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各类学校学生体质水平普遍下降、教学组织不当等因素影响,体育课中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学校体育课中出现的运动伤害, 不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习,甚至导致重大伤残或死亡,对开展体育课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保证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体育;运动伤害;避免
学校体育课中出现的运动伤害,不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习,甚至导致重大伤残或死亡,这对开展体育课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在保证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实现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1 运动伤害产生的原因
1.1 学生自身因素
当前,很多中学学校课业压力繁重,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体育锻炼,而每周1~2节的体育课正是孩子们走到户外、参加体育运动的难得机会。在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许多学生一到上体育课就显得十分兴奋。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只注重通过运动释放压力情绪,而往往忽视了安全保护措施,极易乐极生悲,导致伤害事故发生。此外,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在家庭溺爱下,普遍缺乏锻炼,部分体质水平指标较之过去呈现下滑趋势。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2014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为例,2014年,全省学生超重率为15.7%,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3个百分点;7~22岁年龄段学生的近视率为76.5%,比2010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学生平时缺乏锻炼,体质水平差、耐力和力量不足,也是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诱因。
1.2 教师教学因素
第一,课程组织不严密。少部分教师不注重安排课前热身,在学生肌肉伸展性和弹性未达到运动状态时,便安排短跑、跳远和球类等剧烈运动,极易造成肌体损伤。第二,课堂管理不规范。课堂教学和训练一定要遵循训练原则和课堂纪律,中学生尚处在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心理上不够成熟,自我约束力不强,少数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嬉闹追打现象,也是造成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三,忽视安全教育。在高负荷的体育课程进行前,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及时向学生讲解安全教育知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紧张,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负荷项目的危险性, 容易造成出错,引发事故;另一方面,教师没有认真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病史等情况,导致运动诱发疾病。
1.3 场地器材因素
第一,各类学校运动场地、设施等条件不一,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以来,98% 的学校已全部建成塑胶跑道、操场,但极少数偏远农村非定点学校仍为煤渣跑道和水平场地,如不结合场地条件开展合适的运动,也增加伤害事故发生几率。第二,中学体育课已引入铅球、标枪等特殊器材,训练时教师如不进行有效组织、提醒和教育,极易导致伤害事故发生。
2 如何避免运动伤害发生
2.1 做好课前准备
第一,要在课前对学生加强运动伤害预防的宣传教育和提醒,向学生讲清易引发运动伤害的类型及案例,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识与重视,提高避免运动损伤的意识。同时,掌握个体情况,避免学生带病参训。第二,要根据体育运动规律,认真排查各类训练课中的安全隐患,科学合理做好课程教案设计;第三,做好应急预案准备,以便及时妥当处置,确保万无一失。
2.2 规范课堂教学管理
第一,重视课前热身。当前,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为避免出现肌肉拉伤、脚踝扭伤等情况,课前必须认真安排热身锻炼,让学生进行充足的热身运动,提高骨骼、肌肉的韧性和抗损伤能力。第二,合理安排教学。要针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和身体条件,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科学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特别是球类等对抗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必须合理把握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和伤害。第三,加强纪律管理。重点是防止发生散漫、打闹等现象,造成意外发生。
2.3 加强运动技能训练指导
众所周知,在职业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赛事中,职业运动员都是通过技能、体能的提升,积极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同样,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也应通过类似途径,提学生抗损伤能力。第一是合理训练,逐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第二是训练学生重视技能技巧。很多意外发生是因为学生对运动技能、动作不了解,在自我摸索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必须重视相关科目动作要领和技能传授,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技能,降低危险发生可能性。
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到造成学校体育意外伤害多是由于学生素质较差、体育动作不规范、安全体育理念匮乏和缺乏保护与帮助造成;学生对于伤害预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牢固,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有待提高;学生对预防运动伤害的认识程度较高,普遍认为很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对预防运动伤害知识、技能及授课教师的喜欢程度不够。这些问题都致使学生安全意识不高,虽然掌握一定运动伤害预防知識,但是参与运动时便忽略了其重要性,更谈不上应用知识。在运动时,仍有不少学生存在不穿运动服、口袋里携带物品、追逐打闹、节食减肥等危险行为。 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访谈5所中学的18位体育老师了解到100%的体育教师认为运动伤害预防教育很重要;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有约仅有约三成的体育教师会在课堂上讲授安全知识和技能教学,且并未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70%的体育教师仅仅是依据教学环节需要在课前、运动项目教学或出现伤害事故后提出课堂常规和纪律要求,但并未向学生针对知识要点进行专门的讲解与介绍;8%的体育教师会在在理论课上进行运动伤害预防知识的专门讲解。这些现状导致了学生未能形成运动伤害预防知识体系和理论与实践偏离的问题。 总结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制定了在体育课上进行运动伤害预防教育教学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并以篮球技术教学为例进行二者相融的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并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和知识应用。 体育课是一门以体育运动为基础的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及相关保健基础知识,达到锻炼身体、培育品德精神的目的。体育课运动伤害事故是可以积极避免的,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通过教学实践提高规避水平,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4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访谈了解到,学生掌握一定的伤害预防知识但是不够系统和牢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意识不高;目前学校和教师对于运动伤害预防教育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并未形成系统的伤害预防教育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却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和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本研究依据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体育课进行伤害预防教育的课程实施方案以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新兴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体验形成意识,更好的利用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学体育课量与强度控制的方法与重要性分析 [J]. 李柏林. 运动.2018(11)
