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性期凝血机制变化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7047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凝血机制的变化规律,以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09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47例脑卒中早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45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所有人员的凝血四项与纤溶三项,其中观察组第1、3、7天时分别进行检测,后将结果进行研究比较。结果 经研究比较发现,脑卒中急性期凝血四项与纤溶三项的变化均较明显,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进行凝血机制方面的规律监测,对于提高疗效,为治疗提供依据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
  脑卒中;急性期;凝血机制;变化规律
  
  The clinical study of changes on coagulation mechanism of acute period of cerebral apoplexy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 regularity of coagulation mechanism of acute period of cerebral apoplexy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eriod of cerebral apoplexy.Methods 47 examples acute period of cerebral apoplexy patients fromDecember 2007 to February2008 in my courtyard treatment was observation group,at the same time,45 examples normal healthy pers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coagulation system and fibrinolytic system of all the persons were tested.And thecoagulation system and fibrinolytic systemwere tested at the first,third,seveth day.Then the levels were compared and studied.Results Atfter the research,to was found that the coagulation system and fibrinolytic systemboth had larger variety,P<0.05 or P<0.01,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The clinical study of changes on coagulation mechanism of acute period of cerebral apoplexy can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eriod of cerebral apoplexy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is worth further studying.
  【Key words】
  Cerebral apoplexy;Acute period;Coagulation mechanism;Change regularity
  
  笔者选2006年12月至2009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47例脑卒中早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急性期凝血机制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比较,现将结果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2月至2009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47例脑卒中早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45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47例患者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49~65岁,病程1.0~6.5 d。对照组的45名健康人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0~6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具体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見,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方面进行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检测所有人员的凝血四项与纤溶三项[1],其中观察组第1、3、7天时分别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观察组的第1、3、7天的凝血四项与纤溶三项分别进行检测,而对照组则于体检时进行检测,后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具体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组别
  性别(例,%)
  
  男性女性
  年龄(岁)病程(d)
  
  观察组(n=47)28(59.6)19(40.4)49~65(57.8±1.1)1.0~6.5(4.32±0.88)
  对照组(n=45)26(57.8)19(42.2)50~67(58.1±1.3)—
  表2
  
  两组结果比较情况
  
  组别
  凝血四项纤溶三项
  
  PT(s)APTT(s)FIB(g/L)TT(s)DD(mg/L)tPA活性(U/ml)tPA 抗原(ng/ml)PAI(ng/ml)
  
  观察组(n=47)第1天7~10(8.3±0.4)19~27(21.5±0.2)*4.5~5.4(4.9±0.2)8~10(8.4±0.2)0.94~1.61(1.34±0.24)2.45±0.2210.1±1.06.98±2.29
  第3天8~11(9.1±0.3)20~30(23.5±0.4)3.9~4.7(4.3±0.2)9~11(10.0±0.1)0.81~1.43(1.21±0.17)2.13±0.198.9±0.86.99±2.28
  第7天9~11(9.5±0.4)22~32(24.1±0.3)3.4~4.0(3.6±0.1)10~12(11.1±0.2)0.66~1.16(0.93±0.20)2.15±0.198.8±1.17.05±2.31
  对照组(n=45)11~16(13.3±0.5)25~33(29.5±0.3)3.3~3.7(3.5±0.1)12~14(13.0±0.1)0.61~1.03(0.81±0.18)2.14±0.238.7±1.07.04±2.22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26
  作者单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由表2可见,凝血四项中观察组第1、3、7天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0.01;纤溶三项中,除DD项观察组第1、3、7天与对照组比较,P<0.01,其余三项两组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2,4]。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5]。此病危害较大,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学习等都造成了较大的不便和痛苦[6,7]。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较高,我国每年脑卒中死亡患者可达到120万。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脑卒中患者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脑卒中患者700万,其中450万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我国每年脑卒中患者死亡120万。已得过脑脑卒中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其治疗也成为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8,9]。而对于脑卒中中凝血机制的影响可反应脑卒中的病情变化情况及规律,从而实现为其治疗提供依据的目的。人体受物理损伤后,血小板会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的刺激,出現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故脑卒中患者的凝血机制与其疾病有着重大关联,对于其疾病的发展转归休息相关。
  本研究中,笔者就脑卒中急性期凝血机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各项前后变化各有规律,具体前面已叙述,不再赘述,总的来说,对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进行凝血机制方面的规律监测,对于提高疗效,为治疗提供依据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同时,预防与保健也是较为重要的,只有早期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进行凝血机制方面的规律监测,对于提高疗效,为治疗提供依据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Mauriello A,Sangiorgi G,Palmieri G,et al.Hyperfibrinoge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e histocyt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complications of at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s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Circulation,2000,101(7):744750.
  [2] GomezGarcia EB,RanGoor MP,Leebeek FM,et al.Elevated prothrombin is a risk factor for cerebral arterial ischemia in young adults.Clin Neurol Neurosurg,2002,104:285288.
  [3] 沈雪丽,戚琳,张立洁.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2,12(4):349350.
  [4] Qizilbash N,Jones L,Warlow C,et al.Fibrinogen and lipid concentrations as risd factors f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cks and minor ischaemic strokes.BMJ,1991,303(6803):605609.
  [5] 吴奇云,翁南星,张敏,等.原发性高血压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3):203204.
  [6] Gerdes VEA,ten Cate H,de Groot E,et al.Arterial wall thickness and the risk of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in carries of the prothrombin G20210A mutation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atherosclerosis.Atherosclerosis,2002,163:135140.
  [7] Ishibashi M,station K,Watanobeo K,et al.Plasma endothelinlevelin patients with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N Engl J Med,1991,324(2):1516.
  [8] 常玉荣,葛庆峰,刘培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2072208.
  [9] 张璇,胡长林,刘青杰,等.水蛭地龙提取液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纤溶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2):1777.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过程离不开提问,而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数学教学中的低级思维层次提问和高级思维层次提问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
比较了目前空间遥感相机中常用的四种反射镜镜体材料——ULE,Zerodur,铍(Be)和碳化硅(Sic)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SiC陶瓷具备比较明显的综合优势,是制备空间用反射镜的最佳候
【摘要】 目的 观察利伐沙班预防骨科髋部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髋部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利伐沙班,对照组用阿司匹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结果 治疗组发生深静脉血栓0例,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于术后 6~10 h(腰硬联合麻醉导管拔除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在有生育要求的休克型异位妊娠治疗中的效果及再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142例行保守性手术治疗的有生育要求的异位妊娠患者,其中通过腹腔镜手术78例,开腹手术6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术后排气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并随访输卵管通畅及受孕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范补救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111例住院病例围术期观察和出院后随访观察,并对并发症防范及补救措施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手术并发症总的为10例(9%)。其中术中出血1例(1%),眶纸板及眶筋膜损发生2例(1.8%),内直肌损伤导致复视发生1例(1%),术腔粘连闭塞发生3例(2.7%),鼻中隔穿孔发生2例(1.8%),泪道损伤
【摘要】 目的 探讨多靶点引流治疗大面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方法 以2002年5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收治的73例出血量≥6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即多靶点组,39例)和对照组(单靶点组,34例)。两组均在采用常规内科治疗下据CT片定位,用YL l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组据血肿位置、大小、是否破入脑室予双针或三针穿刺引流治疗(血肿和侧脑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