叽喳喳的……我感觉自己如同“孩子王”。当我问道“你们听完我的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我意识到他们对语文没有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它孕育着愿望,溢生动力。那么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其实这不只是学生的问题,老师也要有激情与耐心,这是做为一名老师应该具有的。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
教学就是教于学,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的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从而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学生占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而二班的同学比较沉静,学习欠积极性,虽然优良生比例大,但中下层面也较广,我备课时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教授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在一班,我带同学们读课文,这样以来,很多同学重新拾起了对语文的信心。进步较明显的是刘逗同学,从一个见了语文就头疼的学生变成了出口成章的男孩,这主要归功于他自己课后认真复习,一有不懂得地方就立即问我,这样他的语文才得以明显提高,在语文方面也有了信心。
对于二班同学,我课堂上讲课的语速较慢,并且常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这样同学们就能更好的记住,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同时,我还带他们在多媒体教室里看与课文配套的短片,同学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兴奋,听着课文的讲解,看着相关的图片…..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有所高涨……
由于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优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例如,在一班,我把学生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的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还要求他们背诵课文,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我要求他们背重点句子,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这些同学我要求他们必须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只要坚持,他们的基础就会重新建立起来,再加我坚持辅导,以后授课的效果有了更好的提高。
激情让我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与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用的,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效。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对待每个学生,即使没有成功也会离成功不远。让我与学生同成长,携手走向成功吧!
初为人师,总是有些紧张。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我带着腼腆的面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抱着课本与教案走上讲台,尽管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但当我真正面对那么多双眼睛时,我还是紧张了,“上课”,我机械的重复了在台下重复了n遍的开场白,同学们说完“老师好”后还在那等着我答复,但我此时已是万分紧张,该说什么呢?我被这句“老师”惊住了,我忘了自己的身份,此时我只听见一个孩子的窃窃私语,“老师怎么了”,我醒过来僵硬的说一句“同学们好,请坐”, 然而说完这句的时候我又不知下一句该说什么,此时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只能感觉到有几十双眼睛正齐刷刷的盯着我,我感到更加地不自在了,短暂的犹豫后,我剩下来只有微笑了,因为我想起了那句“微笑是法宝”。学生也对着我微笑,看着他们那一张张稚气的面孔,我所有的紧张都在这一瞬间消失了,透过那一双双澄澈的眼睛,我也似乎读到了那一颗颗纯净的心。在此后的时间里,我一直微笑着。因此,课堂气氛也显得轻松活泼了一些,40分钟的课一下就过去了。
虽然,这节课我讲得并不成功,准备的知识点没有讲完,但事后我收到同学递来的字条,“老师,我喜欢你的微笑,当你微笑的走近我时,使我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的亲切,我很喜欢你”,这是出自一位八年级学生之笔,我认为这是我初入教育界最好的、最值得收藏的礼物,也使我明白了,课堂是一个传递知识且又是传递快乐的平台,其实走近学生的第一步只需微笑就够了。
课后,孩子们经过我时,都亲切的喊一声“老师好”,我也带着按奈不住的羞涩和欢喜应着“你好”。同时,我也发现了快乐竟是如此简单,只因被一群天真的孩子们认可。课间,孩子们一有时间就跑到我的办公室,说东道西,叽叽喳喳的……我感觉自己如同“孩子王”。当我问道“你们听完我的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我意识到他们对语文没有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它孕育着愿望,溢生动力。那么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其实这不只是学生的问题,老师也要有激情与耐心,这是做为一名老师应该具有的。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
教学就是教于学,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的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从而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学生占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而二班的同学比较沉静,学习欠积极性,虽然优良生比例大,但中下层面也较广,我备课时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教授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在一班,我带同学们读课文,这样以来,很多同学重新拾起了对语文的信心。进步较明显的是刘逗同学,从一个见了语文就头疼的学生变成了出口成章的男孩,这主要归功于他自己课后认真复习,一有不懂得地方就立即问我,这样他的语文才得以明显提高,在语文方面也有了信心。
对于二班同学,我课堂上讲课的语速较慢,并且常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这样同学们就能更好的记住,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同时,我还带他们在多媒体教室里看与课文配套的短片,同学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兴奋,听着课文的讲解,看着相关的图片…..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有所高涨……
由于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优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例如,在一班,我把学生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的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还要求他们背诵课文,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我要求他们背重点句子,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这些同学我要求他们必须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只要坚持,他们的基础就会重新建立起来,再加我坚持辅导,以后授课的效果有了更好的提高。
激情让我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与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用的,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效。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对待每个学生,即使没有成功也会离成功不远。让我与学生同成长,携手走向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