[2] 谈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天时、地利、人和”[J]. 陈静.文教资料.2005(01)
关键词:体育;运动伤害;避免
学校体育课中出现的运动伤害,不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习,甚至导致重大伤残或死亡,这对开展体育课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在保证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实现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1 运动伤害产生的原因
1.1 学生自身因素
当前,很多中学学校课业压力繁重,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体育锻炼,而每周1~2节的体育课正是孩子们走到户外、参加体育运动的难得机会。在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许多学生一到上体育课就显得十分兴奋。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只注重通过运动释放压力情绪,而往往忽视了安全保护措施,极易乐极生悲,导致伤害事故发生。此外,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在家庭溺爱下,普遍缺乏锻炼,部分体质水平指标较之过去呈现下滑趋势。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2014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为例,2014年,全省学生超重率为15.7%,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3个百分点;7~22岁年龄段学生的近视率为76.5%,比2010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学生平时缺乏锻炼,体质水平差、耐力和力量不足,也是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诱因。
1.2 教师教学因素
第一,课程组织不严密。少部分教师不注重安排课前热身,在学生肌肉伸展性和弹性未达到运动状态时,便安排短跑、跳远和球类等剧烈运动,极易造成肌体损伤。第二,课堂管理不规范。课堂教学和训练一定要遵循训练原则和课堂纪律,中学生尚处在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心理上不够成熟,自我约束力不强,少数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嬉闹追打现象,也是造成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三,忽视安全教育。在高负荷的体育课程进行前,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及时向学生讲解安全教育知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紧张,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负荷项目的危险性, 容易造成出错,引发事故;另一方面,教师没有认真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病史等情况,导致运动诱发疾病。
1.3 场地器材因素
第一,各类学校运动场地、设施等条件不一,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例,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以来,98% 的学校已全部建成塑胶跑道、操场,但极少数偏远农村非定点学校仍为煤渣跑道和水平场地,如不结合场地条件开展合适的运动,也增加伤害事故发生几率。第二,中学体育课已引入铅球、标枪等特殊器材,训练时教师如不进行有效组织、提醒和教育,极易导致伤害事故发生。
2 如何避免运动伤害发生
2.1 做好课前准备
第一,要在课前对学生加强运动伤害预防的宣传教育和提醒,向学生讲清易引发运动伤害的类型及案例,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识与重视,提高避免运动损伤的意识。同时,掌握个体情况,避免学生带病参训。第二,要根据体育运动规律,认真排查各类训练课中的安全隐患,科学合理做好课程教案设计;第三,做好应急预案准备,以便及时妥当处置,确保万无一失。
2.2 规范课堂教学管理
第一,重视课前热身。当前,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为避免出现肌肉拉伤、脚踝扭伤等情况,课前必须认真安排热身锻炼,让学生进行充足的热身运动,提高骨骼、肌肉的韧性和抗损伤能力。第二,合理安排教学。要针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和身体条件,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科学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特别是球类等对抗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必须合理把握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和伤害。第三,加强纪律管理。重点是防止发生散漫、打闹等现象,造成意外发生。
2.3 加强运动技能训练指导
众所周知,在职业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赛事中,职业运动员都是通过技能、体能的提升,积极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同样,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也应通过类似途径,提学生抗损伤能力。第一是合理训练,逐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第二是训练学生重视技能技巧。很多意外发生是因为学生对运动技能、动作不了解,在自我摸索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必须重视相关科目动作要领和技能传授,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技能,降低危险发生可能性。
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到造成学校体育意外伤害多是由于学生素质较差、体育动作不规范、安全体育理念匮乏和缺乏保护与帮助造成;学生对于伤害预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牢固,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有待提高;学生对预防运动伤害的认识程度较高,普遍认为很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对预防运动伤害知识、技能及授课教师的喜欢程度不够。这些问题都致使学生安全意识不高,虽然掌握一定运动伤害预防知識,但是参与运动时便忽略了其重要性,更谈不上应用知识。在运动时,仍有不少学生存在不穿运动服、口袋里携带物品、追逐打闹、节食减肥等危险行为。 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访谈5所中学的18位体育老师了解到100%的体育教师认为运动伤害预防教育很重要;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有约仅有约三成的体育教师会在课堂上讲授安全知识和技能教学,且并未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70%的体育教师仅仅是依据教学环节需要在课前、运动项目教学或出现伤害事故后提出课堂常规和纪律要求,但并未向学生针对知识要点进行专门的讲解与介绍;8%的体育教师会在在理论课上进行运动伤害预防知识的专门讲解。这些现状导致了学生未能形成运动伤害预防知识体系和理论与实践偏离的问题。 总结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制定了在体育课上进行运动伤害预防教育教学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并以篮球技术教学为例进行二者相融的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并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和知识应用。 体育课是一门以体育运动为基础的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及相关保健基础知识,达到锻炼身体、培育品德精神的目的。体育课运动伤害事故是可以积极避免的,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通过教学实践提高规避水平,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4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访谈了解到,学生掌握一定的伤害预防知识但是不够系统和牢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意识不高;目前学校和教师对于运动伤害预防教育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并未形成系统的伤害预防教育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却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和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本研究依据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体育课进行伤害预防教育的课程实施方案以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新兴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体验形成意识,更好的利用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学体育课量与强度控制的方法与重要性分析 [J]. 李柏林. 运动.2018(11)
[2] 谈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天时、地利、人和”[J]. 陈静.文教资料.2005(01)